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作者】 陈淑花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牛场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告状是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告状的特点和原因有所不同。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意识形成初期的一种表现,有助于幼儿形成自主解决问题和互相帮助的能力。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界定及特点,重点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教师要能够正确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清“告状”行为的动机,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分析者和理性处理者。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注重提高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促进幼儿良好性格和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应对策略
“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它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具体地说,“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告状行为指幼儿受到其他小朋友攻击或者发现其他小朋友出现不符合规定的行为时,他会将这些情况告诉教师; 告状行为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发生改变。告状行为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幼儿的身心健康程度,若幼儿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好幼儿的行为问题,很可能影响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发展。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界定及特点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界定
幼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告状是指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在幼儿园中,教师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权威,无疑成为幼儿的求助对象。因此,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1、以“求助型”告状为主
幼儿告状的原因和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求助型”告状。“求助型”告状是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告状行为中占得比例最大。根据观察结果显示,以“求助型”告状为主的特点同样体现在小班幼儿身上。当小班幼儿受到同伴的攻击或打扰时,小班幼儿告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有权威的老师请求帮助,以揭发同伴的不妥行为和寻求自我保护。几个幼儿在拿杯子准备喝水,突然A 幼儿被身后的另一个幼儿挤了一下。另一个幼儿从后面伸手把A 幼儿的杯子拿走了。A 幼儿刚抬起头好碰到老师的目光,于是仰起头说:“XXX 推我,老师。”A 幼儿告完状之后拿起杯子走出了洗手间。
2、主要内容是高发同伴的打扰行为
幼儿告状的内容繁多,有些是告发同伴的攻击性行为,有些是告发同伴的抢夺行为,有些是告发同伴不守规则的行为。小班幼儿更关注自身的活动,一旦他们的生活受到同伴的打扰时,他们会选择向老师告状。例如小班幼儿正在专心致志地玩游戏,如果同伴有意或无意地打扰了该幼儿的活动,那么该幼儿会立马向老师告发同伴的打扰行为。B 幼儿专心致志地在图书区翻看图书,他正拿起一本图书翻阅。另一个幼儿看了就把B 幼儿的图书拿过来翻了翻又放回书架去了。B 幼儿大声喊起来:“老师,XXX 抢我的书!”告完状之后B 幼儿看了看四周,又到建构区玩雪花片去了。
3、不太关注告状的结果
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他们在告状时有着明确的目标:希望老师能严肃处理此事,以此来寻求自我保护或报复同伴侵害自己的行为。而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不太关注告状的结果。他们在同伴打扰自己的活动之后,往往会将同伴的打扰行为告诉老师,然后就转身离去,很少有小班幼儿关注告状行为的结果。在告发同伴之后,大多数小班幼儿不会关注老师是否处理此事,同伴是否会如预期地受到惩罚,而是会直接转身离去,继续自己之前的活动。小班幼儿在建构区玩玩具,C 幼儿正在拼凑篮筐里的雪花片,另一个幼儿因为雪花片不够,就伸手去拿C幼儿篮筐里的雪花片。C 幼儿撅起嘴哭喊着说:“老师,XXX 抢我的玩具!”C幼儿对抢玩具的幼儿说:“我已经告诉老师了!”然后继续回到原地专心地玩玩具。
二、幼儿告状行为分析
(一)是幼儿实现自我保护的手段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增多,他们的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都得到不断发展。小班幼儿出于自我保护而告状,中班幼儿出于表现自我、引起教师注意而告状,大班幼儿出于强烈的道德感和正义感而告状。因此,告状现象的产生及其动机变化折射了幼儿成长变化(特别是社会性层面的发展)的过程,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二)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在幼儿告状行为的现象中,我们总能发现,有些幼儿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愿望与想法,而相反,有些幼儿在告状时则表现得伶牙俐齿。固然,这与家庭的教育方式、生活背景等因素有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能从幼儿的告状行为中窥视其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契机。
(三)是幼儿对他人和自我进行评价的表现
幼儿3 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自我评价也逐渐从轻信别人的评价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但由于水平与能力的局限, 他们往往又是从自己的愿望出发, 通过与别人行为的对照来进行自我评价。幼儿的评价仍然存在片面性, 他们只注重现实结果的好坏,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因此当他人没有自己表现得好时, 他们便通过告状这一形式来说明自己表现好的现象。
三、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因素
(一)幼儿心理因素
告状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够成熟。首先,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成人的关注,他们需要通过告状吸引教师的注意力。其次,幼儿需要通过告状获得教师的帮助。幼儿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提出,幼儿的心智发展不够成熟,他们遇到问题时并不知道怎样解决,需要得到成年人的指导和帮助。比如,A 幼儿画画时被B 幼儿用画笔破坏了画面,此后,A 幼儿会向教师告状B 幼儿的行为,寻求教师的帮助,此时,教师可以帮助A 幼儿完成画面的修改。
