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牵手生活 让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光彩
【作者】 熊 伟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宏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基于聋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围绕“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这一中心,从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选择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创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手段、传授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等方面着手,介绍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聋生;语文;课堂教学;生活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为此,特校教师应当领会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聋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敢于创新的强烈愿望,让他们从中认识生活、感悟生命、磨砺人生。
一、因地制宜,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由于聋生的身心特殊性,长期处于单调、固定、封闭的学习生活环境容易导致其烦躁、压抑、厌倦,久而久之影响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要着力营造他们所熟悉的、感兴趣的、尽量接近于现实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其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在浓郁而温馨的生活氛围中找语文、学语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在教室里开辟了生物角、玩具屋、预报台等,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学习中的伙伴,让美丽的鲜花、发芽的种子成为孩子们关注的对象,让年月日的更替和天气的变化真正为学生所熟知,使知识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把“东、南、西、北”、“前门、后门”、“头上、脚下”等词语贴在教室的各个方位,使学生反复辩认和识记,逐步建立方向感。在教学《食物》时,我把课桌合并成小组化的“家庭”,通过讨论“我最爱吃什么”、“食物的色香味”等话题,孩子们畅所欲言,不仅商定了丰盛的午餐食谱,而且动手用橡皮泥做出各式菜肴进行展示。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不仅交流了思想、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表达了感情,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与甜美、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因人而异,选择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皆有学问,需要用到语文知识。现行的《全日制聋校语文教科书(试用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92年编写的,由于时隔久远,内容已经陈旧,与现实有诸多脱节。其实,在学生身边就蕴藏着大量鲜活的、生动的、具有吸引力的素材,可以作为充实课堂教学与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
1.紧密结合学校生活。将孩子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引入到教学中来,比如扶着行动不便的智障同学下楼的“红领巾”,开展的文化艺术节、趣味运动会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尝试说出或记下事情的经过、热闹的场面,引导他们认真倾听、大胆讲述、放飞想象。
2.互动联系家庭生活。家庭是儿童学习的首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其言传身教都会在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我抓住班上每个聋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灵活运用,如有的家长是开小卖部的,可以让他安排孩子在假期中帮忙,去学习自我介绍、推销、收银、找零等;有的家长是务农的,可以鼓励他教孩子认识农作物并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校携手,能让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之中,取得“5+2>7”的效果。
3.拓展融入社会生活。我带着孩子们参观本地的历史名胜,到公园游览自然风光,品尝地方特产,走进超市购物、到动物园玩耍、在医院就诊、去图书馆借阅儿童读物,还悉心组织开展了与普通小学开展手拉手结对联欢、向在外打工的父母寄明信片、义务清扫街道卫生等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孩子们置身于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校”中,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掌握了与正常人交往的本领,勇于做生活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创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手段。
“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是特教人的座右铭。在我十六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坚定地守护着爱心、耐心、细心、信心和责任心,以生活的阅历、教育的智慧、理性的自觉和返朴归真的本性,寓教于乐,循循善诱,使教学充满童趣、事半功倍。
1.主动参与,其乐融融。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我常兴致勃勃地加入到孩子们玩耍的队伍中,一起跳啊、笑啊、叫啊,不仅自己的心态变得年轻了,而且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气氛融洽了,生活增添了几分亮丽的色彩,学生在学语文的时候也多了一些情趣和灵气。因为老师的到来,孩子们会觉得格外开心,愿意接纳你成为其中一员并且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多元统合,释放活力。新时期的聋校语文教学倡导不同学科的穿插互动和学习资源的开发整合,特别是适情、适时、适量地将信息技术、数学、音乐、常识、美工、体育、舞蹈等元素有机融入其中,可以成为运转课堂教学的“润滑剂”、聋生学习语文的“好伙伴”和提升师生精神品质的“好导师”。课前我会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慢慢收敛了嘻哈的神情、舞动的手脚,安静地等待新课的到来;课到中途,又让孩子们起身活动一下,在猜字谜、抢答中温习字、词、句、文,有效地纠正散漫、好动、懈怠等行为,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校本教材《感恩的心》时,PPT课件中优美的乐曲伴随着孩子们给灾区小朋友捐献零花钱、志愿者在助残日送来礼物等画面,因为耳闻目睹,所以有了共鸣,在随后的朗读中情真意切,个个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光,源于生活的情感升华得以实现。
