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提高复习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肖素兰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飞龙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中,我们不能沿着传统教学---先讲例题再练习的套路出牌,必须创新策略,通过趣味教学、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和分层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进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教学 有效性 提高
传统复习难教,高耗低效,其原因就是方法简单,随意性强。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如何提高复习效果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实践中,这需要我们从“教什么”进行科学设计,优化“如何教”策略,多措并举,让学生在“教致力于学”的有效策略中获得主体建构,从而实现复习教学有效性的快速提升。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还要想方设法找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建构的教学策略,才能把“教什么”变为学生“学什么”、“建构什么”的问题,从优化教的策略促进学的优化,从而提高复习教学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小学生更需要以兴趣为内驱作为学习动力,去克服数学抽象性和逻辑性带来的学习困难。传统复习之所以效果差,就是因为教师常采取直奔主题的复习方式,没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参与性极低。在大力践行新课改的今天,让学生带着兴趣学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我们应摒弃传统孤立、刻板、封闭的形式化复习形式,根据学科特点和现有学情,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结合寓言、故事或以图表的形式,多样化呈现复习素材,让学生在多种媒介中受到刺激,产生“我要学”动力,进而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当然,激趣的方法很多,直观教学、故事穿叉、音乐渲染、幽默语言都是良好的激趣策略,都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诱思情境
学起于思贵有疑。思、疑是调动思维参与的有效手段,但我们现行学生没有质疑习惯,很多时候需要“教有疑”来触发引诱。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实现这一效果的良好手段。例如,在复习《圆的周长与面积》一章节时,我们就可创设“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在实物上感受周长与面积的“各有所指”,然后思考在计算上的各自方法与联系。这样,就能把圆的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等重要概念进行了综合复习与应用。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良好教学策略,被广泛用于各种课型与流程中,由于其集趣味性、启发性和煽情性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到实验、观察、讨论、运算和建模等数学活动中,促使其亲自去探索,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而复习时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以及知识迁移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更能让学生获得突破难点的“金钥匙”,达成复习中既梳理知识、又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把源于生活的数学理论又穿上生活外衣,带上生活面具,让学生在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亲切感中进行建模、应用,获得数学应用意识和生活反哺能力的培养,感受到数学生活化的价值。例如在复习五年级的统计知识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统计家所在小区的用户的用电情况,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百分比知识进行生活化的数学实践,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的实用性和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性。在复习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还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进行生活反哺,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实践能力,发展创新素养。不过,这需要我们捕捉学生热衷的生活现象,打开教材与课外的连接通道,让生活之水注入到教材中来,成为“知识的面具”,这个过程就是“从现实生活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建模,这种教学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模型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发展应用意识。
四、采取分层施教策略
人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不能“齐步走”,“一刀切”只能使会飞的不能展翅,能走的跟不上。在践行班级授课制的今天,要让各个学力层次学生都有“跳一跳摘桃”的机会,就唯有分层施教策略可以解决。实践中,我们可把学习成绩大体相同的学生放为一组,通常有A(优秀生)组、B(中等成绩)组和C(后进生)组三个组。复习时,我们就可分别提出复习目标,分别设置练习题目。C组重在基础,A组重在创新应用,B组适当拓展。例如在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C组学生复习目标“理解其面积计算公式”和解决简单的面积计算。A组就应熟练掌握、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能计算两步解答的面积问题。只有这样分层施教,梯度设计复习目标,各自解决学力所及的实践问题,学生才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跳”的跨越,从而达到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发展目标。
总之,数学复习并非是我们想象那样难教,只要我们掌握复习课特点,象新授课那样认真对待,认真思考,从“教什么”设计出发,创新“如何教”策略,注重兴趣激发,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有效进行课堂调控,我们就能在梳理知识、查漏补缺、温故知新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建构,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间的飞跃,从而提高复习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明,提高小学数学复习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年。
[2]艾家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
[3]苏广梅,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5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教学 有效性 提高
传统复习难教,高耗低效,其原因就是方法简单,随意性强。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如何提高复习效果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实践中,这需要我们从“教什么”进行科学设计,优化“如何教”策略,多措并举,让学生在“教致力于学”的有效策略中获得主体建构,从而实现复习教学有效性的快速提升。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还要想方设法找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建构的教学策略,才能把“教什么”变为学生“学什么”、“建构什么”的问题,从优化教的策略促进学的优化,从而提高复习教学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小学生更需要以兴趣为内驱作为学习动力,去克服数学抽象性和逻辑性带来的学习困难。传统复习之所以效果差,就是因为教师常采取直奔主题的复习方式,没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参与性极低。在大力践行新课改的今天,让学生带着兴趣学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我们应摒弃传统孤立、刻板、封闭的形式化复习形式,根据学科特点和现有学情,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结合寓言、故事或以图表的形式,多样化呈现复习素材,让学生在多种媒介中受到刺激,产生“我要学”动力,进而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当然,激趣的方法很多,直观教学、故事穿叉、音乐渲染、幽默语言都是良好的激趣策略,都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诱思情境
学起于思贵有疑。思、疑是调动思维参与的有效手段,但我们现行学生没有质疑习惯,很多时候需要“教有疑”来触发引诱。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实现这一效果的良好手段。例如,在复习《圆的周长与面积》一章节时,我们就可创设“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在实物上感受周长与面积的“各有所指”,然后思考在计算上的各自方法与联系。这样,就能把圆的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等重要概念进行了综合复习与应用。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良好教学策略,被广泛用于各种课型与流程中,由于其集趣味性、启发性和煽情性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到实验、观察、讨论、运算和建模等数学活动中,促使其亲自去探索,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而复习时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以及知识迁移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更能让学生获得突破难点的“金钥匙”,达成复习中既梳理知识、又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把源于生活的数学理论又穿上生活外衣,带上生活面具,让学生在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亲切感中进行建模、应用,获得数学应用意识和生活反哺能力的培养,感受到数学生活化的价值。例如在复习五年级的统计知识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统计家所在小区的用户的用电情况,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百分比知识进行生活化的数学实践,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的实用性和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性。在复习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还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进行生活反哺,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实践能力,发展创新素养。不过,这需要我们捕捉学生热衷的生活现象,打开教材与课外的连接通道,让生活之水注入到教材中来,成为“知识的面具”,这个过程就是“从现实生活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建模,这种教学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模型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发展应用意识。
四、采取分层施教策略
人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不能“齐步走”,“一刀切”只能使会飞的不能展翅,能走的跟不上。在践行班级授课制的今天,要让各个学力层次学生都有“跳一跳摘桃”的机会,就唯有分层施教策略可以解决。实践中,我们可把学习成绩大体相同的学生放为一组,通常有A(优秀生)组、B(中等成绩)组和C(后进生)组三个组。复习时,我们就可分别提出复习目标,分别设置练习题目。C组重在基础,A组重在创新应用,B组适当拓展。例如在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C组学生复习目标“理解其面积计算公式”和解决简单的面积计算。A组就应熟练掌握、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能计算两步解答的面积问题。只有这样分层施教,梯度设计复习目标,各自解决学力所及的实践问题,学生才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跳”的跨越,从而达到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发展目标。
总之,数学复习并非是我们想象那样难教,只要我们掌握复习课特点,象新授课那样认真对待,认真思考,从“教什么”设计出发,创新“如何教”策略,注重兴趣激发,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有效进行课堂调控,我们就能在梳理知识、查漏补缺、温故知新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建构,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间的飞跃,从而提高复习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明,提高小学数学复习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年。
[2]艾家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
[3]苏广梅,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