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作者】 罗吉华

【机构】 四川省高县第一实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直以来,我认为小学数学都没有必要预习,怕学生先预习后,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认真思考。但我现在接任的班级,普遍思维能力差,优生只有5人,学生自学能力差,多数学生学习新知识,不敢举手发言,不能很好地接受新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让学生提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一定地了解,达到新课学习的有效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作指导。
        开始,我布置预习作业,只告诉学生,回家预习明天要学习的什么内容。简单的一句话,对学生而言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有些学生听话预习,但也只是草草看一遍,把概念、公式勾画了一下,看不出问题和疑点;有些学生连看也不看,故预习失去了它的威力。
        考虑到这种情况,我每天布置作业时,利用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怎样预习,以达到预习的有效性。我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用的是什么知识,有没有其他做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自己有何见解。做什么:就是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心中有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阅读教材。怎样做: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做到泛读教材、精读教材,适当地做标记。为什么这样做:学习的新知识是在什么旧知的基础上学习的,例题的解答过程是否能理解和分析,能否按照例题中的提示语,分析、解决问题;思考还有没有其它的解决方法;做一做练习题。不明确的地方:让学生预习后发现问题,不懂的问题,可以上网查阅或请教家长等。。
        如:预习《分数乘法》,首先把要学习的例1、例2全面看一遍,再细看例1中的文字和插图,明白已知什么,求什么;接着思考求这个问题,自己能用什么方法解答,再看书中是怎么讲的,书中的方法自己是不是理解,1/5+1/5+1/5+1/5为什么可以写成(1+1+1+1)/5,它的依据是什么,再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书中的两个乘法算式能理解吗?看这两个乘法算式的解答过程,要明白分子与什么相乘,分母又怎么样?,还要比较这两种方法,明白分数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可以写成乘法算式,这说明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书中介绍的总结语,要勾画,要看着例1的两个乘法算式理解"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预习例2,要看算式的书写过程,并看右边的提示语,要明白计算分数乘整数,结果要是最简分数。最后,再做一做书中的试一试,看一看练习题。思考还有什么不懂的或自己有什么收获?
        二、检查落实。
        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坚持。要让学生养成习惯,我们教师一定要督促、检查。使学生不自律成自律,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让学生按照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概念、例题的分析;画--画出重点知识;思--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思考结论形成的条件,思考例题的思路及解题方法;用--用自学到的知识来解答试一试;注--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书上注明,带着问题去听课。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可以上网查阅。
        新学期开始,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个大作业本。每次预习,必须按照导学案来预习。一是我们会学习什么知识?二是学习的新知识与我们学习过的什么旧知识有关?三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四是通过预习有什么收获?写收获时,要多举例。五是还有什么问题或疑惑?
        课前,我都先利用课前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对不认真的学生,督促学生认真改正;对不会预习的学生进行再次指导。这样认真坚持下来,学生预习时认真了,预习的质量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三、重视预习时的操作活动。
        《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学习,往往需要动手操作,如果要课中进行,会耽误很多上课时间,多数老师为了抢时间,学生操作不到位,没有完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对公式、概念掌握不透彻,不能正确解决问题。
        因此,我对学生预习《空间与图形》的内容,特别重视动手操作活动。如:预习《圆的周长》。让学生先仔细阅读教材第24、25页,明白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直径;再亲自测量1元硬币、圆形实物、剪的圆等3到4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填在25页的表中,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最后比较这几个圆的商,再结合25页中文字介绍,理解圆周率的含义。上课时,让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测量的方法,全班交流时让不同测量方法的小组展示。又如《圆的面积》的预习,让学生把教材中最后一页的三个圆,按照教材中的介绍,剪拼成平行四边形,并贴在预习导学案中;再按教材中的介绍分析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有部分学生拼好了图,但不会推导,上课时这部分学生特别专心,基本能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这样既节约了上课操作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探索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只有达到有效性,才真正使学生养成了预习习惯。
        预习后的数学课,学生对概念、规则等结论性的知识已经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基础,也有了一定的实验经验,一定的对新知的自我认识。为了让学生的预习不只存在于表面。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小组交流,谈谈自己预习的收获和不明白的地方,看本组同学是否能解决,不能解决的,要作好记录。再次,开门见山地问学生:通过预习你们对这个知识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学生谈到概念、公式等,就让学生反复举例说明;如果有操作的,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这样既能给中下生作预习的指导,又培养学生思维表达和动手能力。
        总之,通过这样的预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内驱力,学生上课有话可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预习习惯、自学能力得以养成,期末考试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