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探讨
【作者】 吴双法 张眼芳
【机构】 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全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就获得了广阔空间,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也相应发生着根本性改变。为了适应这种转变,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场所。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建立;还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养成,还有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评价的改革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激活良性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期待;端正学习态度,潜心投入课堂学习是课堂学习行为的起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注重能力培养,提振课堂效益;探究学习方法,倡导合作学习是课堂学习行为的核心。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运用学习评价,增强学习兴趣是课堂学习行为有力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活化我们的课堂,真正落实以生为本,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 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 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 学习环境 学习评价
一、学生学习行为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2003年8月广州市全面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六年过去了,新课程实验已经从当初的起始年级一年级拓展到覆盖一~六年级的小学整个阶段。新课程学科内容,课程三维目标,课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课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适应了这种变化?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否能够体现时代的要求?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新课程实验的六年来的效果,我们以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为突破口,通过样本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一系列共性的结论,为下一步新课程的全面展开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所谓学习行为,即后天获得性行为。学习行为是对应本能行为而言的,但其功能与本能行为一样,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习行为与经验有关。课堂是学生在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过程中,启迪智慧,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场所。它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理想的、健康的人格模型。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人性发展的理想阶段或最高阶段,自我实现者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自我实现的动机来自于人的内在需要,并且指出了实现自我,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从肯定人性积极方面的崭新的视角来研究人,这一理论对于启发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挖掘创造潜能,塑造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罗杰斯在“On Becoming a Person”(《个人形成论》※)中提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罗杰斯的自我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趋向。但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相信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
因此,课堂应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自由表达、展示的场所,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阵地。要将一切心理焦虑和为了对付焦虑,学生不得不采取的心理防御,限制学生对其思想和感情自由表达的行为,削弱学生自我实现的一切外部因素进行有效屏蔽,只有排除干扰,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高质高效。
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受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环境的制约;以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方式表现出来;学习评价在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学生,探讨让课堂成为学生实现自我的最佳场所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新课程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显著改善
通过 “问道”网络《新课程环境下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调查※》,我们对广州市实施新课程六年来的变化有了一个初步了解。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为明确,学习态度有所端正,家长和学生对知识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其次,学习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学校硬件、软件都有显著提升,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一言堂”,教师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权威”,学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再次,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最后,学习评价的功能也得到不断完善。但这次的调查统计仅限于广州市城区学校,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达教育,有网络作为支撑。至于,老少边穷地区学校笔者也走访过一些,甚至到过少数民族地区支教过一年,那里的教育,那里的学生,甚至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有待时日。即便如此,我们通过这次调查仍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学生的学习动机透视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的社会性因素不断丰富和增强。最初,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赏,得到同伴的尊重和认可,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经验的积累,其学习动机的结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其社会性意义越来越强。好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赞赏,而且是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学好本领为社会作贡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调查数据看来:喜欢学习,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已成为小学生主流意识,有65.52%的学生的学习出自兴趣;家人的认同,社会的认可也占住重要地位,有31.03%的学生是听从爸妈、教师的要求,好好学习;但已有3.45%的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这部分厌学的学生亟需教师进行科学引导。
2、学生的学习态度透视
态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学生成就动机的效能取决于学习态度的积极程度。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但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都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模仿到内化,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的,有些学习差的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尤其小学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内容生动有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调查数据表明:学生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对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课堂注意力较集中。但仍有13.79%的学生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17.24%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13.79%的学生课堂注意力存在问题。丰富课堂形式,运用有效策略吸引学生质疑问难,关注每一位学生是教师课堂的着力点。
