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探寻

【作者】 胡翠华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双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观察习惯和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必然要求。实践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还要创新策略加以落实。
  关键词:小学科学  观察能力  培养  实践策略
  我们知道,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教学策略,着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使之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渐渐获得科学素养的培养。虽然科学学习需要培养的学生习惯很多,但对于科学学科的的特殊性,学生观察习惯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源于科学是一门以探究性、实验性为主的自然学科的重要原因。因此,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提升观察能力就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了。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我们知道,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依靠仔细地观察现象,并从观察中发现能成立的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由此可见,观察力对于学生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上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观察能力。
  一、培养学生观察兴趣
  兴趣是学生持续观察的动力源泉,是学生“我要学”的情感内驱。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一个史前人会对天空中疾驶而过的一颗流星感到震惊;一个海边的孩子会仔细的观察一只不断盘旋、翱翔着的飞鸟;一个山里的孩子会对山里的花花草草、小动物感兴趣,这是乐于观察、旺盛求知欲的表现。好奇心就是一个起点,一种力量,它会推动一个人寻求对他或她所看到的现象的解释,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也是实施观察能力的切入点。要使孩子学会观察,我们的起点就是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它,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爱护学生的直接兴趣,鼓励学生多观察,同时把他们的观察兴趣引导到有益的方面来,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从而使观察兴趣真正成为观察力发展的原动力。
  二、培养学生观察品质
  观察品质是观察习惯形成的基础,也是观察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因为其涉及到了观察所需要全部要素,是方法与细节的结合。所以,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品质。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知道,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没有明确的感知任务时,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所以要使学生知道,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由于目的不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不同,结果往往也不同,盲目地观察在科学上是不允许的。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质特征。有目的观察才会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锻炼;反之如果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视无睹,学生的观察力就得不到锻炼。
  (二)观察的持久性。这一品质培养得与观察兴趣培养相提并论,因为持久所需要的动力正是兴趣和情感所提供的。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所谓“全面”,不仅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还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使其共同参与到观察活动中来,综合得出观察效果。
  (五)观察的选择性。所谓“选择性”,就是要求我们观察的对象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明确。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不能注意到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总之,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和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必然要求。实践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逐步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总结和应用观察结论,达到增强学生观察科学探索能力,提高科学观察有效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焕云,浅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年。
  [2]王洁,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5年。
  [3]吴孝伦,例谈体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J].成才,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