3.突发情况,特殊处理。即使准备再充分,课堂上也难以预料意外的发生,只要我们坦然面对、及时调整,就能让突发情况转化为惊喜和精彩。
4.彼此约定,培养诚信。有的聋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虽然口头答应得很好,但一些背诵、默写、日记等课后学习任务老是完不成。如果单纯的批评或惩罚,容易导致双方都不愉快、事与愿违。我别出心裁,对于必须做好的事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一个合理的时间,然后师生拉勾——“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变的就是猪八戒。”再追加一句“但愿你不要耍赖哦!”事实证明,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方式,而且说话也确实算数,棘手的问题就在无声无息间被化解了。
四、因势利导,传授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老子》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时代呼唤“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语文课堂,教会聋生用方便易行的方法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知晓道理、辩明是非,实现补偿缺陷、挖掘潜能、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目标,才能为他们搭建一条学以致用、回归主流的通途。
1.自主学习,观察生活。由于聋生感知能力弱、生活圈子窄,对于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偏差,某些身边的生活现象往往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生活,或是攀登高山、欣赏晚霞,或是看蚂蚁搬家、日出日落,或是倾听鸟语虫鸣、细雨缠绵,或是种花栽树、游园踏青……当他们把生活这本书读上一页,心灵就会有一次愉悦,思想就会有一次升华,必将诱发其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
2.创设情景,再现生活。通过分角色朗读、趣味游戏、编排课本剧等方式,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聋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如“打电话”、“过生日”、“作客”等角色表演活动,孩子们争先恐后粉墨登场,姿态、动作、表情、语气都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课堂上妙趣横生、高潮迭起,效果空前的好。
3.联系实际,体验生活。把大自然和日常生活当作最好的课堂,让孩子们学会大胆尝试、用心体悟,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加深印象。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我时常带着孩子们去田间散步,近距离地看到水稻、玉米、南瓜、豇豆之类等农作物,特别是发现鸡鸭的身影时,个个欢呼雀跃,来自农村的小林当起了“解说员”,好学的小刚即兴背诵儿歌,热情的小萍拿出饼干喂食......悄无声息间,学生好像变得活泼而聪明了,以前在教室里记不住、说不清、搞不懂的东西,很容易就想起来了。
尽管命运坎坷,残缺的花朵同样有绽放的权利。新时期的特教园丁们,仰望“育残成才”的星空,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理应为聋生提供开放的、多元化的生活化学习平台,让语文课堂呈现出生命的价值和人文的情怀,使“折翼的天使”也能共同享有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2]黄红玲.《牵手语文 走进生活》.《现代特殊教育》. 2012第2期.
[3]聋校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吴艳.2015(9).
[4]浅议聋校语文教学.王俊.《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6).
[5]浅议如何让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李占强.《新课程:小学》.2016(3).
关键词:聋生;语文;课堂教学;生活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为此,特校教师应当领会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聋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敢于创新的强烈愿望,让他们从中认识生活、感悟生命、磨砺人生。
一、因地制宜,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由于聋生的身心特殊性,长期处于单调、固定、封闭的学习生活环境容易导致其烦躁、压抑、厌倦,久而久之影响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要着力营造他们所熟悉的、感兴趣的、尽量接近于现实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其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在浓郁而温馨的生活氛围中找语文、学语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在教室里开辟了生物角、玩具屋、预报台等,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学习中的伙伴,让美丽的鲜花、发芽的种子成为孩子们关注的对象,让年月日的更替和天气的变化真正为学生所熟知,使知识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把“东、南、西、北”、“前门、后门”、“头上、脚下”等词语贴在教室的各个方位,使学生反复辩认和识记,逐步建立方向感。在教学《食物》时,我把课桌合并成小组化的“家庭”,通过讨论“我最爱吃什么”、“食物的色香味”等话题,孩子们畅所欲言,不仅商定了丰盛的午餐食谱,而且动手用橡皮泥做出各式菜肴进行展示。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不仅交流了思想、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表达了感情,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与甜美、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因人而异,选择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皆有学问,需要用到语文知识。现行的《全日制聋校语文教科书(试用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92年编写的,由于时隔久远,内容已经陈旧,与现实有诸多脱节。其实,在学生身边就蕴藏着大量鲜活的、生动的、具有吸引力的素材,可以作为充实课堂教学与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
1.紧密结合学校生活。将孩子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引入到教学中来,比如扶着行动不便的智障同学下楼的“红领巾”,开展的文化艺术节、趣味运动会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尝试说出或记下事情的经过、热闹的场面,引导他们认真倾听、大胆讲述、放飞想象。