3、学生的学习习惯透视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枝头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 ①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们的课堂已经成为学生积极思维,展示自我,交流讨论的场所,学生的学习自信得到极大的提升,他们的学习习惯得以显著改善。
调查数据表明:86.21%的学生有着思考、思辨的习惯,存在一定惰性的学生也有13.8%。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达到93.1%,仅有3.45%的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课堂的交流、讨论。由此看来,我们的课堂主流是健康的,学生习惯良好,但需要关注极少数学生,想办法将他们也吸引到课堂中来,逐步养成思考,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好习惯。
4、学生的学习能力透视
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并将这些知识经验转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过程。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对于学习内容、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能动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调查数据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接触到的外界事物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广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提升。有93.1%的学生认同自身的学习潜力;他们的课堂发言有很强的针对性;他们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充满自信;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困难;他们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虽然有3.45%的学生学习仍感吃力,甚至挨教师批评,但调查数据呈现出来的态势告诉我们,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改变,我们的学生发生了改变,我们的教师也要适应这种改变。教师在如何引导学生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改变被动接受的思想和意识;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机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具体教学采用的方法出发,全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大有可为的。
5、学生的学习环境透视
狭义的学习环境指的是课堂气氛,课堂气氛虽不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却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完成起着动力、催化、维持与定向的作用。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师生情感交融,并获得愉悦感,从而使师生感到教与学是一种乐趣。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真诚、接受和理解的气氛②。他认为教学心理气氛决定着人的“自我”是否能被开掘、发展和完善,决定着人的先天潜能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决定着人的创造能力、应变能力是否能够最有效地形成,因而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成败。
调查数据表明: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89.66%的学生感到的是愉悦,师生互动是畅通的,生生互动也表现良好。82.76%的学生都能宽容的对待他人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解除了心理负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交流,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6、学生的学习方法透视
俗话说:“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不同的人,不同的内容,学习方法迥异。学习方法既具有个性化,也存在共性,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古人云: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还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叫做: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高年段的小学生开始尝试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课堂听讲效率高;有的同学善于总结、归纳知识点;有的同学养成了质疑的习惯……
调查数据表明: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乐于交流。有48.28%的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44.83%的学生通过问同学、问教师、问家长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他们的动手能力,归纳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在整理笔记一项调查中也有17.24%的学生不会整理笔记。6.9%的学生不善于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有时甚至选择放弃。这部分学生需要教师扶一扶,送一程。
7、学生的学习评价透视
学习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着重要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导向、激励、反馈、总结等多重功能。学习评价科学、客观、真实、促进语文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反之,轻视学习评价,厌恶学习评价,甚至害怕学习评价都不利于落实素质教育。
调查数据表明:新课程实施以来,86.21%的学生在重视学习评价的同时,也能客观面对考试。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看出,学习效果是令人鼓舞的:90分以上占41.94%,80分以上占51.56%,优秀率达93.54%、及格率为96.77%。学习评价的评估功能、激励功能、反馈功能都得到有效实现。
8、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评价与期待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课堂已经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阵地。读书方式发生了巨变:朗读、课本剧、小组齐读形式多样,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同。语文课程也发生着改变:古诗、经典美文、语文园地、作文……分别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方法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小组合作也成为已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从多选题,开放题统计数据看来:我们的学生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在不断提高。他们需要的是:教师能用一些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多一些鼓励,多开展一些课堂活动,多组织同学分组讨论,不沉闷。
为此,我们的课堂要适应这种变化,适应学生学习需求:一方面以生为本,一方面追求有效的课堂策略,将我们的课堂营造成学生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阵地。
三、改进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的有效策略
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外在表现。在新课程环境下,在新的评价方式作用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体现出尊重学生,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的趋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知识建构的过程,人格培养的过程。
从调查数据分析看来:当前学生具有的良好习惯多余不良习惯,学习能力普遍增强,许多学生拥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动机较为明确,学习态度较为端正。从他们优异的学习成绩看来,他们不畏惧学习,他们能从学习的成功中巩固对学习的兴趣。但从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看来调查还显示:部分学生学习被动,意志薄弱,自卑意识强;就能力而言,还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对,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养成。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科学、细心地加以引导,运用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
1、激活良性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期待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原因和出发点。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学生喜欢学,想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一些很高明的老师,在没有开始教以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想教学,学生愿意学,双方都有积极性,教学的成功就有一半保证了。相反,扼杀学生的学习动机,靠命令、靠体罚逼学生学,如对学生进行肉体、精神上的体罚,反复、机械的罚写作业,这种情况下强迫他学,就造成了学生精神上、身体上的痛苦。能有效果吗?
