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作者】 王兰芬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我们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一、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特点,引导幼儿探索。
为了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我总是与孩子们一起聊天:“为什么一天中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人在冬天呼吸时会呼出白气来?”“宇宙、天空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在与教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如:在秋天,我带孩子们到野外秋游,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秋宝宝”,感受一下秋天的美景。孩子们格外兴奋,纷纷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秋宝宝”。有的说:“我发现梧桐树叶落下来了”;有的说:“美丽的菊花开了”;有的说:“秋天的田野里,到处是金闪闪的”;还有的说:“秋天的空气最新鲜、最舒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都得以体现。
又如:为了让幼儿辨别生熟鸡蛋,我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生熟两个鸡蛋,引导幼儿自己旋转鸡蛋玩,从中发现生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得快的是熟鸡蛋,也可引导幼儿把鸡蛋放在耳边摇晃,了解有声响的是生鸡蛋,没有声响的是熟鸡蛋。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动脑而获得的经验总是令人难忘的,而成功的喜悦又会激起幼儿更高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还如科学小实验“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我提出只用一只手,替乒乓球和瓶子“搬家”,幼儿尝试了一下,有的说用胶布把瓶口粘住,有的说把瓶子倒过来放,还有的说用胶水把乒乓球粘在瓶子里,从老师的操作中看到了乒乓球不停地作圆周运动时就不会掉下来的现象,他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对现象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动手探索的愿望,在他们探索尝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观察操作直到获得成功。他们从中了解了生活中的离心力现象,孩子们也就越来越喜欢探索科学现象,养成了探索事物的兴趣,培养了敏感、好奇、好问的习惯。
2.创设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探索。
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试管、量杯、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
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而幼儿的活动更积极、更主动。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变化多端的多棱镜,有使人发笑的哈哈镜(凹、凸面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幼儿在摆弄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如开设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如小麦、蚕豆、水仙花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二、学习探索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我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创新。如“风的形成”,幼儿对于风,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也知道风有时大,有时小,但他们对风的产生,大风和小风的不同却不了解,于是我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可能制造风的用品(如扇子、书、塑料板、纸片、小灯笼、气球、风车等),让幼儿自己操作出风来。幼儿在玩一玩、找一找的过程中发现,当用力扇扇子时,产生的风就大,灯笼(或气球)的摆动幅度就大,风车就转得快。这样,幼儿亲身体验了风的大小。
我还让幼儿体验用扇子扇风和用电风扇吹风有什么不同,从而知道了现代电器给人们带来好处。又让幼儿观看录像,让幼儿知道适宜的风会给人们带来好处,如果是狂风,则飞沙走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带来灾害。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在比较的过程中了解了风有大小之分及与人类的关系。又如小实验“会变的颜色”,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份各色的水粉颜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两种以上的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放在一起,会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幼儿亲自进行配色、涂色、重叠、分合,发现颜色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亲身体会到“变化”的存在及其具体特征。还有:向幼儿建议用放大镜观察他们的手指,他们将会理解为什么饭前要洗手;要让幼儿知道为什么夜晚要比白天黑,就要启发他们思考夜晚和白天有什么不同,进而思考为什么夜晚会比白天黑;在观察水结冰,冰化水的过程中,使幼儿了解温度变化对于水、冰的作用;在拍球时,引导幼儿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方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通过幼儿自身的生活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一、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特点,引导幼儿探索。
为了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我总是与孩子们一起聊天:“为什么一天中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人在冬天呼吸时会呼出白气来?”“宇宙、天空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在与教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如:在秋天,我带孩子们到野外秋游,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秋宝宝”,感受一下秋天的美景。孩子们格外兴奋,纷纷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秋宝宝”。有的说:“我发现梧桐树叶落下来了”;有的说:“美丽的菊花开了”;有的说:“秋天的田野里,到处是金闪闪的”;还有的说:“秋天的空气最新鲜、最舒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都得以体现。
又如:为了让幼儿辨别生熟鸡蛋,我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生熟两个鸡蛋,引导幼儿自己旋转鸡蛋玩,从中发现生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得快的是熟鸡蛋,也可引导幼儿把鸡蛋放在耳边摇晃,了解有声响的是生鸡蛋,没有声响的是熟鸡蛋。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动脑而获得的经验总是令人难忘的,而成功的喜悦又会激起幼儿更高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还如科学小实验“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我提出只用一只手,替乒乓球和瓶子“搬家”,幼儿尝试了一下,有的说用胶布把瓶口粘住,有的说把瓶子倒过来放,还有的说用胶水把乒乓球粘在瓶子里,从老师的操作中看到了乒乓球不停地作圆周运动时就不会掉下来的现象,他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对现象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动手探索的愿望,在他们探索尝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观察操作直到获得成功。他们从中了解了生活中的离心力现象,孩子们也就越来越喜欢探索科学现象,养成了探索事物的兴趣,培养了敏感、好奇、好问的习惯。
2.创设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探索。
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试管、量杯、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
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而幼儿的活动更积极、更主动。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变化多端的多棱镜,有使人发笑的哈哈镜(凹、凸面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幼儿在摆弄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如开设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如小麦、蚕豆、水仙花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二、学习探索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我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创新。如“风的形成”,幼儿对于风,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也知道风有时大,有时小,但他们对风的产生,大风和小风的不同却不了解,于是我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可能制造风的用品(如扇子、书、塑料板、纸片、小灯笼、气球、风车等),让幼儿自己操作出风来。幼儿在玩一玩、找一找的过程中发现,当用力扇扇子时,产生的风就大,灯笼(或气球)的摆动幅度就大,风车就转得快。这样,幼儿亲身体验了风的大小。
我还让幼儿体验用扇子扇风和用电风扇吹风有什么不同,从而知道了现代电器给人们带来好处。又让幼儿观看录像,让幼儿知道适宜的风会给人们带来好处,如果是狂风,则飞沙走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带来灾害。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在比较的过程中了解了风有大小之分及与人类的关系。又如小实验“会变的颜色”,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份各色的水粉颜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两种以上的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放在一起,会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幼儿亲自进行配色、涂色、重叠、分合,发现颜色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亲身体会到“变化”的存在及其具体特征。还有:向幼儿建议用放大镜观察他们的手指,他们将会理解为什么饭前要洗手;要让幼儿知道为什么夜晚要比白天黑,就要启发他们思考夜晚和白天有什么不同,进而思考为什么夜晚会比白天黑;在观察水结冰,冰化水的过程中,使幼儿了解温度变化对于水、冰的作用;在拍球时,引导幼儿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方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通过幼儿自身的生活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