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推进技工院校内涵发展,促进“双核人才”培养
【作者】 李贞惠
【机构】 重庆万州技师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当今社会,国家高度重视对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技工院校是以培养产业大军为主的教育学校,承担着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重任,肩负着无人可替代的育人使命,将在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双核人才”的培养,确保毕业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
关键词:内涵发展 双核能力 必要性 举措
一、内涵发展的基本内容
内涵发展是指学校发展的内容和实质,其基本内容包含四个方面:
1、质量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2、精细发展。精细型发展是秉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原则,是将学校中教学、德育、师生互动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是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
3、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4、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
二、“双核”的定义
“双核”是指一个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非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技能(专业能力)的总称。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它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核心技能是指培养学生具有与职业工种、职业发展直接相关、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它重在培养学生具有一手好的专业技能。
三、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必要性
1、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2014年—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如何培养出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要完成的重要使命,技工院是培养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的主阵地,,要完成此项任务,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唯有树立质量和特色立校的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强化工作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课程改革,提高学校软实力。
2、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弊端
计划经济形势下的传统教学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根据专业需要,大而全,已达到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目的;二是课程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顺序布局。它的特点是重理论、轻技能;追求本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全面性;课程设置顺序难以随机变动;理论课时数高;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技术员和管理员,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才能完成培养目标。市场经济形势下,国家要求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既能说更会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更强调动手能力,要培养的是工匠能手。为此必须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才能更好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双核人才”。
3、技工院校学生的初始状况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培养对象和社会需求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是培养的对象基本上是初中毕业的尾端学生,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不善于沟通和交流,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我学习能力较差、思想松懈、纪律涣散、自我管理意识淡薄、遇事易冲动,常与人发生冲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理解较为肤浅、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信心,在校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对什么都持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责任感;其次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较好的品德和职业素养,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毕业学生,即是既能说,更会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针对目前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技校学生的现状、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技能;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在行业、企业的生存力,加强学校内涵的发展,促进“双核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四、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双核人才”的举措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双核人才”的关键。2009年12月20日至21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珠海高级技工学校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要培养出一流的技工,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针对我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实践经验缺失等实际情况,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培养工程,开展针对性培养,形成了“4588”师资队伍培养模式。“4588”师资培养模式是对“四类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开展“五级培训”(出国培训、国家及培训、市级培训、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通过“八条途径”(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基地建设、示范教学、技能大赛、企业实践、论文撰写),提升“九种能力”(职业道德教育能力、行业联系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健康和安全的保障与教育能力、学生服务于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加强与行业、校内外企业的深度融合,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完成相应专业的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和要求的调研,形成专业可行性报告,制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要达到的“双核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财会专业模拟企业环境,进行多岗位、多流程的商业社会环境(如从办理企业营业执照开始,直到完成报税)仿真性实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共同提升。建立 “岗课证结合,做学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做达到“岗位”要求,通过学生“学” 完成“课程”任务,通过“培训”,获得“双证”,甚至“多证”,实现人才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课程体系与和课程标准与岗位能能力对接,教学内容与从业考证内容融合。如汽运用与维修专业制定了 “四维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依托引企入校建设4S店、汽车修理厂、汽车驾校合作平台,构建了集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售后服务、汽车驾驶培训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是双核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要达到“双核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优化课程体系,这是双核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就读技工院校的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双核能力”,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为此,学院对基础课和不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进行了选择和取舍,并对“双核能力”课程的设置作了积极认真的探讨,确立了相应的课程框架。
1、“职业核心能力(非专业能力)”课程设置。一是将基础课程分为三块,即德育、课艺体、分成两大板块,即职业人文德育、职业核心能力和艺体;二是将语文、数学分别融入职业社会能力和职业方法能力的课程之中,英语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开设专业英语。主要课程设置如下:
“非专业能力”课程设置
2、“职业核心技能(专业能力)”一体化课程设置。将专业基础课的知识点融入到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内容中,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的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开展教学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课程设置如下(以数控车工中级工为例):
“专业能力”一体化课程设置
(四)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将教学过程分为学习动员、解读任务、制定方案、分享决策、任务实施、展示互评、职场训练、教学反思等八个环节 ,在制定方案和任务实施两个环节,按照“会、快、精”三步进行教学,实现能做、快做、做优的能力递增,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技能训练内容与岗位需求、学生素养与员工素养的“三对接”,凸显以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努力实现学生“要他学”向“他要学”的心态转变。从而形成了“83321”教学模式。
(五)加强学材建设
学材的建设包括教学的场地、设备设施和教材等。为了加强双核人才的培养,学校共计投一个多亿的资金为各系加强用专业实训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的购置,为双核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硬件的保障。其次组织教师团队按照新手、生手、熟手和能手的培养思路,编写了《成本会计》《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等一体化校本教材12本。在编制校本教材时,做到理论知识以够用、实用、有用为原则,凸显为“能力”培养服务;教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努力做到“三合一”的一体化模块,即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实习训练与定岗实习学做合一,以达到强化学生非“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六)改进教学评价模式
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制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行业以职业技能鉴定,企业以用工标准,学校以过程性评价和技能考核的方式,构建起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三位一体”评价模式。课程进行以工资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分为过程和终结评价,其中过程评价将重点考核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等职业能力,而终结评价则是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这种评价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由学校自主评价向行业、企业、学校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转变,由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总之,通过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学校的办学模式走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不断创新,评价模式更加全面,师资水平显著提高,为更好地促进就业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额基础。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孙文学,曾庆军等(职业教育版) 2001年 第1期。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3、《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童山东 (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2015年5月。