对于小学生来说,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有:获得长辈的认同,同伴的尊敬,对学习成绩形成一定的期待,追求荣誉感,得到集体的认可,要求成为大家信任的班干部,直到追求责任感,民族自豪感……这一切教师可以运用班级荣誉展示栏,让学生享受榜上明星的滋味;通过班干部评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上的即时鼓励表扬,同伴竖起 “大拇哥”激励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还有颁发小红花,推选智慧之星、学习之星等活动。学生浸润在这种成功环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他们才会变得更加爱学、乐学。
2、端正学习态度,潜心投入课堂学习
学习态度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反映倾向。它也是个人对学习所抱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特点。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三种成分所构成。学习动机是学习态度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学习动机的发展会引起学习态度的改变。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要及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去改变原有的态度。教师持续的要求和及时的表扬是学生改变旧的不良态度、形成新的态度的前提。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团结的集体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直接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良好的学习态度需要正面强化:如对进步的肯定、及时表扬良好学习态度。不良的学习态度需要有效抑制:如及时善意的提醒,有效的批评制止,还可以对座位旁边同学良好学习态度的表扬,示范作用等。通过让学生及时了解什么是对的,被鼓励的,什么是错的,被制止的;进而建立起对良好的学习态度认同;最后通过不断强化,使得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成为自觉的行动。完成认知、情感向行为倾向的过渡,这样学生才能潜心投入课堂学习。
3、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③。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耐心,需要循序渐进:如有的同学上课不爱发言,可以先让他在小组里交流,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尝试,对他的进步给予鼓励,久而久之,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其次,养成习惯需要自我控制:小学生在改变不良习惯过程中会有反复,在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无法坚持,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好习惯养成最后阶段就是自我监督:不断自我纠偏,不断进行自我约束,习惯就能成自然。
4、注重能力培养,提振课堂效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都告诉我们能力的重要。学习能力就好比是汽车的发动机,如果想跑得快,必须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和成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轻松,成绩好;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则学习困难,成绩差。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和学习能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能力是学生经过训练内化而成的,不是教师教给的。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认识、领悟、内化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关键是学生主动地学,快乐地学,高效地学。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 ※如何实现学生主动快乐高效的学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五个途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学会质疑,发散学习;善于架梯,展现过程;精讲精练,勤于动手;指导学法,培养能力。又如:小学阅读中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段意合并法;课题扩充法;重点突出法;句子摘录法;重点罗列法。这些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总结就可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方法,进而转化为能力。
5、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学习环境,是指供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狭义地讲,就指班级学习氛围。营造尊重、宽松、包容、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是师生的共同责任。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学习潜能。
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苏霍姆斯基也说过:我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只有一个爱学生的教师,才配得上“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面对一群有情感有活力的学生,只有洒下爱,才可获取爱的回报。知识是冷冰冰的,只有经过老师心灵的加温,才能使学生快乐地接受。师生间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多看到学生的闪光处,多与学生交流,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就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记得一次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完一道练习题,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不懂的?这时,只见一小女生把手举得高高,在班上显得鹤立鸡群,全班同学投去诧异的眼神。教师并没有指责小女孩“笨”、“不听讲”,而是表扬她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精神环境。一个尊重、宽松、包容、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乐土。
6、探究学习方法,倡导合作学习
学习方法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探究一套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
调查表明:学生仍有近20%的学生不会整理笔记,部分学生没有养成独立练习,解决问题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优秀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转化为小组的学习方法,班级的学习方法。作为班集体,合作学习法、问题学习法、实践学习法是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④他们的潜力无限,善于在学习中去探究,去尝试,去发现。例如:有学生总结出识记生字的“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找朋友”的方法。有学生用出一份“评研试卷”和同学们交流的复习方法。会读书的学生总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善质疑的同学总能有新的发现。只要我们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科学引导学生,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总能指引他们走向成功。
7、运用学习评价,增强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评价被视为对被评价者提供反馈,促进其发展的途径。学习评价应根据科学的标准和科学的指标体系的评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科学、准确的信息反馈。这种信息反馈有别于“应试教育”以成绩取人,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有别于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有别于形式单调,扼杀创造力的考试。它将促进学生发展,增强学习兴趣放在学习评价的重要位置。
调查数据表明: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达41.94%。这些学生在享受成功,享受学习。他们在成功中不断的走向新的成功。他们乐学,乐考,学习成为他们的乐趣之所在。当然,学习评价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一些;手段可以灵活一些;评价结果可以丰富一些。例如高分可以是“优秀生”,低分可以是“进步生”,卷面可以有“整洁”加分,答题可以有“创意”加分……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乐趣,将评价转化为学生 “发展”这一动态的过程。
