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 巴 多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看法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了谁,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也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仕表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激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学生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绽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伴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看法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了谁,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也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仕表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激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学生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绽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伴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