作者简介:李贞惠,女,1963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高级教师,现系重庆万州技师学院工会主席、党委委员,主要分管学院的教学和船员培训工作。
关键词:内涵发展 双核能力 必要性 举措
一、内涵发展的基本内容
内涵发展是指学校发展的内容和实质,其基本内容包含四个方面:
1、质量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2、精细发展。精细型发展是秉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原则,是将学校中教学、德育、师生互动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是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
3、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4、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
二、“双核”的定义
“双核”是指一个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非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技能(专业能力)的总称。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它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核心技能是指培养学生具有与职业工种、职业发展直接相关、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它重在培养学生具有一手好的专业技能。
三、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必要性
1、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2014年—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如何培养出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要完成的重要使命,技工院是培养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的主阵地,,要完成此项任务,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唯有树立质量和特色立校的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强化工作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课程改革,提高学校软实力。
2、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弊端
计划经济形势下的传统教学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根据专业需要,大而全,已达到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目的;二是课程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顺序布局。它的特点是重理论、轻技能;追求本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全面性;课程设置顺序难以随机变动;理论课时数高;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技术员和管理员,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才能完成培养目标。市场经济形势下,国家要求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既能说更会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更强调动手能力,要培养的是工匠能手。为此必须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才能更好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双核人才”。
3、技工院校学生的初始状况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培养对象和社会需求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是培养的对象基本上是初中毕业的尾端学生,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不善于沟通和交流,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我学习能力较差、思想松懈、纪律涣散、自我管理意识淡薄、遇事易冲动,常与人发生冲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理解较为肤浅、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信心,在校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对什么都持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责任感;其次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较好的品德和职业素养,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毕业学生,即是既能说,更会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针对目前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技校学生的现状、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技能;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在行业、企业的生存力,加强学校内涵的发展,促进“双核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四、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双核人才”的举措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双核人才”的关键。2009年12月20日至21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珠海高级技工学校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要培养出一流的技工,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针对我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实践经验缺失等实际情况,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培养工程,开展针对性培养,形成了“4588”师资队伍培养模式。“4588”师资培养模式是对“四类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开展“五级培训”(出国培训、国家及培训、市级培训、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通过“八条途径”(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基地建设、示范教学、技能大赛、企业实践、论文撰写),提升“九种能力”(职业道德教育能力、行业联系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健康和安全的保障与教育能力、学生服务于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加强与行业、校内外企业的深度融合,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完成相应专业的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和要求的调研,形成专业可行性报告,制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要达到的“双核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财会专业模拟企业环境,进行多岗位、多流程的商业社会环境(如从办理企业营业执照开始,直到完成报税)仿真性实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共同提升。建立 “岗课证结合,做学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做达到“岗位”要求,通过学生“学” 完成“课程”任务,通过“培训”,获得“双证”,甚至“多证”,实现人才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课程体系与和课程标准与岗位能能力对接,教学内容与从业考证内容融合。如汽运用与维修专业制定了 “四维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依托引企入校建设4S店、汽车修理厂、汽车驾校合作平台,构建了集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售后服务、汽车驾驶培训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是双核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要达到“双核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优化课程体系,这是双核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就读技工院校的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双核能力”,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为此,学院对基础课和不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进行了选择和取舍,并对“双核能力”课程的设置作了积极认真的探讨,确立了相应的课程框架。
1、“职业核心能力(非专业能力)”课程设置。一是将基础课程分为三块,即德育、课艺体、分成两大板块,即职业人文德育、职业核心能力和艺体;二是将语文、数学分别融入职业社会能力和职业方法能力的课程之中,英语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开设专业英语。主要课程设置如下:
“非专业能力”课程设置
2、“职业核心技能(专业能力)”一体化课程设置。将专业基础课的知识点融入到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内容中,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的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开展教学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课程设置如下(以数控车工中级工为例):
“专业能力”一体化课程设置
(四)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将教学过程分为学习动员、解读任务、制定方案、分享决策、任务实施、展示互评、职场训练、教学反思等八个环节 ,在制定方案和任务实施两个环节,按照“会、快、精”三步进行教学,实现能做、快做、做优的能力递增,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技能训练内容与岗位需求、学生素养与员工素养的“三对接”,凸显以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努力实现学生“要他学”向“他要学”的心态转变。从而形成了“83321”教学模式。
(五)加强学材建设
学材的建设包括教学的场地、设备设施和教材等。为了加强双核人才的培养,学校共计投一个多亿的资金为各系加强用专业实训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的购置,为双核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硬件的保障。其次组织教师团队按照新手、生手、熟手和能手的培养思路,编写了《成本会计》《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等一体化校本教材12本。在编制校本教材时,做到理论知识以够用、实用、有用为原则,凸显为“能力”培养服务;教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努力做到“三合一”的一体化模块,即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实习训练与定岗实习学做合一,以达到强化学生非“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六)改进教学评价模式
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制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行业以职业技能鉴定,企业以用工标准,学校以过程性评价和技能考核的方式,构建起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三位一体”评价模式。课程进行以工资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分为过程和终结评价,其中过程评价将重点考核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等职业能力,而终结评价则是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这种评价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由学校自主评价向行业、企业、学校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转变,由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总之,通过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学校的办学模式走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不断创新,评价模式更加全面,师资水平显著提高,为更好地促进就业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额基础。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孙文学,曾庆军等(职业教育版) 2001年 第1期。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3、《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童山东 (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2015年5月。
作者简介:李贞惠,女,1963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高级教师,现系重庆万州技师学院工会主席、党委委员,主要分管学院的教学和船员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