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案例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实施应用
【作者】 胡秀华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东峰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实践中,我们可应用创设情境,或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甚至也可将数学知识案例化,这样就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案例教学法 实践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无论是其方式或手段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各手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而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被广泛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应用这种方法,如果能根据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趣味化的生活案例,就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意识和能力。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对于好奇心强、爱玩的小学生来说,单纯的传授理论性的数学知识是十分困难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而在课堂中如果应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教学案例去学习,他们就能积极投入,主动参与,自觉成为主体建构者。
一、创设案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无非就是包装了数学问题的生活例子,通过案例呈现,把学生引入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发现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并抽象建模。我们知道,一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开始是否合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用简单、直白的叙述开始知识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很好的集中起来,很多学生还沉浸在课下的游戏中,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好。所以,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利用合理的案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案例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上下位置”时,我们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案例情境: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观察小松鼠的位置,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小兔子、小鸟以及小松鼠现在的位置吗?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这样的案例教学,就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之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引入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这让很多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是非常枯燥、无趣和乏味的,从而不愿意主动学习数学。再加上,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大量习题为主的,这样更加大了这种枯燥乏味感。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不能与实际生活的脱离联系,因这数学知识比任何知识更接“地气”,更说明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案例的引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思维锻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的学习。生活中数学案例的引用,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渐增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除法时,可以利用打扫卫生的场景,假设一个学生一天乱扔一张废纸,那么一个学校一年会产生多少张废纸,这些废纸是由多少棵大树做成。 这样不仅能增加该题的趣味性,还让学生接受了不乱扔废纸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案例化,催发学生探究动力
小学生的天性爱玩,而且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小学生不可能做到40分钟都集中注意力听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案例,引起学生的积极关注。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催发学生学习动机,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这不仅能促进学生主体性,还能调动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在学习10的认识时,在学生明确10的位置、大小比较等问题后,引入案例,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进一步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由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数学能力。
四、强化案例呈现,运用电子白板展示
传统数学教学,大都是采用宣讲式教学,让学生接受学习。这对于注意力不能持久,且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强灌地填鸭”。实践证明,长期使用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渐渐产生抵触和厌烦,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电子白板被广泛应用到了教学中来。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案例内容更加感兴趣,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教学中。例如,在学习前后位置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们初步体验前后的位置和顺序,然后利用多媒体引入案例,小动物赛跑,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3]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强兴趣,从而积极的开展学习。
总之,数学是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认识到案例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论案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3年。
[2]余樟平,浅析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J].求知导刊,2014年。
[3]李星云,论案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3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案例教学法 实践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无论是其方式或手段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各手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而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被广泛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应用这种方法,如果能根据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趣味化的生活案例,就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意识和能力。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对于好奇心强、爱玩的小学生来说,单纯的传授理论性的数学知识是十分困难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而在课堂中如果应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教学案例去学习,他们就能积极投入,主动参与,自觉成为主体建构者。
一、创设案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无非就是包装了数学问题的生活例子,通过案例呈现,把学生引入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发现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并抽象建模。我们知道,一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开始是否合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用简单、直白的叙述开始知识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很好的集中起来,很多学生还沉浸在课下的游戏中,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好。所以,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利用合理的案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案例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上下位置”时,我们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案例情境: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观察小松鼠的位置,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小兔子、小鸟以及小松鼠现在的位置吗?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这样的案例教学,就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之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引入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这让很多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是非常枯燥、无趣和乏味的,从而不愿意主动学习数学。再加上,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大量习题为主的,这样更加大了这种枯燥乏味感。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不能与实际生活的脱离联系,因这数学知识比任何知识更接“地气”,更说明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案例的引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思维锻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的学习。生活中数学案例的引用,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渐增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除法时,可以利用打扫卫生的场景,假设一个学生一天乱扔一张废纸,那么一个学校一年会产生多少张废纸,这些废纸是由多少棵大树做成。 这样不仅能增加该题的趣味性,还让学生接受了不乱扔废纸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案例化,催发学生探究动力
小学生的天性爱玩,而且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小学生不可能做到40分钟都集中注意力听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案例,引起学生的积极关注。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催发学生学习动机,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这不仅能促进学生主体性,还能调动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在学习10的认识时,在学生明确10的位置、大小比较等问题后,引入案例,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进一步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由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数学能力。
四、强化案例呈现,运用电子白板展示
传统数学教学,大都是采用宣讲式教学,让学生接受学习。这对于注意力不能持久,且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强灌地填鸭”。实践证明,长期使用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渐渐产生抵触和厌烦,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电子白板被广泛应用到了教学中来。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案例内容更加感兴趣,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教学中。例如,在学习前后位置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们初步体验前后的位置和顺序,然后利用多媒体引入案例,小动物赛跑,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3]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强兴趣,从而积极的开展学习。
总之,数学是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认识到案例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论案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3年。
[2]余樟平,浅析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J].求知导刊,2014年。
[3]李星云,论案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