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作者】 肖昌平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护安镇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多措并施。实践中,我们可从精心备课开始,注重兴趣激发,以灵活教学方法为着力点,巧设训练平台促进,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教与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新课改践行的主要追求,也是一线教师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传统数学教学由于太过于高耗低效,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数学学习乐趣和体验成功感,因而学习兴趣日渐淡薄。分析其效率低下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主要在于教学模式简单,方法单一,“一刀切”要训练要求所致。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成为我们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实践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做到精心设计
教学是有计划的活动,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无法取得成功的。“把功夫花在课前”的理念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注重备课设计。从实践中我们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结构,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也只有明确了“教什么”,才能选择“怎么教”,让学生“怎么学”,才能真正找到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因此,在大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注重课前备课,做到精心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确定好内容,分清主次,找到重难点。这是备课的重要内容,实践中,我们还有备好教具、学具,甚至教学情绪。
二、巧设教学情境,注重兴趣激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兴趣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源泉,没有兴趣作保障,学生参与持久性是不能保证的,特别是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因此,我们要把激趣作为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策略,并巧妙地预设于教学各个流程之中。要实现于此,我们必须创新方法,运用新颖别致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耳目一新中产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欲望。虽然激趣策略众多,但巧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是最好的策略。只要他们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追求、去探究。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只要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三、灵活教学方法,注重过程高效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取得教学成功的保障,也是让学生学而有趣的重要前提。传统“一言堂”,让课堂沉闷没有互动,使教学失去了最根本的对话平台。在倡导学为主体的今天,我们如何激发学生主体性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在。因此,灵活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在课堂上,由于是多个环节,要高效就必须注重过程,只有细节有效了,整个课堂才能高效。因此,高效课堂建设在于追求细节有效性。
(一)从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度到新知。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节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在具体的实例中,找出百分数的话题,教学时,可让学生先汇报提出有关百分数内容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出问题,巧设悬念,探究新知,学生感到新知不新,理解到位,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的理解了的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造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打开思路,想问题,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发现的基础上,重点与学生探究、验证,首先引导学生做实验前的准备,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要求,小组商量活动方案,小组汇报活动方案,然后合作实验初步推测,学生在小组实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组的意见展示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推理、验证、归纳:打开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联系刚才的实验结果,你明白了什么?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如果给你一枚一元钱的硬币,将它掷出,结果会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四、强调练习实践,促进知识内化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师生共同努力解决了学生学懂的问题,刚刚完成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因为“懂”,只是学生把教材的新知识弄明白了,这并不等于学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识,他们往往离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还有一段距离,还没有形成技能技巧。有效教学的最终追求是让学生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才能算到“学到了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们要立足教材、巧设练习,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成为解决生活的重要抓手。在体验数学实用性的同时,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的乐趣。为此,我们要把新授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生活实践,以此把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只有他们能有效运用了,学生对所学知识也就有效掌握了,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才算达成了。
当然,要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实践中,只要我们务实,我们就能在教学内容与学情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实现成功教学。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就能在持久的教学中让学生获得盈实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蒋艳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2年。
[2]刘玉和,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1年。
[3]石玉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东方教育,2013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新课改践行的主要追求,也是一线教师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传统数学教学由于太过于高耗低效,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数学学习乐趣和体验成功感,因而学习兴趣日渐淡薄。分析其效率低下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主要在于教学模式简单,方法单一,“一刀切”要训练要求所致。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成为我们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实践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做到精心设计
教学是有计划的活动,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无法取得成功的。“把功夫花在课前”的理念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注重备课设计。从实践中我们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结构,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也只有明确了“教什么”,才能选择“怎么教”,让学生“怎么学”,才能真正找到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因此,在大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注重课前备课,做到精心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确定好内容,分清主次,找到重难点。这是备课的重要内容,实践中,我们还有备好教具、学具,甚至教学情绪。
二、巧设教学情境,注重兴趣激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兴趣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源泉,没有兴趣作保障,学生参与持久性是不能保证的,特别是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因此,我们要把激趣作为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策略,并巧妙地预设于教学各个流程之中。要实现于此,我们必须创新方法,运用新颖别致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耳目一新中产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欲望。虽然激趣策略众多,但巧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是最好的策略。只要他们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追求、去探究。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只要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三、灵活教学方法,注重过程高效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取得教学成功的保障,也是让学生学而有趣的重要前提。传统“一言堂”,让课堂沉闷没有互动,使教学失去了最根本的对话平台。在倡导学为主体的今天,我们如何激发学生主体性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在。因此,灵活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在课堂上,由于是多个环节,要高效就必须注重过程,只有细节有效了,整个课堂才能高效。因此,高效课堂建设在于追求细节有效性。
(一)从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度到新知。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节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在具体的实例中,找出百分数的话题,教学时,可让学生先汇报提出有关百分数内容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出问题,巧设悬念,探究新知,学生感到新知不新,理解到位,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的理解了的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造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打开思路,想问题,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发现的基础上,重点与学生探究、验证,首先引导学生做实验前的准备,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要求,小组商量活动方案,小组汇报活动方案,然后合作实验初步推测,学生在小组实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组的意见展示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推理、验证、归纳:打开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联系刚才的实验结果,你明白了什么?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如果给你一枚一元钱的硬币,将它掷出,结果会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四、强调练习实践,促进知识内化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师生共同努力解决了学生学懂的问题,刚刚完成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因为“懂”,只是学生把教材的新知识弄明白了,这并不等于学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识,他们往往离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还有一段距离,还没有形成技能技巧。有效教学的最终追求是让学生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才能算到“学到了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们要立足教材、巧设练习,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成为解决生活的重要抓手。在体验数学实用性的同时,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的乐趣。为此,我们要把新授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生活实践,以此把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只有他们能有效运用了,学生对所学知识也就有效掌握了,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才算达成了。
当然,要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实践中,只要我们务实,我们就能在教学内容与学情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实现成功教学。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就能在持久的教学中让学生获得盈实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蒋艳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2年。
[2]刘玉和,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1年。
[3]石玉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东方教育,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