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数学教学变得有效的策略探寻
【作者】 刘芝才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大城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要让数学教学变得有效,就必须创新策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实践中,我们可从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入手,寻找生活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更新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搭建动手操作平台,鼓励学生探究学习等策略加以实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实践策略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都处于高耗低效状态,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乏力,数学学习兴趣与日渐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这是我们教师应着力探究的实践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教学变为有效教学,能使学生得到成功体验。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发学习欲望,还能增添学生学习动力,主动参与其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因此,大凡优秀教师都注重趣味情境创设。例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这一单元中,就可以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借助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电线杆、横木、支木形成了什么图形?充分地让学生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探讨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教师创设情境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在此处的情境中,考虑到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且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此处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点,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此处可以让学生边画边想,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借助实际经验抽象出概念,进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寻找生活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是对客观事物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抽象概括。对于如此抽象的工具性语言,新课标要求采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把抽象化的知识找到生活对应,变成直观生动的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接收,更能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发展应用能力。因此,我们要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寻找生活模型。如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三、更新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日常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经实践反复证明,只要运用得当,这就是一种行之有效性的高效课堂创建利器。但是,我们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切不可喧宾夺主,只重现代化气息,而无视数学本身的特色。为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突出浓郁的数学味,选取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素材来突出教学内容,以推进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有效探究。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许多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图形图案,制作成精美的短片,并配以生动的背景音乐。这样确实可以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情境之中,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但是,这种兴趣源自被直观而生动的图片所吸引,而不是想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不能将兴趣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数学味不浓,与具体教学内容关联不大。因此要实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就不能只追求形式的生动与新颖,更要重视本质的突出,所选取的数学素材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代表性。为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调整,可以选取一个是轴对称图形,一个非轴对称图形两个代表性图形,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通过多角度的折叠等,让学生在比较中建立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再出示大量的图形与图案,让学生来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这样的运用恰到好处,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与直观效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更能引导学生借助这一平台来展开主动的探究,在探究中深刻地理解知识,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样的运用才是成功的。
四、搭建动手操作平台,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因为"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皮亚杰之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搭建动手操作平台,鼓励学生动手进行探究学习。实践中,我们就应该利用教具或其他素材,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动手实验。比如,围绕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问题,可以组织通过"摆一摆,试一试",利用纸条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满足的条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就会发现有些纸条的组合可以摆成三角形,而有些纸条的组合则摆不出三角形。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巡视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猜想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在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原因,让学生去想、去说。通过这种引导方式可以促进其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讨论环节在课堂创新中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讨论可以是分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形式。讨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并对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当然,可以让数学教学变为高效教学还有很多策略、方法。在实践中,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认真研究,就会找到更加适合且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以此促进教学效果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孙胜利,浅谈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读书文摘,2014年。
[2]王健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
[3]鲍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实践策略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都处于高耗低效状态,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乏力,数学学习兴趣与日渐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这是我们教师应着力探究的实践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教学变为有效教学,能使学生得到成功体验。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发学习欲望,还能增添学生学习动力,主动参与其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因此,大凡优秀教师都注重趣味情境创设。例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这一单元中,就可以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借助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电线杆、横木、支木形成了什么图形?充分地让学生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探讨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教师创设情境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在此处的情境中,考虑到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且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此处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点,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此处可以让学生边画边想,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借助实际经验抽象出概念,进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寻找生活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是对客观事物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抽象概括。对于如此抽象的工具性语言,新课标要求采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把抽象化的知识找到生活对应,变成直观生动的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接收,更能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发展应用能力。因此,我们要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寻找生活模型。如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三、更新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日常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经实践反复证明,只要运用得当,这就是一种行之有效性的高效课堂创建利器。但是,我们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切不可喧宾夺主,只重现代化气息,而无视数学本身的特色。为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突出浓郁的数学味,选取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素材来突出教学内容,以推进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有效探究。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许多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图形图案,制作成精美的短片,并配以生动的背景音乐。这样确实可以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情境之中,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但是,这种兴趣源自被直观而生动的图片所吸引,而不是想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不能将兴趣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数学味不浓,与具体教学内容关联不大。因此要实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就不能只追求形式的生动与新颖,更要重视本质的突出,所选取的数学素材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代表性。为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调整,可以选取一个是轴对称图形,一个非轴对称图形两个代表性图形,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通过多角度的折叠等,让学生在比较中建立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再出示大量的图形与图案,让学生来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这样的运用恰到好处,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与直观效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更能引导学生借助这一平台来展开主动的探究,在探究中深刻地理解知识,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样的运用才是成功的。
四、搭建动手操作平台,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因为"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皮亚杰之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搭建动手操作平台,鼓励学生动手进行探究学习。实践中,我们就应该利用教具或其他素材,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动手实验。比如,围绕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问题,可以组织通过"摆一摆,试一试",利用纸条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满足的条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就会发现有些纸条的组合可以摆成三角形,而有些纸条的组合则摆不出三角形。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巡视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猜想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在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原因,让学生去想、去说。通过这种引导方式可以促进其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讨论环节在课堂创新中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讨论可以是分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形式。讨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并对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当然,可以让数学教学变为高效教学还有很多策略、方法。在实践中,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认真研究,就会找到更加适合且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以此促进教学效果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孙胜利,浅谈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读书文摘,2014年。
[2]王健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
[3]鲍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