8、活化语文课堂,落实以生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⑤因而语文课堂应该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活化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积极参与学习,运用学法进行自学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并与同伴协作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到压抑、恐惧,心情愉快,情绪饱满,同时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质疑,使学生有轻松感,在这种教也愉快,学也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和谐统一。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教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更贴近学生生活了。我们的课堂学习方式也发生根本性改变: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基于网络的webquest学习,综合性学习……我们的教师既传授学生知识;还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将“以生为本”根植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
我们通过“新课程环境下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新课程实施以来,读死书、备考试、忽视学生个性成长,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应试教育模式有了更本改变。我们的课堂教授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的是过程与方法,更加重视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它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附注:
①转引自《语文常规学习习惯的培养的有效途径》骆文芸 《小学时代》 2009年5期 第25页
②转引自《现代教学论一百问》 董思国 饶强 王志远 广州市天河区中小学教学研究会编 2006年 第21页
③转引自《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孙云晓 张梅玲 北京出版社 2004 年1月第35页
④转引自《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第37页
⑤转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颁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第10页
参考文献: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 马斯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4月
《个人形成论》罗杰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61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调查》参见:
http://www.askform.cn/31300-41996.aspx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1
《吕叔湘语文论集》吕叔湘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3年
《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颁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作者简介:吴双法,男,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湖北省英特尔未来教育主讲教师,市级优秀教师,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广州市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广州市教研室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广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广州教学研究》杂志特约编辑,粤港澳小学语文能力评估专家组成员。有近百篇文章、论文、著作获奖、发表、出版发行。
张眼芳,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在19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曾荣获,“天河区优秀教师”,“增城市优秀班主任”,“广州市优秀中小学班主任”,2013年天河区六年级语文能力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奖。“生本教育”专家。
关键词:新课程 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 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 学习环境 学习评价
一、学生学习行为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2003年8月广州市全面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六年过去了,新课程实验已经从当初的起始年级一年级拓展到覆盖一~六年级的小学整个阶段。新课程学科内容,课程三维目标,课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课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适应了这种变化?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否能够体现时代的要求?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新课程实验的六年来的效果,我们以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为突破口,通过样本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一系列共性的结论,为下一步新课程的全面展开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所谓学习行为,即后天获得性行为。学习行为是对应本能行为而言的,但其功能与本能行为一样,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习行为与经验有关。课堂是学生在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过程中,启迪智慧,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场所。它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理想的、健康的人格模型。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人性发展的理想阶段或最高阶段,自我实现者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自我实现的动机来自于人的内在需要,并且指出了实现自我,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从肯定人性积极方面的崭新的视角来研究人,这一理论对于启发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挖掘创造潜能,塑造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罗杰斯在“On Becoming a Person”(《个人形成论》※)中提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罗杰斯的自我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趋向。但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相信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
因此,课堂应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自由表达、展示的场所,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阵地。要将一切心理焦虑和为了对付焦虑,学生不得不采取的心理防御,限制学生对其思想和感情自由表达的行为,削弱学生自我实现的一切外部因素进行有效屏蔽,只有排除干扰,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高质高效。
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受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环境的制约;以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方式表现出来;学习评价在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学生,探讨让课堂成为学生实现自我的最佳场所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新课程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显著改善
