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技巧
【作者】 梁芙蓉
【机构】 四川省旺苍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师生间长期的努力合作,所以教师要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因地制宜,付诸汗水,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阅读能力;技巧
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以鼓励为主,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义。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小学生也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阅读也不例外,好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情感阅读,品味情感。小学教材中有很强故事性的文章,有饱含着浓厚和深切的记叙文,也有情景交融的诗歌和极富诗意的散文。这些课文有的含情脉脉,有的催人泪下,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启发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探究,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所以要想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的内涵,就要层层深入,并进一步升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中蕴藏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情感。要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地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还要给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体验情感。对于情感较强的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情感,还要使他们体验情感,心灵上产生震撼,因此,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全身心地感受情感;比较性阅读,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小学教材中,相同体裁而主题不同的作品,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作品,同一体裁、主题不同的作品,都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方法来理解其内容;求解性阅读,即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若干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理解文意,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以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设置问题应难易适中,既要使学生思得其解,又不觉得易如反掌,而缺乏思考;质疑性阅读,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盲目地读书,不同于自觉地、专心致志地读书。“食不知味”地读是毫无意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唯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和分析的能力;文体性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体裁广泛,题材丰富多彩,有散文、诗歌、记叙文、寓言、神话、童话等,体裁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所以不同文体的作品阅读方法也不同。如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品格等进行分析理解;写景的文章应抓住从哪些方面描绘的哪些景色;寓言、神话要抓住蕴含的哲理和启示等。
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朝夕指点。小学生要养成以下阅读习惯:.经常诵读、默读的习惯。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与理解的关系。此外,课内,就语文这门工具性基础学科来说是极其狭窄的,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在课外,经常阅读书报杂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吸取丰富词汇,学习写作的技巧,可以说语文水平的高低与课外阅读关系很大;积累整理的习惯。语文课本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例文,文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修辞用法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督促学生经常分门别类,随时整理积累,以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在于这日积月累;提问答疑的习惯。阅读中善于提问并回答就会促使学生自己去推测、分析、领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自然而然会在回答中培养起来;思考想象的习惯。语文阅读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思考想象的再现,培养思考想象的习惯,就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力图自己读懂、读通所读材料,多思考包括与前文的比较思考,与该文有联系知识的联想思考以及展开想象翅膀的创造性思维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使知识得以运用。
教会学生赏词析句。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对文中意蕴丰富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品析赏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由于文章中用词准确、句子含义深刻,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理解,实现入情入境的教学效果。结合“好词佳句大家分享”读书活动,笔者在阅读课教学中以具体教材为案例,通过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让学生多方感受课文语言的准确、精练、形象、细腻等特点。
在多种练习中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其阅读能力。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改变了原有的练习方式,同时也将原来的每单元后的“基础训练”改为了“积累运用”,体现了教学观念的变化,旨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完成这些练习,只靠课本中的知识是不够的,如“读读背背”中的诗词、对联、谚语等需要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积累来理解,而“口语交际”练习也和平时课外阅读分不开。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指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地认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教儿童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以及学生的长期积累和学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积累阅读课教学经验,使学生爱上阅读课,掌握阅读技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阅读能力;技巧
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以鼓励为主,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义。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小学生也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阅读也不例外,好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情感阅读,品味情感。小学教材中有很强故事性的文章,有饱含着浓厚和深切的记叙文,也有情景交融的诗歌和极富诗意的散文。这些课文有的含情脉脉,有的催人泪下,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启发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探究,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所以要想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的内涵,就要层层深入,并进一步升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中蕴藏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情感。要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地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还要给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体验情感。对于情感较强的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情感,还要使他们体验情感,心灵上产生震撼,因此,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全身心地感受情感;比较性阅读,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小学教材中,相同体裁而主题不同的作品,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作品,同一体裁、主题不同的作品,都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方法来理解其内容;求解性阅读,即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若干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理解文意,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以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设置问题应难易适中,既要使学生思得其解,又不觉得易如反掌,而缺乏思考;质疑性阅读,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盲目地读书,不同于自觉地、专心致志地读书。“食不知味”地读是毫无意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唯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和分析的能力;文体性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体裁广泛,题材丰富多彩,有散文、诗歌、记叙文、寓言、神话、童话等,体裁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所以不同文体的作品阅读方法也不同。如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品格等进行分析理解;写景的文章应抓住从哪些方面描绘的哪些景色;寓言、神话要抓住蕴含的哲理和启示等。
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朝夕指点。小学生要养成以下阅读习惯:.经常诵读、默读的习惯。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与理解的关系。此外,课内,就语文这门工具性基础学科来说是极其狭窄的,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在课外,经常阅读书报杂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吸取丰富词汇,学习写作的技巧,可以说语文水平的高低与课外阅读关系很大;积累整理的习惯。语文课本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例文,文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修辞用法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督促学生经常分门别类,随时整理积累,以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在于这日积月累;提问答疑的习惯。阅读中善于提问并回答就会促使学生自己去推测、分析、领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自然而然会在回答中培养起来;思考想象的习惯。语文阅读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思考想象的再现,培养思考想象的习惯,就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力图自己读懂、读通所读材料,多思考包括与前文的比较思考,与该文有联系知识的联想思考以及展开想象翅膀的创造性思维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使知识得以运用。
教会学生赏词析句。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对文中意蕴丰富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品析赏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由于文章中用词准确、句子含义深刻,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理解,实现入情入境的教学效果。结合“好词佳句大家分享”读书活动,笔者在阅读课教学中以具体教材为案例,通过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让学生多方感受课文语言的准确、精练、形象、细腻等特点。
在多种练习中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其阅读能力。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改变了原有的练习方式,同时也将原来的每单元后的“基础训练”改为了“积累运用”,体现了教学观念的变化,旨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完成这些练习,只靠课本中的知识是不够的,如“读读背背”中的诗词、对联、谚语等需要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积累来理解,而“口语交际”练习也和平时课外阅读分不开。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指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地认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教儿童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以及学生的长期积累和学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积累阅读课教学经验,使学生爱上阅读课,掌握阅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