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聋校数学应用题教学法探究

【作者】 施 雯

【机构】 陕西省铜川市聋哑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聋校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我们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往往不能全面分析题意,抓住题目的主旨,理清解题思路,无法正确解答问题。但当老师在黑板上剔出题目的主要条件或画出各数量关系示意图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聋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偏低,不能正确地概括出应用题中的主要构成,理出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理清解题思路,结果自然不能正确解答问题。
        我在聋校数学教学中也一直在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现把自己从教学中总结的几种方法说出来,与读者商榷。
        一、教会学生“画出应用题”。
        首先,现行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儿童思维发展普遍规律(具体——抽象)为原则的。具体到应用题这一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是一个由图画示意式向文字陈述式的渐变过程。也就是说,聋生对应用题的启蒙是从“图画”开始的。
        其次,无论是图画还是文字,都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道应用题都能够以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形式,而图画则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用简笔画(如水果、树木、鸟兽等)或示意性图形(如线段图、三角形等),直观再现应用题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例:学校食堂买来一筐土豆和两筐葱。一共重47千克,其中一筐土豆重21千克。一筐葱重多少千克?
        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用下图来表示出题意:





        然后,结合图形分析题意,分步计算。最后可列出综合算式。
在我们的教材中,就有许多例题就是用图画或图形直观再现题目内容的。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正确解答问题。我们教师应该切实搞好这一内容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用图画或图形概括出应用题的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用数字代替文字。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聋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在算理相同的情况下,他们会解答文字题,却不会解答应用题。应用题不同于文字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应用题不是像文字题那样直接陈述几个数字之间的关系,而是用文字陈述几个事物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整体或部分)变成文字题,也就是用数字代替文字,相对降低题目难度。
        例:供销社第一天收购鸡蛋280千克,第二天收购的鸡蛋是第一天的2倍。第二天收购鸡蛋多少千克?两天共收购鸡蛋多少千克?
        在这个应用题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条件“第一天收购鸡蛋280千克”,把另一个条件“第二天收购的鸡蛋是第一天的2倍”变换成“第二天收购的鸡蛋是280千克的2倍”,再变成“280的2倍是多少?”这样,就可以把题目中的第一个问题简单化,从而降低解题难度。
        三、教会学生“逆向”分析题意。
        所谓“逆向”,是相对于我们习惯性从条件入手分析条件、解答问题而言的,就是在熟悉题目大意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来分析条件,最终解决问题。
        例:同学们摘了24筐豆角,摘黄瓜的筐数是豆角的3倍,摘的茄子比黄瓜少6筐。摘了多少筐茄子?
        此题的问题是求茄子的筐数。从这个问题入手,我们首先在题目中找出与茄子有关的陈述,即“摘的茄子比黄瓜少6筐①”。然后再找出与黄瓜有关的陈述,即“摘黄瓜的筐数是豆角的3倍②”。最后结合条件“……24筐豆角”③,理出这样的解题思路:第一,根据条件②和③,求出黄瓜的筐数;第二,根据条件①和第一步的结果,求出茄子的筐数。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字代替文字”的方法来轻松解答。
        这种“逆向”思维方法可以形象地说成是先找出目标,再根据目标来找路径。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有效提高解答复杂应用题的效率。
        四、教会学生“读”应用题。
        这里所说的“读”,不是指简单的读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梳理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时,学会根据题目中的标点符号进行分析。我们有老师认为数学应用题教学没有必要也不需要关注标点符号,因此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一点。事实上,“读”标点符号在分析应用题特别是复杂应用题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学校包车组织同学们春游。如果每辆车坐45人,则有10人没有上车;如果每辆车多坐5人,则空了一辆车。有多少同学参加?有几辆车?
        在这个应用题中,有逗号、分号、句号和问号。重要的是要知道:分号表示前后两个条件并列,而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是相互独立的,在分析题意是要分别考虑。句号表示条件的结束。两个问号表示有两个问题,在解答时应完整。
        笔者认为,学会“读”应用题是正确分析和解答应用题最基本的能力,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并在教学中真正抓紧抓好。
        五、教会学生能够抓住题中最本质的东西。
        应用题中对条件的陈述是严格按照语法规范进行的,而要理清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只需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数字即可,其它与解答题目无关的词语可以不去深究。只要抓住了应用题中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理出一个简单的框架,使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明了。
        例: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米。小明坚持每天跑3圈,他每天跑多少米?
        在这个应用题中,关键词有“一圈400米”、“每天跑3圈”;问题可变为“3圈多少米?”这样一来,题目就变得比较简单明了了。
        再例:一个服装批发站向服装厂订做一批衣服,要求40天后交货,服装厂按要求每天分3班生产,每班做50套衣服。服装批发站订做了多少套衣服?
        这道应用题看似很复杂,其实只要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句:“40天”,“每天分3班”,“每班做50套”,即可理出一个简明的主题框架,使问题简单化。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在读题时能够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不是短期内可以达到的,也不是单靠数学老师可以完成的,而需要各科任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展有效的教学,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理清各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能力是学生使用各种方法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我们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教学力度,为学生学习应用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对几种常见的应用题类型的解答方法掌握牢固。如:求平均数用除法,求倍数用除法,求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等等。还要让学生熟记一些数量关系式及其变式。
        作者简介:施雯  陕西省铜川市新区东环南路中段  铜川市聋哑学校  女  汉族  大学本科    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