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引领学生“智慧”地学习语文
【作者】 朗拉卓玛
【机构】 西藏谢通门县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信息时代,母语教育有两大要务须完成:信息的共享性,要求目前的母语教育须提升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把握能力;社会的娱乐化和文化的快餐性,要求母语教育须帮助学生构建必要的语言系统。然而,当下一线的母语教育,却面临诸多层面的压力和困惑:如何才能提升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把握能力?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构建必要的语言系统?怎样才算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怎样才能使提高语文考试质量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间不产生矛盾?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引导学生“智慧”的学习语文。我们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教学生知识,更多地是教他们怎样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于是,我就如何激发学生“智慧”的学习语文做了以下的尝试:
第一步,让学生在生活中广泛汲取知识,学会积累。
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它就成了无本之源、无米之饮,生活的源泉、时代的信息与学生的思想也最容易沟通,所以除让学生博览群书外,老师要还学生一个完整的多彩的生活,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如爬山、访问等,因为书本的储蓄和生活体验的积储同等重要。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可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记录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生活,为写作积累充足的素材。为学生开出课外阅读书目及适合他们的报章杂志,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如在书中圈点批注,要求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摘抄出精彩的内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经过这样的指导与训练,学生慢慢将生活与写作联系了起来,毕竟作文不是空船,它承载着思想和情感,舱内必须有真货和新货。有了足够的认知和感性材料的积累,加上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材料加工技巧,学生就有了让作文之船自主自由遨游的可能,它将在想象之帆指引下驶向一片蔚蓝无边的世界。
第二步,运用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想象是指在原有的记忆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的确如此,对文学而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感,而想象的起点往往又是联想(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故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对文章进行创新性的思维,乘上想象的翅膀体会文学的美。
在学《山居秋暝》时,学生对“空山新雨后”的理解始终有些困难,纵观全诗来看,此山并不空,有树、有月、石、有水、有人,但作者为什么要说它“空”呢?这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王维此时已隐居的生活背景,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这儿的“空”就不是寻常意义上的物空,而是禅空,是诗人内心已达到一种虚空状态,全诗就笼罩在一个“空”的氛围里。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去想象“明月松山照,清泉石上流”这联千古名句所展现的画面美:那轻柔的月光,那黝黑的松林明暗交错中恬淡的舒展,那浅浅的清泉,在青石上缓缓流淌的从容,无一不释放出一种绝世的空灵美。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看不到一点作者的主观情绪流露,一切在作者看来都是外在之景,或者说这本身就是纯客观的自然之景。这样通过想象让学生学会揣摩诗中之景以及诗歌表达的意境,把有我之景与无我之景结合起来,缩短诗的时空感。美在诗歌的诵读中,自然而然倾泻。
看来学生是可以想象的,能够想象的。学生爱读精美的诗词,在学《如梦令》时,学生们更是口不择言地描绘出青年李清照的服饰,表情动作,并设置了相关的各种映衬背景表现人物的心情。有学生说小时侯她就特痴爱“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每每读到这几句,眼前就闪现出一个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不食人间烟火的柔美女子,在那片绿肥红瘦的掩映下流露出淡淡的醉人之美。想象绝不单是一个“美”字所能囊括的,通过想象,我们看到了五柳先生悠然的仙姿,叹止的遗风;看到了太白神奇的酒量,浪漫的情怀;放翁之雄放凄凉;易安居士之飘逸凄苦;徐志摩之柔情沉重……想象,引领我们去穿越时空,重新去度量人类,再识生活之美。
以上这些都是再现想象,即在艺术欣赏和表演艺术家的由文学脚本到舞台形象的再创造过程中,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主体要受到被欣赏对象和提供再创造基础的文学脚本的规范和约束,要“忠于”被欣赏对象的基本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而我们最终要培养学生的是创造性想象,虽然二者都如刘勰所说的“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之而徘徊”,达到“物”与“心”相结合。不同的是,创造性想象的成果可以不受藉以加工、改造和创造的感性材料的自然状态的约束,它所追求懂得是既不同于原始材料甲,又不同于原始材料乙的更高、更理想的升华形象,即一种“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的浮想联翩的境地。
第三步,引导学生走进创造想象的天空
我用典型例子开始了引导:
《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有这样一段精妙的创造想象(他婴儿时):在家里,坐在地上,把手抓住脚,他才决定草毯是条船,地砖是条河,他相信走出草毯就得淹死。别人在屋里走过的时候,全不在意,使他又诧异又生气。他扯着母亲的裙角说:“你瞧,这不是水吗?干吗不从桥上过?”所谓桥是红色地砖中的一道道沟槽。母亲理也不理,照样走过了。他很生气,好似一个作家在上演他的作品时看见观众在台下聊天。很细腻的让读者看到了婴儿充满伟大神奇创造力的想象天地。
