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改下历史讲评课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作者】 袁秀羽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巨龙职业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讲评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连接平时教学与测试的桥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笔者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历史专家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历,对初中历史讲评课现状进行了初浅的问题分析和探索实践。通过现状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论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程改革理念来解决历史讲评课教学问题。
关键词:讲评课 新课程改革 探究 初中历史
在我们身边常会听到老师之间这样的对话,“今天想去听你的课。”“哦!下次吧,今天我讲评试卷。”言下之意,试卷讲评课没意思、难创新、不便听。同时我们也会听到学生这样的怨言:“真郁闷,又是讲卷子、对答案。”这种现状也许不是普遍现象,但至少在我们身边是不乏其例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在讲评课上也基本是教师觉得操作很简单,但非常难把握,教师和学生基本觉得没意思,整个课堂平淡无奇。
一、初中历史讲评课现状分析
针对目前许多学校的讲评课现状,我们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分析讲评课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
1、从教师方面看: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对讲评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它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表面上,历史试卷讲评课教学基本上是教师逐题讲解:此题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甚至还列举一些错误的实例作为“反面教材”。虽说这样做在传统课堂上也无可厚非,但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看,这种常规的老套的讲评存在着很多弊端:
(1)难以发挥讲评课效果。讲评课教学是在考试与评卷之后进行的,由于时间紧,课堂任务量大,教师往往是“满堂灌”,很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析展示,既谈不上引导学生学习探讨做题的方法、技巧、思路,更不可能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了教学效果。
(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有的教师,对没有讲评的历史试题总是放心不下,认为自己不讲学生就不知道,把考题讲得越多越好,将自己的分析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往往是等着教师说出正确答案以作记录。把讲评课简单处理成对答案课,这样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久而久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受挫,甚至产生畏惧和厌考情绪,从而形成学习心理障碍。
(3)忽视学习行为的矫正。学生在试卷上暴露的问题,都可从他们的学习行为中去寻找原因,如学习动机、努力程度、记忆方法、思维方法、练习方法、复习方法等等。但在历史讲评课教学中,历史作为副课,历史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很少,他们往往只注意到学生在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只针对知识问题进行教学,很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没有将矫正不良的学习行为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来抓。
2、从学生方面看:长期以来,学生对初中历史讲评课的现状也很不满。有部分学生觉得讲评课没意思;还有的觉得讲试卷错了就错了,讲也是白耗时间;有的学生甚至生闷气,一节课什么收获也没有;在历史讲评课上精神很集中只有少部分学生。然而在历史教学中,平时教学、考试、试卷讲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个整体,正如任鹏杰老师所说:“评价是学习内在的促进条件”,“不予反馈的测验无评价效应” ,可见讲评是连接平时教学与测试的桥梁。为提高初中历史讲评课的教学效果,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同行的研究总结,在初中历史讲评课上,不同的学生,因学习动机、考试成绩和自我评价方法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心态:
(1)羞愧心理。这部分学生因考试成绩不佳,或成绩虽然不错,但没有达到老师、家长及自己所期望的目标而感到羞愧。他们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行为表现:将试卷上分数遮起来或撕掉,不敢正视老师和周围同学,沉浸在自责与悔恨的情感之中。这种心态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注意状态,阻碍心智技能的发挥。
(2)放纵心理。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议论都抱无所谓的态度,考得好坏一个样,对自己答卷中有哪些错误不加理睬,甚至连考卷都不要。学生的这种心态,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淡漠、学习成绩一向不佳等原因造成的。这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是:上课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这种心态不仅影响自己的听课效果,还会破坏课堂学习气氛,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
(3)自满心理。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卷面成绩,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不想深入探究。他们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是:因达到或超过自己所期望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跟周围同学讲话,乐于打听其他学生的成绩,爱将自己的成绩告诉同学。这种心态会抑制学生的钻研精神,会影响今后的学习行为,潜伏着倒退的危险。
讲评课上学生的心理如此复杂,教师必须加以研究引导。让有前四种心理的学生认识到其心态的错误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引导其逐步向“探究心理”发展。这样才能完成讲评课的教学任务、提高讲评课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讲评课的讲评原则及其实践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讲评课的讲评原则,既要改变传统讲评课中的不足,又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方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又具体提出了学生评价的原则和方法:“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以上所提的课改理念,用一句话可概括——要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成为笔者初中历史讲评课讲评的总原则,无论是讲评内容的选择,还是讲评方式的选择等,都要依据这一理念。那么具体如何操作才能体现这一总原则呢?
