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试析中高职人文文化课程建设
【作者】 苏 丽
【机构】 广西梧州农业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程建设是实现高校分类发展,彰显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中高职人文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从高校分类管理的视角,契合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合理定位课程目标,遵循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建设知行合一的课程内容,构建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
关键词: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
如何契合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具有中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是中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课题。笔者拟从高校分类的视角,从中高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重新审视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
一、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职业性原则
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以面向个体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基本态度,针对学生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遵循职业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反映了中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也为中高职人文教育寻求面向人的发展和职业需要相协调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在现实教育生活中,人文教育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尤其应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及将来的社会角色或职业角色密切联系。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活动包含着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人文教育,侧重培养不同内涵的人文素质。因此,中高职人文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是以抽象理论、学科知识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
(二)整体性原则
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是知、情、意活动的统一,所以,人文教育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所构成的系统工程,它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人文教育必须贯穿于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全方位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方面整体构建,要在教学计划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生活以及校园规划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全面落实,必须融入中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人文教育有人文知识、社会、自然、学生社团活动等显性课程,又有学校建筑、校园景观、师生关系、学校管理制度等隐性课程,如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中高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隐性课程,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学识水平、人格性情都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建设中高职人文教育知行合一的课程内容
(一)以“人职匹配”为原则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人职匹配”是个人个性特点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适应的具体体现。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个体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个体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种类,即做到“人职匹配”。如果“人职匹配”相宜,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立足“人职匹配”要求的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自主性,这是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自主性是个体认识自我及调控自身行为能力的能力,是个体思考分析、体验内心情感的能力,是个体感知资源及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能力,是个体根据自我意识、内心体验领会‘意义’职业群的能力”。①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具备参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行动力,从而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心理状态、就业心理预期和职业行为方式,积极应对各种就业问题,并勇于尝试不同的职业角色,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主体地位,成为一个协调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二)以“适应职场”为导向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个人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职业意识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影响个人职前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向,也影响着个人职后就业状况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职业意识教育应成为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中高职人文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②帮助学生认同职业角色,形成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职业意识所涵盖的职业认知、态度、情感等隐性素质只有通过人文教育的熏陶感染,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三)以“爱岗敬业”为基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每一种职业岗位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要求。这种以“爱岗敬业”为标志的适应性是个体职业生存状况的最基本内容。最新的调查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反倒退居二线了。据统计,70%以上的企业认为,应该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所以,以爱岗敬业为基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树立学生尊重职业的意识,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发现职业与自我的关系,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以适应自己未来所选择的职业,并在今后的职业适应过程中积极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结构,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只有根据现行的工作需要改变原来的职业目标和兴趣,调整心态,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对职业的热爱,才能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职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中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其职业性,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必须与中高职的办学目标、培养方向等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突出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19).
[2]陈瑞丰.马克思实践观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J].出国与就业,2011(20).
关键词: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
如何契合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具有中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是中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课题。笔者拟从高校分类的视角,从中高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重新审视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
一、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职业性原则
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以面向个体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基本态度,针对学生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遵循职业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反映了中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也为中高职人文教育寻求面向人的发展和职业需要相协调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在现实教育生活中,人文教育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尤其应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及将来的社会角色或职业角色密切联系。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活动包含着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人文教育,侧重培养不同内涵的人文素质。因此,中高职人文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是以抽象理论、学科知识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
(二)整体性原则
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是知、情、意活动的统一,所以,人文教育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所构成的系统工程,它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人文教育必须贯穿于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全方位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方面整体构建,要在教学计划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生活以及校园规划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全面落实,必须融入中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人文教育有人文知识、社会、自然、学生社团活动等显性课程,又有学校建筑、校园景观、师生关系、学校管理制度等隐性课程,如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中高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隐性课程,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学识水平、人格性情都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建设中高职人文教育知行合一的课程内容
(一)以“人职匹配”为原则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人职匹配”是个人个性特点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适应的具体体现。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个体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个体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种类,即做到“人职匹配”。如果“人职匹配”相宜,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立足“人职匹配”要求的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自主性,这是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自主性是个体认识自我及调控自身行为能力的能力,是个体思考分析、体验内心情感的能力,是个体感知资源及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能力,是个体根据自我意识、内心体验领会‘意义’职业群的能力”。①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具备参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行动力,从而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心理状态、就业心理预期和职业行为方式,积极应对各种就业问题,并勇于尝试不同的职业角色,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主体地位,成为一个协调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二)以“适应职场”为导向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个人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职业意识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影响个人职前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向,也影响着个人职后就业状况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职业意识教育应成为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中高职人文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②帮助学生认同职业角色,形成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职业意识所涵盖的职业认知、态度、情感等隐性素质只有通过人文教育的熏陶感染,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三)以“爱岗敬业”为基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每一种职业岗位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要求。这种以“爱岗敬业”为标志的适应性是个体职业生存状况的最基本内容。最新的调查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反倒退居二线了。据统计,70%以上的企业认为,应该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所以,以爱岗敬业为基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树立学生尊重职业的意识,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发现职业与自我的关系,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以适应自己未来所选择的职业,并在今后的职业适应过程中积极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结构,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只有根据现行的工作需要改变原来的职业目标和兴趣,调整心态,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对职业的热爱,才能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职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中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其职业性,中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必须与中高职的办学目标、培养方向等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突出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19).
[2]陈瑞丰.马克思实践观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J].出国与就业,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