让我们用人生的智慧测量语文的体温,用语文的智慧驾御生活的激情吧!因为语文的终极土壤是一样的,它的名字就叫智慧。不管身处何方,城镇还是乡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壤,长出的植物,必定是茁壮的!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引导学生“智慧”的学习语文。我们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教学生知识,更多地是教他们怎样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于是,我就如何激发学生“智慧”的学习语文做了以下的尝试:
第一步,让学生在生活中广泛汲取知识,学会积累。
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它就成了无本之源、无米之饮,生活的源泉、时代的信息与学生的思想也最容易沟通,所以除让学生博览群书外,老师要还学生一个完整的多彩的生活,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如爬山、访问等,因为书本的储蓄和生活体验的积储同等重要。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可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记录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生活,为写作积累充足的素材。为学生开出课外阅读书目及适合他们的报章杂志,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如在书中圈点批注,要求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摘抄出精彩的内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经过这样的指导与训练,学生慢慢将生活与写作联系了起来,毕竟作文不是空船,它承载着思想和情感,舱内必须有真货和新货。有了足够的认知和感性材料的积累,加上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材料加工技巧,学生就有了让作文之船自主自由遨游的可能,它将在想象之帆指引下驶向一片蔚蓝无边的世界。
第二步,运用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想象是指在原有的记忆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的确如此,对文学而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感,而想象的起点往往又是联想(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故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对文章进行创新性的思维,乘上想象的翅膀体会文学的美。
在学《山居秋暝》时,学生对“空山新雨后”的理解始终有些困难,纵观全诗来看,此山并不空,有树、有月、石、有水、有人,但作者为什么要说它“空”呢?这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王维此时已隐居的生活背景,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这儿的“空”就不是寻常意义上的物空,而是禅空,是诗人内心已达到一种虚空状态,全诗就笼罩在一个“空”的氛围里。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去想象“明月松山照,清泉石上流”这联千古名句所展现的画面美:那轻柔的月光,那黝黑的松林明暗交错中恬淡的舒展,那浅浅的清泉,在青石上缓缓流淌的从容,无一不释放出一种绝世的空灵美。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看不到一点作者的主观情绪流露,一切在作者看来都是外在之景,或者说这本身就是纯客观的自然之景。这样通过想象让学生学会揣摩诗中之景以及诗歌表达的意境,把有我之景与无我之景结合起来,缩短诗的时空感。美在诗歌的诵读中,自然而然倾泻。
看来学生是可以想象的,能够想象的。学生爱读精美的诗词,在学《如梦令》时,学生们更是口不择言地描绘出青年李清照的服饰,表情动作,并设置了相关的各种映衬背景表现人物的心情。有学生说小时侯她就特痴爱“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每每读到这几句,眼前就闪现出一个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不食人间烟火的柔美女子,在那片绿肥红瘦的掩映下流露出淡淡的醉人之美。想象绝不单是一个“美”字所能囊括的,通过想象,我们看到了五柳先生悠然的仙姿,叹止的遗风;看到了太白神奇的酒量,浪漫的情怀;放翁之雄放凄凉;易安居士之飘逸凄苦;徐志摩之柔情沉重……想象,引领我们去穿越时空,重新去度量人类,再识生活之美。
以上这些都是再现想象,即在艺术欣赏和表演艺术家的由文学脚本到舞台形象的再创造过程中,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主体要受到被欣赏对象和提供再创造基础的文学脚本的规范和约束,要“忠于”被欣赏对象的基本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而我们最终要培养学生的是创造性想象,虽然二者都如刘勰所说的“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之而徘徊”,达到“物”与“心”相结合。不同的是,创造性想象的成果可以不受藉以加工、改造和创造的感性材料的自然状态的约束,它所追求懂得是既不同于原始材料甲,又不同于原始材料乙的更高、更理想的升华形象,即一种“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的浮想联翩的境地。
第三步,引导学生走进创造想象的天空
我用典型例子开始了引导:
《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有这样一段精妙的创造想象(他婴儿时):在家里,坐在地上,把手抓住脚,他才决定草毯是条船,地砖是条河,他相信走出草毯就得淹死。别人在屋里走过的时候,全不在意,使他又诧异又生气。他扯着母亲的裙角说:“你瞧,这不是水吗?干吗不从桥上过?”所谓桥是红色地砖中的一道道沟槽。母亲理也不理,照样走过了。他很生气,好似一个作家在上演他的作品时看见观众在台下聊天。很细腻的让读者看到了婴儿充满伟大神奇创造力的想象天地。
让我们用人生的智慧测量语文的体温,用语文的智慧驾御生活的激情吧!因为语文的终极土壤是一样的,它的名字就叫智慧。不管身处何方,城镇还是乡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壤,长出的植物,必定是茁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