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唐 瑜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同兴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关键词:本体地位、引领、转变教法、平等对话、运用与创新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当今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准确而迅速的接受大量信息,经过辨析、判断,并及时作出反馈,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益的提高便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了。同时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给予更严峻的考验。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是阅读者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指导,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达到教师想要的预期效果。
第一、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第二、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第四、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第五、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长期坚持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我们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因此,学好语文必须引导学生能阅读、多阅读、善阅读!
关键词:本体地位、引领、转变教法、平等对话、运用与创新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当今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准确而迅速的接受大量信息,经过辨析、判断,并及时作出反馈,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益的提高便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了。同时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给予更严峻的考验。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是阅读者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指导,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达到教师想要的预期效果。
第一、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第二、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第四、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第五、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长期坚持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我们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因此,学好语文必须引导学生能阅读、多阅读、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