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情境是数学学习的有效平台

【作者】 李 琼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创设情境教学是新课改推进中获得的一项实践成果,是我们经实践反复检验的能激趣、能诱思、能煽情的高效辅助策略。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甚至各个教学流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  创设
  创设情境教学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项实践成果,是经实践检验了的可帮助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工具,因而成为众多教师的信赖之策,不由自主地就会用情境来包装课堂,包装知识,让学生在情景化、情感化的身临其境中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内化知识。小学数学知识作为一门描述现实生活数学问题的科学语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是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生难以啃动的“硬骨头”,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乐于数学学习,能较为轻松地获得数学知识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艺术所在。多年实践告诉我们,情境是数学知识学习的有效“包装”,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一工具,让学生在趣味性、情感性、诱思性的情境中顺利学到数学知识,学好数学知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理性概括。而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了解决试卷上的数学问题,而是为了反哺生活、服务生活。因此,从数学学习的目的来看,我们要培养学生这种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就必然需要在生活化的教学平台中进行。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新课标也明确说到:“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实施生活化教学,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就是良好策略,而且这样能有效的无痕地将数学知识进行情境包装,让学生在似曾相识中学数学、用数学。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同时,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事例很多。诸如: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创设悬念情境,诱发学生学习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然而我们现行学生没有边学边思的习惯,需要我们“教有疑”来诱发启导。而设置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无疑是诱思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其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问题诱思,激发学生思维活跃。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师已掌握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老师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有秘密的。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的问题“悬念”,来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又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布设了让学生随便说一个多位数,师不计算就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当学生对老师的这一快速判断持有疑问,利用计算机验证又准确无误时,定会被老师的敏捷反应充满钦佩,定会沉入到一种思考当中,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研究奠定思维基础。
  三、创设操作情境,促进学生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借助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协同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们可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既轻松地理解了建模去模思想,又从中发现到了数学知识的有用和有趣。
  总之,情境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平台,但要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还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创设富于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探索,且在问题情境的激励下,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因此,我们要将情境作为知识的有效包装,使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成为有效载体和平台,能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明,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景的创设[J].新课程,2013年。
  [2]刘春林,创设情境开展数学教学[J].中小学教育,2014年。
  [3]王琪,创设高效情境实现课堂教学腾飞[J].素质教育,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