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学关注有效 课堂回归生活
【作者】 毛 莉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简城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每个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课堂回归生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 教学 有效性 数学课堂 回归生活
前苏联教育家鲁宾斯坦说:“教育的主要任务恰恰在于通过各种途径把人们和生活联系起来,要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使他感到有意义,有吸引力的任务,使他把这些任务当作自己的任务去解决。”教学关注有效,课堂回归生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之“本”。
一、课程设计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事半功倍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都受到过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设计为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有3个同学在踢足球,有2个女孩在跳绳,有4个同学在做气象观察等等。让儿童感受上学后自己也将融入学校生活,也将参加学习活动,同时也体会到各种活动需要多少人共同参与。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教学活动,深切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数学的亲和力,引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时数学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一切水到渠成。只要教者有心,枯燥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生活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把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小数”这部分知识时灵活处理了教材,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小数的认识虽是新授知识,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因此,在课前我收集了许多超市的广告纸。在上课一始,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观察,说出商品的价格,随机板书,从而引出小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还有小数,最后,我又出示了自己收集的一些带有小数的资料,再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小数的读法,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如,教学“厘米、米”的认识时,对于这些长度单位,二年级学生是不清晰的。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通过实际的操作,感知了厘米、米的长短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在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极有益处的。
三、回归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化兴趣为动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帮助,体会数学的价值,发自内心的需求去学习数学,从而变一时的兴趣为永久的动力。
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为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回到家里去计算一下金鱼缸(长方体的)、纸板苹果箱、火柴盒外盒的表面积。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了“认识人民币”后,布置学生和父母一起去购物。教学了“认识时间”后,布置学生:①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②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安排表。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可让学生到校园外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轴对称图形。在上完《分类》一课后,布置学生到商店进行调查,看看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带来各种不同的东西,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己的小书包、小房间整理好。这样,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2] 韩立福.新课程教师科研行动指要[G].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3]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G].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4] 程晋国.李进川.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创新[G].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6
关键词: 教学 有效性 数学课堂 回归生活
前苏联教育家鲁宾斯坦说:“教育的主要任务恰恰在于通过各种途径把人们和生活联系起来,要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使他感到有意义,有吸引力的任务,使他把这些任务当作自己的任务去解决。”教学关注有效,课堂回归生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之“本”。
一、课程设计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事半功倍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都受到过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设计为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有3个同学在踢足球,有2个女孩在跳绳,有4个同学在做气象观察等等。让儿童感受上学后自己也将融入学校生活,也将参加学习活动,同时也体会到各种活动需要多少人共同参与。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教学活动,深切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数学的亲和力,引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时数学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一切水到渠成。只要教者有心,枯燥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生活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把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小数”这部分知识时灵活处理了教材,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小数的认识虽是新授知识,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因此,在课前我收集了许多超市的广告纸。在上课一始,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观察,说出商品的价格,随机板书,从而引出小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还有小数,最后,我又出示了自己收集的一些带有小数的资料,再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小数的读法,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如,教学“厘米、米”的认识时,对于这些长度单位,二年级学生是不清晰的。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通过实际的操作,感知了厘米、米的长短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在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极有益处的。
三、回归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化兴趣为动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帮助,体会数学的价值,发自内心的需求去学习数学,从而变一时的兴趣为永久的动力。
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为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回到家里去计算一下金鱼缸(长方体的)、纸板苹果箱、火柴盒外盒的表面积。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了“认识人民币”后,布置学生和父母一起去购物。教学了“认识时间”后,布置学生:①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②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安排表。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可让学生到校园外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轴对称图形。在上完《分类》一课后,布置学生到商店进行调查,看看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带来各种不同的东西,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己的小书包、小房间整理好。这样,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2] 韩立福.新课程教师科研行动指要[G].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3]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G].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4] 程晋国.李进川.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创新[G].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