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一学生的兴趣
【作者】 徐勇国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小院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其实,刚上初中的孩子就好像是一张白纸,他们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孩子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一直以来,老师们为保持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收效不大。现在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如果老师教法得当,也是比较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要牢牢把握初始阶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刚刚来到新的环境,面对新同学,新的的老师,新的课本,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每一科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对于数学也是一样。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狠下功夫,让孩子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不能单纯的让孩子看、听,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动手,亲身实践。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就让孩子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举办一次集体大讨论: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基础不好的同学能不能学好数学......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让孩子同桌一组共同完成,他们积极认真的画、剪、叠、互相帮助,相互指导,在愉快的好似游戏中完成了任务,学到了知识。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七年级的开始,在孩子刚刚接触到初中数学,就要侧重消除他们的害怕心理,要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让他们喜欢上数学。
二.要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新教材七年级的数学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孩子情趣和动机的酵母。而且,新教材还抓住七年级孩子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东西”,来培养孩子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那么,怎样才能永久的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呢?
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关键的一步。巧妙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导入中,要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打开,滴一滴墨水在折痕边或折痕上,合上,压一压,打开观察。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孩子们惊喜万分,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很自然的引如新课。例如: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小时候你们念过儿歌吗?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念念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唱到后来,一部分同学唱不下去了,声音也越来越轻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问:“这首儿歌谁能把它唱完?孩子们纷纷说:“这样随着青蛙只数的增加永远也唱不完!”然后我紧接着说:“我能用一句话把它唱完,你们信不信?”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怎么可能?孩子们议论纷纷。趁机我说:“今天这节课我就想告诉大家如何用一句话把它唱完,同时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用一句话就把它唱完。不过在唱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个准备工作,我们先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这个内容以后,不用老师教,相信你们自己都能唱得起来了”。这时他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我也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新课。这样,通过不同的形式,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孩子们会兴味盎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要让孩子亲自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根据七年级孩子的特点,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把孩子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请他们做助手,与老师?一同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孩子们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活动中认识到“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精炼的语言、变化得当的语调、设计合理的板书、优雅美观的字体渊博丰富的学识…..都能激发孩子的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要注重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在每章内容的编排上都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可谓独具匠心,令人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孩子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要求教师要从培养兴趣入手,注重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描述科学的语言。所以,在每次上课时,都要出示阅读题。比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1.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2.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3.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孩子在阅读中找问题,并不失时机的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孩子,使之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第二要培养孩子讨论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孩子进入到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引发他们积极探讨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第三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孩子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孩子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孩子带入到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比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孩子们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并根据他们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就能使孩子们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第四要培养孩子小结的习惯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孩子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孩子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结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要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就使孩子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才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要注重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教师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比如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这样,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而且,教师要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多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数学不难,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孩子刚刚踏入初中的大门的时候,就要想方设法牢牢吸引住孩子的目光,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一.要牢牢把握初始阶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刚刚来到新的环境,面对新同学,新的的老师,新的课本,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每一科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对于数学也是一样。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狠下功夫,让孩子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不能单纯的让孩子看、听,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动手,亲身实践。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就让孩子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举办一次集体大讨论: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基础不好的同学能不能学好数学......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让孩子同桌一组共同完成,他们积极认真的画、剪、叠、互相帮助,相互指导,在愉快的好似游戏中完成了任务,学到了知识。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七年级的开始,在孩子刚刚接触到初中数学,就要侧重消除他们的害怕心理,要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让他们喜欢上数学。
二.要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新教材七年级的数学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孩子情趣和动机的酵母。而且,新教材还抓住七年级孩子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东西”,来培养孩子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那么,怎样才能永久的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呢?
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关键的一步。巧妙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导入中,要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打开,滴一滴墨水在折痕边或折痕上,合上,压一压,打开观察。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孩子们惊喜万分,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很自然的引如新课。例如: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小时候你们念过儿歌吗?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念念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唱到后来,一部分同学唱不下去了,声音也越来越轻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问:“这首儿歌谁能把它唱完?孩子们纷纷说:“这样随着青蛙只数的增加永远也唱不完!”然后我紧接着说:“我能用一句话把它唱完,你们信不信?”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怎么可能?孩子们议论纷纷。趁机我说:“今天这节课我就想告诉大家如何用一句话把它唱完,同时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用一句话就把它唱完。不过在唱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个准备工作,我们先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这个内容以后,不用老师教,相信你们自己都能唱得起来了”。这时他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我也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新课。这样,通过不同的形式,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孩子们会兴味盎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要让孩子亲自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根据七年级孩子的特点,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把孩子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请他们做助手,与老师?一同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孩子们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活动中认识到“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精炼的语言、变化得当的语调、设计合理的板书、优雅美观的字体渊博丰富的学识…..都能激发孩子的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要注重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在每章内容的编排上都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可谓独具匠心,令人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孩子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要求教师要从培养兴趣入手,注重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描述科学的语言。所以,在每次上课时,都要出示阅读题。比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1.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2.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3.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孩子在阅读中找问题,并不失时机的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孩子,使之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第二要培养孩子讨论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孩子进入到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引发他们积极探讨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第三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孩子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孩子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孩子带入到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比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孩子们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并根据他们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就能使孩子们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第四要培养孩子小结的习惯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孩子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孩子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结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要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就使孩子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才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要注重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教师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比如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这样,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而且,教师要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多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数学不难,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孩子刚刚踏入初中的大门的时候,就要想方设法牢牢吸引住孩子的目光,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轻轻松松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