通过 “问道”网络《新课程环境下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调查※》,我们对广州市实施新课程六年来的变化有了一个初步了解。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为明确,学习态度有所端正,家长和学生对知识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其次,学习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学校硬件、软件都有显著提升,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一言堂”,教师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权威”,学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再次,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最后,学习评价的功能也得到不断完善。但这次的调查统计仅限于广州市城区学校,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达教育,有网络作为支撑。至于,老少边穷地区学校笔者也走访过一些,甚至到过少数民族地区支教过一年,那里的教育,那里的学生,甚至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有待时日。即便如此,我们通过这次调查仍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学生的学习动机透视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的社会性因素不断丰富和增强。最初,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赏,得到同伴的尊重和认可,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经验的积累,其学习动机的结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其社会性意义越来越强。好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赞赏,而且是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学好本领为社会作贡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调查数据看来:喜欢学习,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已成为小学生主流意识,有65.52%的学生的学习出自兴趣;家人的认同,社会的认可也占住重要地位,有31.03%的学生是听从爸妈、教师的要求,好好学习;但已有3.45%的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这部分厌学的学生亟需教师进行科学引导。
2、学生的学习态度透视
态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学生成就动机的效能取决于学习态度的积极程度。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但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都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模仿到内化,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的,有些学习差的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尤其小学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内容生动有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调查数据表明:学生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对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课堂注意力较集中。但仍有13.79%的学生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17.24%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13.79%的学生课堂注意力存在问题。丰富课堂形式,运用有效策略吸引学生质疑问难,关注每一位学生是教师课堂的着力点。
3、学生的学习习惯透视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枝头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 ①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们的课堂已经成为学生积极思维,展示自我,交流讨论的场所,学生的学习自信得到极大的提升,他们的学习习惯得以显著改善。
调查数据表明:86.21%的学生有着思考、思辨的习惯,存在一定惰性的学生也有13.8%。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达到93.1%,仅有3.45%的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课堂的交流、讨论。由此看来,我们的课堂主流是健康的,学生习惯良好,但需要关注极少数学生,想办法将他们也吸引到课堂中来,逐步养成思考,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好习惯。
4、学生的学习能力透视
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并将这些知识经验转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过程。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对于学习内容、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能动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调查数据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接触到的外界事物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广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提升。有93.1%的学生认同自身的学习潜力;他们的课堂发言有很强的针对性;他们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充满自信;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困难;他们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虽然有3.45%的学生学习仍感吃力,甚至挨教师批评,但调查数据呈现出来的态势告诉我们,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改变,我们的学生发生了改变,我们的教师也要适应这种改变。教师在如何引导学生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改变被动接受的思想和意识;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机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具体教学采用的方法出发,全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大有可为的。
5、学生的学习环境透视
狭义的学习环境指的是课堂气氛,课堂气氛虽不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却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完成起着动力、催化、维持与定向的作用。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师生情感交融,并获得愉悦感,从而使师生感到教与学是一种乐趣。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真诚、接受和理解的气氛②。他认为教学心理气氛决定着人的“自我”是否能被开掘、发展和完善,决定着人的先天潜能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决定着人的创造能力、应变能力是否能够最有效地形成,因而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成败。
调查数据表明: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89.66%的学生感到的是愉悦,师生互动是畅通的,生生互动也表现良好。82.76%的学生都能宽容的对待他人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解除了心理负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交流,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6、学生的学习方法透视
俗话说:“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不同的人,不同的内容,学习方法迥异。学习方法既具有个性化,也存在共性,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古人云: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还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叫做: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高年段的小学生开始尝试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课堂听讲效率高;有的同学善于总结、归纳知识点;有的同学养成了质疑的习惯……
调查数据表明: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乐于交流。有48.28%的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44.83%的学生通过问同学、问教师、问家长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他们的动手能力,归纳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在整理笔记一项调查中也有17.24%的学生不会整理笔记。6.9%的学生不善于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有时甚至选择放弃。这部分学生需要教师扶一扶,送一程。