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讲评课的讲评主体要多元化
“在以前的评价制度下,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总是处在消极被动的地位,其意见和人格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能够真正地反映学生在历史学业上的进步,也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因此,“评价的主体必须走向多元化,由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走向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而要通过考试这种评价形式达到此目的,就得靠试卷讲评课讲评主体的多元化来实现。也就是说,初中历史讲评课,既需教师统计诊断讲评,又要学生自我诊断评价,也需同学间相互诊断讲评,还要家长反馈意见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调动起学生在讲评课上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广泛地收集各方面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
(1)教师的“诊”“评”“讲”
讲评课中教师的诊断讲评非常重要,有效的诊断能够及时收集到试卷本身和学生答题情况中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答题上遇到的困难,思考教师在讲评课上如何处理这些反馈信息更有效,以便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以及疑点,精心设计讲评内容、方法,提高讲评课的教学效率。具体操作如下:
认真研究历史测试卷(诊)。首先,讲评课前认真做一遍试卷。其次,要对历史试卷进行认真分析。
做好试卷的评阅工作(评)。首先,完成了对学生卷面的评价, 其次“评”还体现在讲评课上对学生的表扬激励等。
在试卷评阅分析时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以及疑点,精心设计讲评内容、方法等(讲)。
(2)学生自我“诊”“评”
新课改下的新课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二传手角色,更要有导师意识。让学生参与讲评试卷的诊断、评价是我校三环节导学式自主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展示”都要求体现的。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指导学生开卷重做试卷。让学生对答错的和没答全的扣分题进行更正,对答对的题进行解题思路的清理。这一环节的要旨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还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比较务实的学习思路:吃透课本,才是历史基础学习的根本。
第二步下发详细答案,指导学生自我诊断评价。教师让学生校对、分析答案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价。使学生将自我评价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产生新的学习行为,自我反馈、自我激励、自我导向的功能,是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
(3)让家长参与“评”“讲”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 并把家长看成是历史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希望给予充分“利用和开发”。家长对子女的习惯和性格比较了解,让有条件的家长参与评价或讲解一些疑难问题,有时会使师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2、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讲评课的讲评方式要多样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普通初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那么,具体如何设计讲评方式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呢?笔者提供以下三种做法,以供参考。
(1)合作学习指导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中各种动态因素间的合作关系,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从而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学习运行体系。” 前面已提到,在讲评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习小组相互交换试卷进行互“诊”、互“评”,互查错误的根源,讨论彼此的差异,互问各自的疑难点,这就开始了合作学习指导。在学生热火朝天的合作探究中,教师在教室来回走动,收集学生之间交流的一些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在收集指导中还可借题发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甚至师生互动,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及时纠正学生集体性的错误。讲评课的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指导绝对是一种高效能的互动学习,只要教师能科学地利用好这一资源,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相关知识学习的得与失,不仅让学生夯实了基础、学会了学习,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精神,也利于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2)探究学习指导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性学习特别受到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初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讲评课上的探究学习是“在注意创造性的前提下,运用开放思维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以期获得最佳答案的过程。” 可见,在初中历史讲评课上实施探究学习指导,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要注意提供创造性情境。②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
总之,以上种种讲评方式各有千秋,教师应根据试题特点和学生的答题实际适当选用取舍,结合学情和班情合理运用,都会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
