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一些思考

【作者】 杨为金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可久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要在规定的教学课时数内,以较高的质量完成课程标准与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努力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规律,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以求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精心备课,把功夫放在课外,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1、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的目的、任务展开。只有目标明确,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一般学科的系统性都很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深钻细研,真正做到熟悉《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直至各个知识点,确切地把握住每一具体要求的区分度。然后再就知识的完整性,制定出每一课时明确、具体的目标。这样就能有效地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使课堂教学处在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中。
   2、备教学内容。(1)读教材。读,即包括初读和细读两个部分。初读主要围绕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浏览,在浏览的基础上弄清教学目标和教学知识点。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本的语言,要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会,发觉内涵,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等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细读也可以是课题,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文章题目犹如人之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它那精彩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蕴含,文章的中心和实质往往就包含在题目之中。所以,有时深究题目往往就能抓往文章的中心。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还要领会揣摩插图。 各年级的教材或多或少都配有插图,教材为什么要设置插图呢?它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备课时应悉心领会揣摩插图的用意,发挥插图作用。怎样揣摩和运用插图的作用呢?要仔细观察,寻找这幅图使用的时机、方法。(2)紧紧抓住重点。每一节课都有知识的重点与教学的难点,因此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紧紧围绕重难点进行。且各个环节都应精选,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繁琐。(3)认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这—段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找出这一内容的铺垫知识是什么,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什么,后继知识是什么,尽量使知识结构整体出现,促使学生借助旧知;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开拓思维。
  3、备课后练习习题。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一题一般为朗读或背诵或默读课文,意在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2题意在帮助学生理请课文表达思路或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3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第4题拓展题(综合实践、小练笔),一般是结合课文内容,或联系学生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或者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些习题的设计重视给学生提供学习空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备学生。语文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还应该花时间到学生中间走一走,问一问。了解一下他们对这篇课文的粗浅看法,了解一下他们以往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产生一种良好的阅读期待。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以“优秀学生”为参照。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考虑到每个同学的特长与不足,了解他们的强项和弱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预设,巧妙地挖掘教材的潜在意义,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训练。
  5、备自己。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因素。选择教学策略应符合自身的个性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并不是所有的好教案都适合自己,要努力寻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努力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一篇课文前,教师应多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有所为,有所不为”。刻意模仿只会使自己丧失个性,教学并无模式可言,只有规律可寻,这也是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的。
  精心备课还有很多,如:备教参,备教学资源,备教学流程等。总之,我们只有认真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才能最大化提高课堂效率。
  二、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1、珍惜时间。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就是说要缩减教师“表演”的时间,多给学生时间思考,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才能跨越模仿,提高效率,发挥个性,走上创造之路。同时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课堂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做到保护学生积极性与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相结合。 
  2、科学提问。首先,要科学选择提问内容。太简单的内容自不必说,但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白白浪费掉很多思考或讨论时间也于事无补。可见,设计的课堂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考虑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时间利用率。其次,提问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介入,就会减少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会让学生过久处于迷惑状态,造成学习兴趣降低。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教师无需介入,学生们就能解决问题。
  3、精当练习。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例如,让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习作方法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写作特点,即:(1)选什么样的人,他的哪些事迹感动了你,如:教师,医生,清洁工人等等。(2)怎样写具体。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的描写(3)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精神品质。(4)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等。学生在掌握这些特点后,就会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有目的地去进行实践。其次,练习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训练时,教师的指导思想是极为重要的。如:学习新的字词后,为了使学生记牢,会写、会用,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动脑去想,掌握学习字、词的规律。最后,练习要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把培养准确、敏捷的语感放在首位。怎样培养语感?语感首先是读出来的。教师指导下的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课堂上引导学生有表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读”,这本身就是训练学生去琢磨和体验语言,并使学生在领悟、理解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它包括对词义、句义的理解,关键语句的把握,语序、标点、停顿的作用的理解,段意的分析和把握,乃至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在脑海中的再现和深刻内涵的领会等等。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课堂、课后、口头及书面等方面的反复训练,并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在练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4、强调体验。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科书为中心,把课文作为一个切入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独立思考,或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探索知识,获取结论。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有时必须像电影慢镜头一样,一步步分解,甚至退回到他原来的知识起点上,然后指导他一步步思考,这个过程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比起简单地灌输给他一个结论更为重要。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这对构建高效课堂是十分重要而有益的。师生关系融洽,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去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1、了解学生。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教育就难免是偶然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了解学生的学情,指导学生的学习,乐学也就只能是缘木求鱼。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跳一跳,摘一摘,达到在原有起点上的切合自己的实际的不同程度的提高。
  2、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师既做先生,又做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此时教育教学才有可能走向自由。例如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有困难,老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学生启发思维,不可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一定要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出掌握知识后的快乐。
  3、热爱学生。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热爱是教育的保证。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热爱教师互为条件。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思想、情感、知识的综合载体。没有教师的挚爱,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课标》2011修订版。
  2、傅道春编著:《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