7、学生的学习评价透视
学习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着重要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导向、激励、反馈、总结等多重功能。学习评价科学、客观、真实、促进语文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反之,轻视学习评价,厌恶学习评价,甚至害怕学习评价都不利于落实素质教育。
调查数据表明:新课程实施以来,86.21%的学生在重视学习评价的同时,也能客观面对考试。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看出,学习效果是令人鼓舞的:90分以上占41.94%,80分以上占51.56%,优秀率达93.54%、及格率为96.77%。学习评价的评估功能、激励功能、反馈功能都得到有效实现。
8、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评价与期待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课堂已经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阵地。读书方式发生了巨变:朗读、课本剧、小组齐读形式多样,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同。语文课程也发生着改变:古诗、经典美文、语文园地、作文……分别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方法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小组合作也成为已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从多选题,开放题统计数据看来:我们的学生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在不断提高。他们需要的是:教师能用一些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多一些鼓励,多开展一些课堂活动,多组织同学分组讨论,不沉闷。
为此,我们的课堂要适应这种变化,适应学生学习需求:一方面以生为本,一方面追求有效的课堂策略,将我们的课堂营造成学生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阵地。
三、改进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的有效策略
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外在表现。在新课程环境下,在新的评价方式作用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体现出尊重学生,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的趋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知识建构的过程,人格培养的过程。
从调查数据分析看来:当前学生具有的良好习惯多余不良习惯,学习能力普遍增强,许多学生拥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动机较为明确,学习态度较为端正。从他们优异的学习成绩看来,他们不畏惧学习,他们能从学习的成功中巩固对学习的兴趣。但从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看来调查还显示:部分学生学习被动,意志薄弱,自卑意识强;就能力而言,还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对,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养成。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科学、细心地加以引导,运用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
1、激活良性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期待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原因和出发点。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学生喜欢学,想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一些很高明的老师,在没有开始教以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想教学,学生愿意学,双方都有积极性,教学的成功就有一半保证了。相反,扼杀学生的学习动机,靠命令、靠体罚逼学生学,如对学生进行肉体、精神上的体罚,反复、机械的罚写作业,这种情况下强迫他学,就造成了学生精神上、身体上的痛苦。能有效果吗?
对于小学生来说,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有:获得长辈的认同,同伴的尊敬,对学习成绩形成一定的期待,追求荣誉感,得到集体的认可,要求成为大家信任的班干部,直到追求责任感,民族自豪感……这一切教师可以运用班级荣誉展示栏,让学生享受榜上明星的滋味;通过班干部评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上的即时鼓励表扬,同伴竖起 “大拇哥”激励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还有颁发小红花,推选智慧之星、学习之星等活动。学生浸润在这种成功环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他们才会变得更加爱学、乐学。
2、端正学习态度,潜心投入课堂学习
学习态度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反映倾向。它也是个人对学习所抱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特点。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三种成分所构成。学习动机是学习态度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学习动机的发展会引起学习态度的改变。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要及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去改变原有的态度。教师持续的要求和及时的表扬是学生改变旧的不良态度、形成新的态度的前提。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团结的集体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直接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良好的学习态度需要正面强化:如对进步的肯定、及时表扬良好学习态度。不良的学习态度需要有效抑制:如及时善意的提醒,有效的批评制止,还可以对座位旁边同学良好学习态度的表扬,示范作用等。通过让学生及时了解什么是对的,被鼓励的,什么是错的,被制止的;进而建立起对良好的学习态度认同;最后通过不断强化,使得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成为自觉的行动。完成认知、情感向行为倾向的过渡,这样学生才能潜心投入课堂学习。
3、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③。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耐心,需要循序渐进:如有的同学上课不爱发言,可以先让他在小组里交流,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尝试,对他的进步给予鼓励,久而久之,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其次,养成习惯需要自我控制:小学生在改变不良习惯过程中会有反复,在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无法坚持,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好习惯养成最后阶段就是自我监督:不断自我纠偏,不断进行自我约束,习惯就能成自然。
4、注重能力培养,提振课堂效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都告诉我们能力的重要。学习能力就好比是汽车的发动机,如果想跑得快,必须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和成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轻松,成绩好;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则学习困难,成绩差。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和学习能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能力是学生经过训练内化而成的,不是教师教给的。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认识、领悟、内化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关键是学生主动地学,快乐地学,高效地学。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 ※如何实现学生主动快乐高效的学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五个途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学会质疑,发散学习;善于架梯,展现过程;精讲精练,勤于动手;指导学法,培养能力。又如:小学阅读中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段意合并法;课题扩充法;重点突出法;句子摘录法;重点罗列法。这些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总结就可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方法,进而转化为能力。
