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作者】 张龙菊
【机构】 青海省民和县满坪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提问在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一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啊,很多明智的教学大师无不注意到这一点。无论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双边学习活动。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提问真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优化教学效果。如何做到"艺术的提问"呢?下面笔者就谈一些有效的做法: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这里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思维缺席".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适时设问,随机应变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时,其思维品质才算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三、抓住契机,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设问的目的是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以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点缀课堂。发问是否适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学生内心一片茫然,容易造成气氛紧张,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过晚发问,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容易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毫无价值可言。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特别注意发问的技巧。开篇就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他真的姓孔吗?"。这样两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诱导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因为一个问题就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开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1)题目中的"忘"和"记念"是否矛盾?(2)忘却的是什么?(3)"记念"的又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就会带着这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深入地去读课文,进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发散思考,灵活变通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强调要有理有据。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问是一种艺术,它闪现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火花,提问要遵循提问的原则,讲究提问的技巧和艺术,从而充分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为此,课前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钱梦龙《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 ,《语文学刊》2002年版
[2]黄玉峰《寻找语文的最佳突破口》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期第24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一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啊,很多明智的教学大师无不注意到这一点。无论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双边学习活动。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提问真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优化教学效果。如何做到"艺术的提问"呢?下面笔者就谈一些有效的做法: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这里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思维缺席".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适时设问,随机应变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时,其思维品质才算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三、抓住契机,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设问的目的是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以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点缀课堂。发问是否适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学生内心一片茫然,容易造成气氛紧张,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过晚发问,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容易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毫无价值可言。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特别注意发问的技巧。开篇就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他真的姓孔吗?"。这样两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诱导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因为一个问题就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开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1)题目中的"忘"和"记念"是否矛盾?(2)忘却的是什么?(3)"记念"的又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就会带着这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深入地去读课文,进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发散思考,灵活变通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强调要有理有据。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问是一种艺术,它闪现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火花,提问要遵循提问的原则,讲究提问的技巧和艺术,从而充分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为此,课前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钱梦龙《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 ,《语文学刊》2002年版
[2]黄玉峰《寻找语文的最佳突破口》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期第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