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策略中学数学
【作者】 丁俊杰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坪滩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从生活中来”,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到生活中去”,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在这“来”与“去”的互通中,实现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两大学习与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策略 运用
“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也是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实现方式。新课标倡导这一理念,其目的就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互通”,提高学生数学生活实践能力。我们知道,数学作为一项工具,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其作用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而需要我们搭建桥梁,建立起通道,在应用中实现其工具价值。新课标如此要求我们:“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触觉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下面,我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策略中学数学。
一、引入身边生活入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事例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身边生活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达到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的目的。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二、创设数学情境现生活
把学生身边的生活引入课堂,不能随意化,要对那些现象或事例情境化,即生活问题数学化,以情境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简言之数学情境生活化。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就是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 9 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 3 个,9÷3=3(盘);(2)每盘放 9 个,9÷9=1(盘);(3)每盘放 2 个,9÷2=4(盘),多 1 个;(4)每盘放 4 个,9÷4=2(盘)多 1 个;(5)每盘放 5 个,9÷5=1(盘)多 4 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三、数学应用解决生活化
数学应用解决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也是实现“到生活中去”目标的落实。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我们可以选择运用生活化语言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一些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我们就需要创设一个与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联系紧密的生活情境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应用数学,知道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例如:如学习“10 的组成”时,可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妈妈买来 10 个苹果,要你分给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 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总之,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策略中学数学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身边问题的数学性,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答。而教学学知或能力提升时,我们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这种数学与生活互通的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即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这就是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1]熊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李明,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策略 运用
“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也是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实现方式。新课标倡导这一理念,其目的就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互通”,提高学生数学生活实践能力。我们知道,数学作为一项工具,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其作用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而需要我们搭建桥梁,建立起通道,在应用中实现其工具价值。新课标如此要求我们:“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触觉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下面,我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策略中学数学。
一、引入身边生活入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事例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身边生活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达到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的目的。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二、创设数学情境现生活
把学生身边的生活引入课堂,不能随意化,要对那些现象或事例情境化,即生活问题数学化,以情境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简言之数学情境生活化。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就是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 9 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 3 个,9÷3=3(盘);(2)每盘放 9 个,9÷9=1(盘);(3)每盘放 2 个,9÷2=4(盘),多 1 个;(4)每盘放 4 个,9÷4=2(盘)多 1 个;(5)每盘放 5 个,9÷5=1(盘)多 4 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三、数学应用解决生活化
数学应用解决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也是实现“到生活中去”目标的落实。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我们可以选择运用生活化语言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一些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我们就需要创设一个与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联系紧密的生活情境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应用数学,知道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例如:如学习“10 的组成”时,可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妈妈买来 10 个苹果,要你分给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 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总之,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策略中学数学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身边问题的数学性,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答。而教学学知或能力提升时,我们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这种数学与生活互通的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即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这就是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1]熊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李明,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