2.互动联系家庭生活。家庭是儿童学习的首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其言传身教都会在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我抓住班上每个聋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灵活运用,如有的家长是开小卖部的,可以让他安排孩子在假期中帮忙,去学习自我介绍、推销、收银、找零等;有的家长是务农的,可以鼓励他教孩子认识农作物并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校携手,能让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之中,取得“5+2>7”的效果。
3.拓展融入社会生活。我带着孩子们参观本地的历史名胜,到公园游览自然风光,品尝地方特产,走进超市购物、到动物园玩耍、在医院就诊、去图书馆借阅儿童读物,还悉心组织开展了与普通小学开展手拉手结对联欢、向在外打工的父母寄明信片、义务清扫街道卫生等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孩子们置身于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校”中,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掌握了与正常人交往的本领,勇于做生活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创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手段。
“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是特教人的座右铭。在我十六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坚定地守护着爱心、耐心、细心、信心和责任心,以生活的阅历、教育的智慧、理性的自觉和返朴归真的本性,寓教于乐,循循善诱,使教学充满童趣、事半功倍。
1.主动参与,其乐融融。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我常兴致勃勃地加入到孩子们玩耍的队伍中,一起跳啊、笑啊、叫啊,不仅自己的心态变得年轻了,而且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气氛融洽了,生活增添了几分亮丽的色彩,学生在学语文的时候也多了一些情趣和灵气。因为老师的到来,孩子们会觉得格外开心,愿意接纳你成为其中一员并且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多元统合,释放活力。新时期的聋校语文教学倡导不同学科的穿插互动和学习资源的开发整合,特别是适情、适时、适量地将信息技术、数学、音乐、常识、美工、体育、舞蹈等元素有机融入其中,可以成为运转课堂教学的“润滑剂”、聋生学习语文的“好伙伴”和提升师生精神品质的“好导师”。课前我会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慢慢收敛了嘻哈的神情、舞动的手脚,安静地等待新课的到来;课到中途,又让孩子们起身活动一下,在猜字谜、抢答中温习字、词、句、文,有效地纠正散漫、好动、懈怠等行为,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校本教材《感恩的心》时,PPT课件中优美的乐曲伴随着孩子们给灾区小朋友捐献零花钱、志愿者在助残日送来礼物等画面,因为耳闻目睹,所以有了共鸣,在随后的朗读中情真意切,个个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光,源于生活的情感升华得以实现。
3.突发情况,特殊处理。即使准备再充分,课堂上也难以预料意外的发生,只要我们坦然面对、及时调整,就能让突发情况转化为惊喜和精彩。
4.彼此约定,培养诚信。有的聋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虽然口头答应得很好,但一些背诵、默写、日记等课后学习任务老是完不成。如果单纯的批评或惩罚,容易导致双方都不愉快、事与愿违。我别出心裁,对于必须做好的事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一个合理的时间,然后师生拉勾——“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变的就是猪八戒。”再追加一句“但愿你不要耍赖哦!”事实证明,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方式,而且说话也确实算数,棘手的问题就在无声无息间被化解了。
四、因势利导,传授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老子》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时代呼唤“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语文课堂,教会聋生用方便易行的方法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知晓道理、辩明是非,实现补偿缺陷、挖掘潜能、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目标,才能为他们搭建一条学以致用、回归主流的通途。
1.自主学习,观察生活。由于聋生感知能力弱、生活圈子窄,对于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偏差,某些身边的生活现象往往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生活,或是攀登高山、欣赏晚霞,或是看蚂蚁搬家、日出日落,或是倾听鸟语虫鸣、细雨缠绵,或是种花栽树、游园踏青……当他们把生活这本书读上一页,心灵就会有一次愉悦,思想就会有一次升华,必将诱发其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
2.创设情景,再现生活。通过分角色朗读、趣味游戏、编排课本剧等方式,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聋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如“打电话”、“过生日”、“作客”等角色表演活动,孩子们争先恐后粉墨登场,姿态、动作、表情、语气都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课堂上妙趣横生、高潮迭起,效果空前的好。
3.联系实际,体验生活。把大自然和日常生活当作最好的课堂,让孩子们学会大胆尝试、用心体悟,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加深印象。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我时常带着孩子们去田间散步,近距离地看到水稻、玉米、南瓜、豇豆之类等农作物,特别是发现鸡鸭的身影时,个个欢呼雀跃,来自农村的小林当起了“解说员”,好学的小刚即兴背诵儿歌,热情的小萍拿出饼干喂食......悄无声息间,学生好像变得活泼而聪明了,以前在教室里记不住、说不清、搞不懂的东西,很容易就想起来了。
尽管命运坎坷,残缺的花朵同样有绽放的权利。新时期的特教园丁们,仰望“育残成才”的星空,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理应为聋生提供开放的、多元化的生活化学习平台,让语文课堂呈现出生命的价值和人文的情怀,使“折翼的天使”也能共同享有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2]黄红玲.《牵手语文 走进生活》.《现代特殊教育》. 2012第2期.
[3]聋校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吴艳.2015(9).
[4]浅议聋校语文教学.王俊.《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6).
[5]浅议如何让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李占强.《新课程:小学》.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