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优化策略
【作者】 褚志国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十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借助文本,理解和体验文本的价值;借助文字的阅读,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提升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
1.以“教”代“读”。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是学一篇解析一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看重问题的探究、知识的拓展,轻视学生的当堂阅读,时常只是让学生粗略地“扫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问、去分析、去归纳,最后给学生几条规律,让学生背背,老师“教”的太多,学生阅读时间太少,很少真正走进文本。课堂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
2.以“考”代“读”。为应对各次考试,教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把语文当做训练,让学生丧失思考,缺乏个性,为结论而教,学生语文感觉已经钝化,阅读已成为枯燥乏味的技艺,一种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这种阅读教学的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不能让那些充满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成为学生的渴求,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3.重“义”轻“文”。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大多数教师凭自己的教学经验,习惯于扎进文意的海洋里,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在含义、主旨的体会,忽视了对文章语言表达的体悟和认识,仅有的涉及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词句“好不好”“为什么好”这个层面上。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4.课外阅读量少。初中生除阅读课本外,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即使有阅读的,也只是浏览故事情节,自发式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很少有同学认真细读精品,《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它不仅忽视了文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质量低下,也使学生逐渐失去阅读的机会和兴趣。
二、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应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分解,阅读能力大致可归为以下十个方面:⑴ 认读分析能力。对词、句、段的认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理解句、段之间的关系,能分析层次、结构、思路。⑵ 整体把握能力。整体理解全文,领会情感倾向,理解寓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写法、表达技巧、人物特点等。⑶ 提炼概括能力。对文段、篇的要点、写法、思路、人物等进行提炼概括。 ⑷ 阐释解说能力。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说明、解说、阐释,对图表、细节、文段(篇)含义以及答题理由等进行阐释。 ⑸ 文体辨识能力。辨识文体和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描写方法,艺术手法等。 ⑹ 语言品味能力。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词、句、段、篇的品析揣摩,在具体语境中品析体会表达作用。包括各种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的辨析、理解、分析、鉴赏,如正面侧面、对比烘托、伏笔照应、悬念等。⑺ 感受评价能力。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情感倾向,评价文中人物,提出看法建议等。⑻ 探究质疑能力。探究文中难点,提出自己疑问,设计思考题目等。⑼ 联想迁移能力。由文中内容联想到相关的内容,运用自己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语文的积累拓展、补充、解释文章的有关内容或空缺。 ⑽ 综合理解能力。即综合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运用发散聚敛,求同求异思维(不要做知识的解说),能对同一文章的各部分或不同文体(相同题材文本)作比较的阅读。
针对以上阅读能力,教师在备课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还必须细化、具体化,才便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⑴教学对象;⑵学生的行为;⑶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⑷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2.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让全体学生学习有成效。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动激发感动,用感悟唤醒感悟,用思考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那样静静的沉睡,它的丰富与厚重等待我们去发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
⑴ 指导学生亲近文字,走进文本。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⑵ 以“真阅读”替换“假阅读”。 阅读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课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真阅读首先是真实体验,体验首先是感知,没有感知就没有感悟,当然就没有体验;“真阅读”呼唤“共鸣”,体现“有我阅读”。真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真阅读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真阅读能够从容教师教学;不是为了教案,不是为了预设,而是在生成的精彩中提升课堂的魅力。有学生的参与才有调控;有生成才能有调控。没有真阅读的课堂是最不“人道”的课堂!“真阅读”才有生命的参与,才有生命的感动,才有课堂的生机与鲜活。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观照自身的教学实际行动,及时纠正偏差,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
1.以“教”代“读”。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是学一篇解析一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看重问题的探究、知识的拓展,轻视学生的当堂阅读,时常只是让学生粗略地“扫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问、去分析、去归纳,最后给学生几条规律,让学生背背,老师“教”的太多,学生阅读时间太少,很少真正走进文本。课堂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
2.以“考”代“读”。为应对各次考试,教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把语文当做训练,让学生丧失思考,缺乏个性,为结论而教,学生语文感觉已经钝化,阅读已成为枯燥乏味的技艺,一种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这种阅读教学的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不能让那些充满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成为学生的渴求,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3.重“义”轻“文”。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大多数教师凭自己的教学经验,习惯于扎进文意的海洋里,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在含义、主旨的体会,忽视了对文章语言表达的体悟和认识,仅有的涉及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词句“好不好”“为什么好”这个层面上。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4.课外阅读量少。初中生除阅读课本外,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即使有阅读的,也只是浏览故事情节,自发式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很少有同学认真细读精品,《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它不仅忽视了文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质量低下,也使学生逐渐失去阅读的机会和兴趣。
二、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应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分解,阅读能力大致可归为以下十个方面:⑴ 认读分析能力。对词、句、段的认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理解句、段之间的关系,能分析层次、结构、思路。⑵ 整体把握能力。整体理解全文,领会情感倾向,理解寓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写法、表达技巧、人物特点等。⑶ 提炼概括能力。对文段、篇的要点、写法、思路、人物等进行提炼概括。 ⑷ 阐释解说能力。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说明、解说、阐释,对图表、细节、文段(篇)含义以及答题理由等进行阐释。 ⑸ 文体辨识能力。辨识文体和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描写方法,艺术手法等。 ⑹ 语言品味能力。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词、句、段、篇的品析揣摩,在具体语境中品析体会表达作用。包括各种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的辨析、理解、分析、鉴赏,如正面侧面、对比烘托、伏笔照应、悬念等。⑺ 感受评价能力。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情感倾向,评价文中人物,提出看法建议等。⑻ 探究质疑能力。探究文中难点,提出自己疑问,设计思考题目等。⑼ 联想迁移能力。由文中内容联想到相关的内容,运用自己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语文的积累拓展、补充、解释文章的有关内容或空缺。 ⑽ 综合理解能力。即综合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运用发散聚敛,求同求异思维(不要做知识的解说),能对同一文章的各部分或不同文体(相同题材文本)作比较的阅读。
针对以上阅读能力,教师在备课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还必须细化、具体化,才便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⑴教学对象;⑵学生的行为;⑶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⑷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2.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让全体学生学习有成效。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动激发感动,用感悟唤醒感悟,用思考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那样静静的沉睡,它的丰富与厚重等待我们去发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
⑴ 指导学生亲近文字,走进文本。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⑵ 以“真阅读”替换“假阅读”。 阅读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课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真阅读首先是真实体验,体验首先是感知,没有感知就没有感悟,当然就没有体验;“真阅读”呼唤“共鸣”,体现“有我阅读”。真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真阅读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真阅读能够从容教师教学;不是为了教案,不是为了预设,而是在生成的精彩中提升课堂的魅力。有学生的参与才有调控;有生成才能有调控。没有真阅读的课堂是最不“人道”的课堂!“真阅读”才有生命的参与,才有生命的感动,才有课堂的生机与鲜活。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观照自身的教学实际行动,及时纠正偏差,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