告状行为能够表现出幼儿心理成长的特点,说明幼儿已经初步具备分辨事物正确与否的意识。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成人总结出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当幼儿发现其他小朋友出现错误行为时,他会以告状的方式引起成人对小朋友错误行为的关注。在幼儿园生活中,幼儿更多地和同龄小伙伴游戏活动,随着同伴交往的增多,同伴关系在幼儿心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受到自我中心观念的影响,幼儿难以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不知道怎样在具体活动中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导致了告状行为的产生,因此,告状是幼儿社会化程度低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幼儿教师因素
幼儿教师承担的幼儿教育工作相对于家庭教育更为复杂,一方面,幼儿教师主要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幼儿正确面对生活和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使幼儿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获得为人处世和适应生活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的言行对于幼儿的性格养成和道德素养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告状行为的指导应该倾注更多的感情,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事实上,大部分幼儿教师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后不再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没有进一步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加剧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三)家庭教育因素
当前的家庭组成中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娇生惯养、格外溺爱,导致幼儿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无形之中养成了幼儿经常向教师告状的行为,也使得幼儿欠缺与其他小朋友沟通的能力,遇到事情时只会求助于老师,缺少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意识。此外,一些父母认为告状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助长了幼儿告状情况的频繁发生,使幼儿从偶尔告状发展为习惯性告状,告状行为表现出幼儿对于教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
首先,幼儿更喜爱直观生动的形象教学,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喜爱的动画片或者童话故事引出幼儿的行为问题并展开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其次,幼儿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与幼儿教师的谈话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帮助幼儿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 尤其是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动手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同伴交往活动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帮助幼儿养成换位思考的意识,减少告状次数。具体而言,幼儿教师要尽量为幼儿提供平等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平等交流、互相帮助,当幼儿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应引导幼儿采取商量的方式解决问题,当幼儿发生告状行为时,幼儿教师除了公平公正地解决矛盾,还要科学地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只有积极的引导策略、科学正确的管理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
幼儿是日常生活与学习游戏活动的主体,因此,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减少说教,还可以采取间接引导的方式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如,争抢玩具是幼儿在游戏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更好地自主解决问题,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告状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引导教育使得幼儿从玩具被抢的情绪中走出来。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加强与幼儿的沟通,通过言传身教鼓励幼儿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此外,教师不需要对幼儿所有的告状行为给出回应,有些情况需要冷处理,有些需要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当幼儿独自解决问题时,幼儿教师在旁边加以引导即可。
(三)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和人格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该要求父母加强幼儿的思想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幼儿教育向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父母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应该开展思想教育,给予幼儿整体的行为指导,进而实现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在询问中理清事实
“耐心倾听,关注幼儿需要”是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学前教育教学法规政策所强调的。因而,在幼儿告状行为发生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通过倾听,教师不但能全面了解告状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能帮助幼儿客观分析事件。
在处理告状事件时,教师要关注原告、被告的情绪,批评、惩罚不是处理事件的要旨。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告状事件分析时,应引导幼儿对事不对人,不能将某一方“鉴定”为“坏孩子”或“捣蛋鬼”等。教师处理告状事件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客观分析事件,培养辨别是非能力,促进他们与同伴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潘霁野. 教师应对幼儿冲突的解决策略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5(1) .
[2]张博南.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5(2) .
