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课堂要收放自如

【作者】 华 措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主导”因素,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施张有度,收放自如,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语文课堂 收放自如 和谐统一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课堂应该有别于传统教学形式,探究多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利用多种有益于开启学生心智的教育手段和形式,使学生在一种既欢快活泼又严而有序的课堂氛围中得到熏陶、感染,以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为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主导”因素,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施张有度,收放自如,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一、要吐故纳新,摒弃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模式,树立新的理念,创设新的亮点。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学习就很重要了。近年来,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领域“百家争鸣”的思想理论和方式方法得到了规范。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媒介与形式,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早日取得教学的主动权。另外,扩充见闻也是很重要的。很多教师在同一个地方往往一干就是一辈子,很少有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纵然从书上学到不少新思想新方法,可事实上那些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亲眼见一见,不亲耳听一听,是很难取得直观感受的,又如何与之共鸣呢?虽然电视、电脑不断普及,但多数中老年教师不懂英语、电脑,可望而不可及。学不能致用,因而课堂仍然沿着自己最初的模式一遍遍地循环,课堂亮点也就无从谈起。比如在教学苏轼的《钱塘湖春行》时,学生背诵和默写该诗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学生既能看到“钱塘湖”的春天美景,又能听到标准的《钱塘湖春行》的诗朗诵,还能欣赏到名师对《钱塘湖春行》的解读,真是一举多得。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将语文课堂艺术化,使这一环节成为该堂语文课的亮点。
  二、要广闻博识,丰富自己的阅历见识,做到“胸中有丘壑”。“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句曾被奉为经典的教育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明显地显示出它的不足。现在教师面对的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感染了新时代的气息,或者说,他们从降生那天起就不再是无知的了。因而,我们面对新世纪的学生,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更何况还是一桶“死水”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教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成为有源之水,广闻博识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就很重要了。广闻博识的老师,课堂语言是鲜活流畅的,课堂思路是清晰可见的,而且善于产生灵感,能捕捉课堂瞬息万变的信息;相反,那些平日疏于阅读、得过且过的老师,他们的课堂便深深刻上了照本宣科的烙印,教学模式化,没有一点生气,学生越学越厌烦。
   课文是组成语文课堂的基本材料,而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无一不是情韵丰富的美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正因为这些情韵丰富的课文,才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散文般的感情色彩。散文作者为了充分表现内心的情感世界,无不运用各方面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如勃兰兑斯的《人生》,作者就将抽象的人生过程比喻为攀登高塔、拓展疆场和工场劳作。再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文中也运用了不少极富情韵的好词佳句,从而使整篇文章显出散文般的美。语文课堂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同样会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散文的“形散”,其目的也无非是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多种方法表现一个中心,抒发一种感情,表明一种思考。语文课堂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方式方法,其目的也在于通过课堂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然语文课堂就像散文那样“形散神聚”,那该如何组织语文课堂教学?这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把广闻博识变成教师自身提升素质的习惯,才能有汩汩清流去滋润学生的心田,才能培养出紧跟新时代脉搏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要不图功利,做一个以苦为乐、勇于创新的引路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对人性、对社会、对未来的一种关爱。有些人只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在教学中只盯着分数,看重升学率,以谋取各种荣誉、花环为目的。假如教师一旦被这些极具诱惑力的功利蒙蔽了灵魂,他的心灵便会麻木起来。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要与传统的、陈旧的、麻木沉沦的世俗观念相抗争,尽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什么一篇足以令人感动的散文,在一些人读来没有丝毫的感触,而另外一些人读了则会热泪盈眶呢?动己者方能动人。正因为这些人是怀着一颗敏感的心去体察,所以才捕捉到了打动他们心灵的东西。当他们把这份真情传给学生时,学生也自然会被文章打动。乔羽老先生年事虽高,却能凭借着一颗年轻的心写出《青青世界》、《难忘今宵》这样的歌,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访谈节目中却表现出老年人少有的激情和睿智。足见,语文老师只有保持一颗年轻敏感的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产生彼此的共鸣,所培养的才是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样,语文课堂的“神”才不会散。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中等师范教师奖获得者王玺玉老师曾在k12教育教学论坛上说:“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钻进去’,更要‘跳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而‘跳出来’就是要收集丰富的、有趣味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素材。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学的每一堂课都是一篇散文、一首诗、一支歌,这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倾情地讲授、演译、歌唱。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吐故纳新,广闻博识,不图功利,以一颗年轻敏感的心去善待语文,善待学生,就一定能打造出散文般美丽的课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