5、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学习环境,是指供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狭义地讲,就指班级学习氛围。营造尊重、宽松、包容、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是师生的共同责任。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学习潜能。
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苏霍姆斯基也说过:我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只有一个爱学生的教师,才配得上“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面对一群有情感有活力的学生,只有洒下爱,才可获取爱的回报。知识是冷冰冰的,只有经过老师心灵的加温,才能使学生快乐地接受。师生间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多看到学生的闪光处,多与学生交流,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就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记得一次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完一道练习题,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不懂的?这时,只见一小女生把手举得高高,在班上显得鹤立鸡群,全班同学投去诧异的眼神。教师并没有指责小女孩“笨”、“不听讲”,而是表扬她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精神环境。一个尊重、宽松、包容、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乐土。
6、探究学习方法,倡导合作学习
学习方法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探究一套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
调查表明:学生仍有近20%的学生不会整理笔记,部分学生没有养成独立练习,解决问题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优秀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转化为小组的学习方法,班级的学习方法。作为班集体,合作学习法、问题学习法、实践学习法是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④他们的潜力无限,善于在学习中去探究,去尝试,去发现。例如:有学生总结出识记生字的“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找朋友”的方法。有学生用出一份“评研试卷”和同学们交流的复习方法。会读书的学生总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善质疑的同学总能有新的发现。只要我们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科学引导学生,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总能指引他们走向成功。
7、运用学习评价,增强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评价被视为对被评价者提供反馈,促进其发展的途径。学习评价应根据科学的标准和科学的指标体系的评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科学、准确的信息反馈。这种信息反馈有别于“应试教育”以成绩取人,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有别于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有别于形式单调,扼杀创造力的考试。它将促进学生发展,增强学习兴趣放在学习评价的重要位置。
调查数据表明: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达41.94%。这些学生在享受成功,享受学习。他们在成功中不断的走向新的成功。他们乐学,乐考,学习成为他们的乐趣之所在。当然,学习评价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一些;手段可以灵活一些;评价结果可以丰富一些。例如高分可以是“优秀生”,低分可以是“进步生”,卷面可以有“整洁”加分,答题可以有“创意”加分……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乐趣,将评价转化为学生 “发展”这一动态的过程。
8、活化语文课堂,落实以生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⑤因而语文课堂应该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活化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积极参与学习,运用学法进行自学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并与同伴协作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到压抑、恐惧,心情愉快,情绪饱满,同时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质疑,使学生有轻松感,在这种教也愉快,学也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和谐统一。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教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更贴近学生生活了。我们的课堂学习方式也发生根本性改变: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基于网络的webquest学习,综合性学习……我们的教师既传授学生知识;还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将“以生为本”根植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
我们通过“新课程环境下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新课程实施以来,读死书、备考试、忽视学生个性成长,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应试教育模式有了更本改变。我们的课堂教授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的是过程与方法,更加重视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它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附注:
①转引自《语文常规学习习惯的培养的有效途径》骆文芸 《小学时代》 2009年5期 第25页
②转引自《现代教学论一百问》 董思国 饶强 王志远 广州市天河区中小学教学研究会编 2006年 第21页
③转引自《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孙云晓 张梅玲 北京出版社 2004 年1月第35页
④转引自《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第37页
⑤转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颁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第10页
参考文献: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 马斯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4月
《个人形成论》罗杰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61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调查》参见:
http://www.askform.cn/31300-41996.aspx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1
《吕叔湘语文论集》吕叔湘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3年
《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颁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作者简介:吴双法,男,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湖北省英特尔未来教育主讲教师,市级优秀教师,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广州市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广州市教研室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广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广州教学研究》杂志特约编辑,粤港澳小学语文能力评估专家组成员。有近百篇文章、论文、著作获奖、发表、出版发行。
张眼芳,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在19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曾荣获,“天河区优秀教师”,“增城市优秀班主任”,“广州市优秀中小学班主任”,2013年天河区六年级语文能力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奖。“生本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