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作者】 范 彬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拓展视野的重要平台,不仅是文学学科应加强,在数学学科也应加强。实践中,加强学生数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提高理解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培养
数学是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作为一门学科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也说道:“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就是一种语言教学。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那如何培养呢,决不是传统数学所说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好多页,把它划上横线读读”就能达到目的,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创新策略,多措促进,才能阅读走进课堂,成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一种良好手段。
一、在阅读中开启新知教学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往往经历“感知---理解---内化---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感知是其获取知识的第一步。面对新知识,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基础作准备,还需要积极的心理状态作动力。在新知学习之前,如果我们能巧妙恰当地设计学生阅读,常常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对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教学时,有一题: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甲队独修10天可以完成,乙队独修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在学生获解后,教师将公路先后改为90千米和18千米,让学生阅读思考并计算。学生在计算出第二个变式题后,就会发现计算结果是相同的,自然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条件变了,计算结果却不变呢?工作总量与用的工作时间表示的工作效率有关吗?如果去掉“30千米”这个条件还能否解答?学生这个疑问就是产生了认知矛盾,这种矛盾引发了学生探究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动力。这时我们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因为新知学习已经成了其自身的需要,成了满足其“好奇”需求的追逐动力了。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是推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情感支撑。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突破定式,积极思维,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从而在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学习带来的学习快乐。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后,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寻求求面积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熟悉的形状,从而得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经过诱导和启发,学生很容易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形状应该是三角形。那么应该怎样操作和计算呢?此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教材即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就会在阅读中找到方法,获得步骤,一种“发现新大陆”喜悦自然就会激发学生再阅读的学习兴趣。
三、在阅读中引发思考质疑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而我们现行学生能做到边读边思的很少,没有质疑习惯是其常见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有疑”来引发学生质疑,让质疑成为学生听课、讨论、解题的学习内驱。当质疑成为学习内驱力后,学生才能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发挥出个体主体能力作用。我们知道,阅读过程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然后围绕他们提出的质量较高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并组织讨论,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
四、在阅读中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我们知道,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而学生习得这种数学思想,除了我们教学渗透外,最主要的方法还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在运用中去感悟。在学习新知识后,为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有更广泛的迁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这类阅读指导一方面教师要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常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去阅读教材:能被3整除的数与数字排列的顺序有无关系?会有什么关系?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没有关系?会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再阅读、再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各种方法去研究问题,而不能只停留在一个方法上,只有在多思多做中感悟出来的思想和方法才能牢固地建构,形成认知结构内化于心。
总之,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我们必须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本,要做到读文本、读图形、读数字、读算式。课本都是编者高度浓缩的教材,上面的每个纲节都不是多余的,都有各自作用,我们让学生阅读,就会帮助其更深入了学习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玲珑,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J].学园,2014年。
[2]邵光华,数学课应重视数学阅读[J].教学与研究,2015年。
[3]王飞,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培养
数学是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作为一门学科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也说道:“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就是一种语言教学。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那如何培养呢,决不是传统数学所说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好多页,把它划上横线读读”就能达到目的,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创新策略,多措促进,才能阅读走进课堂,成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一种良好手段。
一、在阅读中开启新知教学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往往经历“感知---理解---内化---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感知是其获取知识的第一步。面对新知识,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基础作准备,还需要积极的心理状态作动力。在新知学习之前,如果我们能巧妙恰当地设计学生阅读,常常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对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教学时,有一题: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甲队独修10天可以完成,乙队独修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在学生获解后,教师将公路先后改为90千米和18千米,让学生阅读思考并计算。学生在计算出第二个变式题后,就会发现计算结果是相同的,自然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条件变了,计算结果却不变呢?工作总量与用的工作时间表示的工作效率有关吗?如果去掉“30千米”这个条件还能否解答?学生这个疑问就是产生了认知矛盾,这种矛盾引发了学生探究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动力。这时我们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因为新知学习已经成了其自身的需要,成了满足其“好奇”需求的追逐动力了。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是推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情感支撑。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突破定式,积极思维,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从而在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学习带来的学习快乐。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后,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寻求求面积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熟悉的形状,从而得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经过诱导和启发,学生很容易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形状应该是三角形。那么应该怎样操作和计算呢?此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教材即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就会在阅读中找到方法,获得步骤,一种“发现新大陆”喜悦自然就会激发学生再阅读的学习兴趣。
三、在阅读中引发思考质疑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而我们现行学生能做到边读边思的很少,没有质疑习惯是其常见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有疑”来引发学生质疑,让质疑成为学生听课、讨论、解题的学习内驱。当质疑成为学习内驱力后,学生才能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发挥出个体主体能力作用。我们知道,阅读过程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然后围绕他们提出的质量较高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并组织讨论,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
四、在阅读中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我们知道,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而学生习得这种数学思想,除了我们教学渗透外,最主要的方法还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在运用中去感悟。在学习新知识后,为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有更广泛的迁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这类阅读指导一方面教师要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常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去阅读教材:能被3整除的数与数字排列的顺序有无关系?会有什么关系?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没有关系?会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再阅读、再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各种方法去研究问题,而不能只停留在一个方法上,只有在多思多做中感悟出来的思想和方法才能牢固地建构,形成认知结构内化于心。
总之,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我们必须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本,要做到读文本、读图形、读数字、读算式。课本都是编者高度浓缩的教材,上面的每个纲节都不是多余的,都有各自作用,我们让学生阅读,就会帮助其更深入了学习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玲珑,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J].学园,2014年。
[2]邵光华,数学课应重视数学阅读[J].教学与研究,2015年。
[3]王飞,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