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道德教育贯穿教学课堂
【作者】 邓延文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中云振华教育集团
【摘要】【关键词】
【正文】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进程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那么人生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有利时机。我校中午在校就餐学生多,很多学生不爱惜粮食,把吃剩的馒头随地乱扔的现象,我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杨洪小学五年级同学平均每人每天扔掉0.2个馒头,全班同学一天扔掉多少个馒头?全校同学一天扔掉多少个?全班同学,全校同学一年扔掉多少个?若一个人一天吃5个馒头,全班同学一年内扔掉的馒头够一个人吃多少天,全校同学一年内扔掉的馒头呢?”学生有读题时的傻笑,继而是计算后的惊讶。然后,我又告诉学生:目前我国一些贫困山区有二千多万儿童失学,有五千多万儿童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学生们都惭愧的低下了头。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有责任了解并掌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道德。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激情,把自身的激情传导给学生,以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一)教师首先要树立榜样,做好德育模范,可谓只有严于立己,才能立他人。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做一名卓越的教师,是对学生和家长最好的交待。小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因,教师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终于身教”。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成长为本。只有完善自身的成长,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道德品质,让他们能够从自己身上发现现代社会的一种美,一种德育美。
(二)从课程文本中解读建构的意义。
经由教师的理解和转述,在课堂上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是有价值的。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作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本身也具有道德性。知识的道德性内涵在于,它是促进学生的人性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具备道德性的知识是每个人的人性、人格和德性健全发展的根本条件,失去了这个特征,教育的正义、正当和善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甚至完全有可能与正义、正当和善良等价值目标背道而驰,最终走向恶与乱的终极。
在以往的课堂中,传统的知识教学“往往把自己关注的‘视点’放在知识掌握上,即怎样让学生‘多快好省’地掌握知识,而这一过程本身的道德性问题却成了它的‘盲点’。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是更多限制性而缺少心灵自由的。
合乎道德的文本解读方式,不是什么难懂的术语,也没有什么高深的含义。它只要求把解读文本的自主和自由真正交还给学生,使得学生在意义建构与生成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自我的成就与尊严。
(三)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白板辅助教学,为构建道德课堂保驾护航
利用多种手段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从尊重,接受一定的规范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手段,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四)结合课外活动开展主题教育
思想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德育的策略性,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
(五)发挥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运用心理学来辅助德育工作。
教师应当深刻的了解学生的愿望、志向的逻辑,及其与其真正的需要、与人全面发展需要的相互联系,决不能违背学生的意愿而去让他们做一些他们不愿做的事情,也不能不考虑那些他们想要做的事。一名学生,他是一个道德上自由的人,是精神上坚强的人,是有坚定目标的人,是勇敢的、独立的人,所以想要教育他们首先要尊重他们。德育工作要灵活,掌握好“无声”与“有声”方法的运用。在处理某些事情时教师并不必须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情。教师实则也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遇挫的学生教师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与学生诚恳的谈心。用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认认真真、肯肯切切的扮演好自己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让学生的心灵在一片净土下茁壮成长。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永恒主题,课堂,是实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除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长大后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有美的人格。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有利时机。我校中午在校就餐学生多,很多学生不爱惜粮食,把吃剩的馒头随地乱扔的现象,我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杨洪小学五年级同学平均每人每天扔掉0.2个馒头,全班同学一天扔掉多少个馒头?全校同学一天扔掉多少个?全班同学,全校同学一年扔掉多少个?若一个人一天吃5个馒头,全班同学一年内扔掉的馒头够一个人吃多少天,全校同学一年内扔掉的馒头呢?”学生有读题时的傻笑,继而是计算后的惊讶。然后,我又告诉学生:目前我国一些贫困山区有二千多万儿童失学,有五千多万儿童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学生们都惭愧的低下了头。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有责任了解并掌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道德。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激情,把自身的激情传导给学生,以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一)教师首先要树立榜样,做好德育模范,可谓只有严于立己,才能立他人。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做一名卓越的教师,是对学生和家长最好的交待。小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因,教师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终于身教”。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成长为本。只有完善自身的成长,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道德品质,让他们能够从自己身上发现现代社会的一种美,一种德育美。
(二)从课程文本中解读建构的意义。
经由教师的理解和转述,在课堂上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是有价值的。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作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本身也具有道德性。知识的道德性内涵在于,它是促进学生的人性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具备道德性的知识是每个人的人性、人格和德性健全发展的根本条件,失去了这个特征,教育的正义、正当和善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甚至完全有可能与正义、正当和善良等价值目标背道而驰,最终走向恶与乱的终极。
在以往的课堂中,传统的知识教学“往往把自己关注的‘视点’放在知识掌握上,即怎样让学生‘多快好省’地掌握知识,而这一过程本身的道德性问题却成了它的‘盲点’。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是更多限制性而缺少心灵自由的。
合乎道德的文本解读方式,不是什么难懂的术语,也没有什么高深的含义。它只要求把解读文本的自主和自由真正交还给学生,使得学生在意义建构与生成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自我的成就与尊严。
(三)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白板辅助教学,为构建道德课堂保驾护航
利用多种手段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从尊重,接受一定的规范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手段,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四)结合课外活动开展主题教育
思想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德育的策略性,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
(五)发挥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运用心理学来辅助德育工作。
教师应当深刻的了解学生的愿望、志向的逻辑,及其与其真正的需要、与人全面发展需要的相互联系,决不能违背学生的意愿而去让他们做一些他们不愿做的事情,也不能不考虑那些他们想要做的事。一名学生,他是一个道德上自由的人,是精神上坚强的人,是有坚定目标的人,是勇敢的、独立的人,所以想要教育他们首先要尊重他们。德育工作要灵活,掌握好“无声”与“有声”方法的运用。在处理某些事情时教师并不必须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情。教师实则也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遇挫的学生教师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与学生诚恳的谈心。用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认认真真、肯肯切切的扮演好自己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让学生的心灵在一片净土下茁壮成长。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永恒主题,课堂,是实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除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长大后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有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