只要我们始终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灵活为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于初中历史讲评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定能达到讲评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连建平.《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
关键词:讲评课 新课程改革 探究 初中历史
在我们身边常会听到老师之间这样的对话,“今天想去听你的课。”“哦!下次吧,今天我讲评试卷。”言下之意,试卷讲评课没意思、难创新、不便听。同时我们也会听到学生这样的怨言:“真郁闷,又是讲卷子、对答案。”这种现状也许不是普遍现象,但至少在我们身边是不乏其例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在讲评课上也基本是教师觉得操作很简单,但非常难把握,教师和学生基本觉得没意思,整个课堂平淡无奇。
一、初中历史讲评课现状分析
针对目前许多学校的讲评课现状,我们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分析讲评课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
1、从教师方面看: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对讲评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它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表面上,历史试卷讲评课教学基本上是教师逐题讲解:此题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甚至还列举一些错误的实例作为“反面教材”。虽说这样做在传统课堂上也无可厚非,但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看,这种常规的老套的讲评存在着很多弊端:
(1)难以发挥讲评课效果。讲评课教学是在考试与评卷之后进行的,由于时间紧,课堂任务量大,教师往往是“满堂灌”,很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析展示,既谈不上引导学生学习探讨做题的方法、技巧、思路,更不可能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了教学效果。
(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有的教师,对没有讲评的历史试题总是放心不下,认为自己不讲学生就不知道,把考题讲得越多越好,将自己的分析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往往是等着教师说出正确答案以作记录。把讲评课简单处理成对答案课,这样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久而久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受挫,甚至产生畏惧和厌考情绪,从而形成学习心理障碍。
(3)忽视学习行为的矫正。学生在试卷上暴露的问题,都可从他们的学习行为中去寻找原因,如学习动机、努力程度、记忆方法、思维方法、练习方法、复习方法等等。但在历史讲评课教学中,历史作为副课,历史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很少,他们往往只注意到学生在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只针对知识问题进行教学,很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没有将矫正不良的学习行为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来抓。
2、从学生方面看:长期以来,学生对初中历史讲评课的现状也很不满。有部分学生觉得讲评课没意思;还有的觉得讲试卷错了就错了,讲也是白耗时间;有的学生甚至生闷气,一节课什么收获也没有;在历史讲评课上精神很集中只有少部分学生。然而在历史教学中,平时教学、考试、试卷讲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个整体,正如任鹏杰老师所说:“评价是学习内在的促进条件”,“不予反馈的测验无评价效应” ,可见讲评是连接平时教学与测试的桥梁。为提高初中历史讲评课的教学效果,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同行的研究总结,在初中历史讲评课上,不同的学生,因学习动机、考试成绩和自我评价方法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心态:
(1)羞愧心理。这部分学生因考试成绩不佳,或成绩虽然不错,但没有达到老师、家长及自己所期望的目标而感到羞愧。他们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行为表现:将试卷上分数遮起来或撕掉,不敢正视老师和周围同学,沉浸在自责与悔恨的情感之中。这种心态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注意状态,阻碍心智技能的发挥。
(2)放纵心理。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议论都抱无所谓的态度,考得好坏一个样,对自己答卷中有哪些错误不加理睬,甚至连考卷都不要。学生的这种心态,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淡漠、学习成绩一向不佳等原因造成的。这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是:上课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这种心态不仅影响自己的听课效果,还会破坏课堂学习气氛,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
(3)自满心理。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卷面成绩,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不想深入探究。他们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是:因达到或超过自己所期望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跟周围同学讲话,乐于打听其他学生的成绩,爱将自己的成绩告诉同学。这种心态会抑制学生的钻研精神,会影响今后的学习行为,潜伏着倒退的危险。
讲评课上学生的心理如此复杂,教师必须加以研究引导。让有前四种心理的学生认识到其心态的错误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引导其逐步向“探究心理”发展。这样才能完成讲评课的教学任务、提高讲评课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讲评课的讲评原则及其实践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讲评课的讲评原则,既要改变传统讲评课中的不足,又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方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又具体提出了学生评价的原则和方法:“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以上所提的课改理念,用一句话可概括——要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成为笔者初中历史讲评课讲评的总原则,无论是讲评内容的选择,还是讲评方式的选择等,都要依据这一理念。那么具体如何操作才能体现这一总原则呢?
