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作者】 王 力
【机构】 四川省阆中市裕华镇田公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使得语文教学中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人,教育应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因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其本质应是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生命教育的意义。语文教材中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为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提供了条件。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初中语文教育凸现应试的功利性,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已成为广大语文老师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 立足语文教材,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素材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文教育,关注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生命与爱,即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依托,很多美文含有对生命意识的思考,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学生更加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高生命的品质。如《生命?生命》、《故乡》、《春》、《海燕》等,这此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进行了思考,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内涵。具体来说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感悟自然。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描写自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用自然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作者直接用“春”当题目,给我们的直接感受是礼赞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文中作者用了很多比喻写春风、春花、春雨、春天,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春天的迷恋喜爱之情。整篇文章通过赞赏春天的美,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老师挖掘这篇文章中生命教育素材,能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从而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2. 感悟亲情。反映亲情的课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教学中老师应充分挖掘课文中亲情因素,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如胡乱《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母爱及母爱对“我”成长的重要影响。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做人的教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爱戴与感激之情。教师要充分挖掘作者的描述,引导学生感受浓浓亲情,认识爱惜生命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3. 感悟友情。友情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生中有朋友相伴,会帮助我们解决成长中的许多难题。初中语文教材中也不乏关于友情的文章,老师要充分挖掘,感悟友情的珍贵。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这篇文章主要讲友情的可贵。“我”把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她为了不让我挨骂,把 “我”的破裤子穿回家而受到了母亲的责骂,他们这样做是没有复杂原因的,就因为非常纯洁的友情。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悟友情的珍贵,加深对友情的理解。
4. 感悟作者情感。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引导学生感悟情感、感悟人生。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通过对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的刻画,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表现了一种无畏的豪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作者的情感,从而感染学生情感。
二、 注重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体味生命哲理
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渗透生命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很多,如营造适宜探究生命的氛围;创设情境探究生命等。
1. 营造民主、关爱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中教师处在主体地位,一切以教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很难彰显学生个性,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情感了。因此,生命教育应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局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民主、关爱的课堂,引导学生逢主探究、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不断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平等的对话能开启学生思维,使课堂更具有人情味,从而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创设情境探究生命。情境教学对生命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生命。教师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如教学《蝉》时,教师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找出文章主旨,学生基本上能找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不管是多少天都要好好活着。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好好活着”,探究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有限的生命中放出光彩。
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进行生命教育外,阅读、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应有意识的渗透生命教育。阅读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可以在一些细节上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如教学《陋室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
三、 结合课外阅读,丰富生命教育的情感
生命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将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命,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如教学《傅雷家书两则》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傅雷家书》。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教子名篇,它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关爱与付出,这样能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一、 立足语文教材,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素材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文教育,关注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生命与爱,即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依托,很多美文含有对生命意识的思考,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学生更加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高生命的品质。如《生命?生命》、《故乡》、《春》、《海燕》等,这此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进行了思考,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内涵。具体来说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感悟自然。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描写自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用自然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作者直接用“春”当题目,给我们的直接感受是礼赞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文中作者用了很多比喻写春风、春花、春雨、春天,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春天的迷恋喜爱之情。整篇文章通过赞赏春天的美,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老师挖掘这篇文章中生命教育素材,能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从而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2. 感悟亲情。反映亲情的课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教学中老师应充分挖掘课文中亲情因素,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如胡乱《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母爱及母爱对“我”成长的重要影响。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做人的教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爱戴与感激之情。教师要充分挖掘作者的描述,引导学生感受浓浓亲情,认识爱惜生命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3. 感悟友情。友情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生中有朋友相伴,会帮助我们解决成长中的许多难题。初中语文教材中也不乏关于友情的文章,老师要充分挖掘,感悟友情的珍贵。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这篇文章主要讲友情的可贵。“我”把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她为了不让我挨骂,把 “我”的破裤子穿回家而受到了母亲的责骂,他们这样做是没有复杂原因的,就因为非常纯洁的友情。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悟友情的珍贵,加深对友情的理解。
4. 感悟作者情感。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引导学生感悟情感、感悟人生。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通过对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的刻画,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表现了一种无畏的豪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作者的情感,从而感染学生情感。
二、 注重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体味生命哲理
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渗透生命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很多,如营造适宜探究生命的氛围;创设情境探究生命等。
1. 营造民主、关爱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中教师处在主体地位,一切以教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很难彰显学生个性,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情感了。因此,生命教育应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局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民主、关爱的课堂,引导学生逢主探究、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不断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平等的对话能开启学生思维,使课堂更具有人情味,从而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创设情境探究生命。情境教学对生命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生命。教师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如教学《蝉》时,教师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找出文章主旨,学生基本上能找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不管是多少天都要好好活着。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好好活着”,探究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有限的生命中放出光彩。
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进行生命教育外,阅读、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应有意识的渗透生命教育。阅读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可以在一些细节上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如教学《陋室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
三、 结合课外阅读,丰富生命教育的情感
生命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将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命,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如教学《傅雷家书两则》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傅雷家书》。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教子名篇,它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关爱与付出,这样能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