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

【作者】 王玉文

【机构】 新疆和静县第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实践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课堂教学;作用
  通过动手实践不仅要使学生乐学,还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活动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实践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统计》中,教师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学习当中,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组长发表自己小组的方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学习,总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理解掌握新知重在实践
  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后,研究分数比大小时,教师创设了唐增西天取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吃西瓜的情境,三个同样大的西瓜,三人分别吃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谁吃得多呢?学生先猜想,有的认为沙和尚吃得最多,有的认为孙悟空吃得最多?这样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他们都想动手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于是有的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二分之一涂上一种颜色,再对折折出四分之一,涂上另一种颜色,再继续折,折出八分之一,涂上第三种颜色,从而得出结论二分之一最大,八分之一最小。有的是用三个同样大的圆形纸代替三个西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进行验证的;还有的用三根同样长的绳子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剪一剪的方法进行了验证;有的学生用画一条长16厘米的线段,利用分数的意义求出二分之一是8厘米、四分之一是4厘米、八分之一是2厘米,从而得出了结论。教师紧接着让学生发现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大小有什么规律?学生发现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分母越小分数越大。教师又引发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能联系刚才的动手操作活动举例子说明。还有的用分数的意义说明,分母表示分的份数,同样的东西分的份数越多所得的一份就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所得的一份就越多。最后有的学生联想到了除法,16除以2商是8,16除以4商是4,16除以8商是2,也就是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就越小。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分数大小比较的知识,同时这样的操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数学成为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促进智力活动的有序发展。
  三、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当学生动手实践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花。
  四、动手实践可提高探究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把静态的结论性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操作启动思维,吸引到探究新知过程中。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给每组提供两套实验材料。一套空心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另一套是空心的底高都不等的圆柱与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和沙子等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实践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好多实践的机会。如教学“米、分米、厘米”时,在学生认识米、分米、厘米的长度单位以及相应的进率,建立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基础上,我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知道“教室的长度”、“文具盒的宽度”、“人的高度”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去量一量……课堂上学生“动”了,气氛“活”了。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