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讲评课的讲评主体要多元化
“在以前的评价制度下,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总是处在消极被动的地位,其意见和人格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能够真正地反映学生在历史学业上的进步,也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因此,“评价的主体必须走向多元化,由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走向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而要通过考试这种评价形式达到此目的,就得靠试卷讲评课讲评主体的多元化来实现。也就是说,初中历史讲评课,既需教师统计诊断讲评,又要学生自我诊断评价,也需同学间相互诊断讲评,还要家长反馈意见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调动起学生在讲评课上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广泛地收集各方面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
(1)教师的“诊”“评”“讲”
讲评课中教师的诊断讲评非常重要,有效的诊断能够及时收集到试卷本身和学生答题情况中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答题上遇到的困难,思考教师在讲评课上如何处理这些反馈信息更有效,以便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以及疑点,精心设计讲评内容、方法,提高讲评课的教学效率。具体操作如下:
认真研究历史测试卷(诊)。首先,讲评课前认真做一遍试卷。其次,要对历史试卷进行认真分析。
做好试卷的评阅工作(评)。首先,完成了对学生卷面的评价, 其次“评”还体现在讲评课上对学生的表扬激励等。
在试卷评阅分析时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以及疑点,精心设计讲评内容、方法等(讲)。
(2)学生自我“诊”“评”
新课改下的新课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二传手角色,更要有导师意识。让学生参与讲评试卷的诊断、评价是我校三环节导学式自主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展示”都要求体现的。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指导学生开卷重做试卷。让学生对答错的和没答全的扣分题进行更正,对答对的题进行解题思路的清理。这一环节的要旨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还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比较务实的学习思路:吃透课本,才是历史基础学习的根本。
第二步下发详细答案,指导学生自我诊断评价。教师让学生校对、分析答案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价。使学生将自我评价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产生新的学习行为,自我反馈、自我激励、自我导向的功能,是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
(3)让家长参与“评”“讲”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 并把家长看成是历史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希望给予充分“利用和开发”。家长对子女的习惯和性格比较了解,让有条件的家长参与评价或讲解一些疑难问题,有时会使师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2、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讲评课的讲评方式要多样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普通初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那么,具体如何设计讲评方式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呢?笔者提供以下三种做法,以供参考。
(1)合作学习指导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中各种动态因素间的合作关系,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从而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学习运行体系。” 前面已提到,在讲评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习小组相互交换试卷进行互“诊”、互“评”,互查错误的根源,讨论彼此的差异,互问各自的疑难点,这就开始了合作学习指导。在学生热火朝天的合作探究中,教师在教室来回走动,收集学生之间交流的一些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在收集指导中还可借题发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甚至师生互动,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及时纠正学生集体性的错误。讲评课的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指导绝对是一种高效能的互动学习,只要教师能科学地利用好这一资源,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相关知识学习的得与失,不仅让学生夯实了基础、学会了学习,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精神,也利于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2)探究学习指导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性学习特别受到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初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讲评课上的探究学习是“在注意创造性的前提下,运用开放思维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以期获得最佳答案的过程。” 可见,在初中历史讲评课上实施探究学习指导,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要注意提供创造性情境。②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
总之,以上种种讲评方式各有千秋,教师应根据试题特点和学生的答题实际适当选用取舍,结合学情和班情合理运用,都会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
只要我们始终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灵活为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于初中历史讲评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定能达到讲评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连建平.《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