[3]李雨姝.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J]. 科教导刊( 中旬刊) ,2015(5) .
[4]潘霁野. 教师应对幼儿冲突的解决策略研究[J]. 科教文汇( 中旬刊) ,2015(1) .
[5]张博南.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 科教导刊( 上旬刊) ,2015(2) .
[6]李雨姝.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J]. 科教导刊( 中旬刊) ,2015(5) .
[7] 孔京东.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3(10).
[8] 穆颖. 幼儿“告状”原因探讨[J].家教世界,2013(12).
[9] 姚怀莲. 浅析幼儿的告状行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6).
[10] 顾艳萍. 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11]赵亚. 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12]刘晶波,杨翠美. 5~7 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J].幼儿教育,2012(18).
[13]王蕾,吕晓捷.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山东教育:幼教刊,2012(12).
[14]顾燕萍. 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15]李静.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J].淄博师专学报,2010(03)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应对策略
“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它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具体地说,“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告状行为指幼儿受到其他小朋友攻击或者发现其他小朋友出现不符合规定的行为时,他会将这些情况告诉教师; 告状行为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发生改变。告状行为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幼儿的身心健康程度,若幼儿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好幼儿的行为问题,很可能影响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发展。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界定及特点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界定
幼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告状是指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在幼儿园中,教师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权威,无疑成为幼儿的求助对象。因此,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1、以“求助型”告状为主
幼儿告状的原因和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求助型”告状。“求助型”告状是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告状行为中占得比例最大。根据观察结果显示,以“求助型”告状为主的特点同样体现在小班幼儿身上。当小班幼儿受到同伴的攻击或打扰时,小班幼儿告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有权威的老师请求帮助,以揭发同伴的不妥行为和寻求自我保护。几个幼儿在拿杯子准备喝水,突然A 幼儿被身后的另一个幼儿挤了一下。另一个幼儿从后面伸手把A 幼儿的杯子拿走了。A 幼儿刚抬起头好碰到老师的目光,于是仰起头说:“XXX 推我,老师。”A 幼儿告完状之后拿起杯子走出了洗手间。
2、主要内容是高发同伴的打扰行为
幼儿告状的内容繁多,有些是告发同伴的攻击性行为,有些是告发同伴的抢夺行为,有些是告发同伴不守规则的行为。小班幼儿更关注自身的活动,一旦他们的生活受到同伴的打扰时,他们会选择向老师告状。例如小班幼儿正在专心致志地玩游戏,如果同伴有意或无意地打扰了该幼儿的活动,那么该幼儿会立马向老师告发同伴的打扰行为。B 幼儿专心致志地在图书区翻看图书,他正拿起一本图书翻阅。另一个幼儿看了就把B 幼儿的图书拿过来翻了翻又放回书架去了。B 幼儿大声喊起来:“老师,XXX 抢我的书!”告完状之后B 幼儿看了看四周,又到建构区玩雪花片去了。
3、不太关注告状的结果
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他们在告状时有着明确的目标:希望老师能严肃处理此事,以此来寻求自我保护或报复同伴侵害自己的行为。而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不太关注告状的结果。他们在同伴打扰自己的活动之后,往往会将同伴的打扰行为告诉老师,然后就转身离去,很少有小班幼儿关注告状行为的结果。在告发同伴之后,大多数小班幼儿不会关注老师是否处理此事,同伴是否会如预期地受到惩罚,而是会直接转身离去,继续自己之前的活动。小班幼儿在建构区玩玩具,C 幼儿正在拼凑篮筐里的雪花片,另一个幼儿因为雪花片不够,就伸手去拿C幼儿篮筐里的雪花片。C 幼儿撅起嘴哭喊着说:“老师,XXX 抢我的玩具!”C幼儿对抢玩具的幼儿说:“我已经告诉老师了!”然后继续回到原地专心地玩玩具。
二、幼儿告状行为分析
(一)是幼儿实现自我保护的手段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增多,他们的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都得到不断发展。小班幼儿出于自我保护而告状,中班幼儿出于表现自我、引起教师注意而告状,大班幼儿出于强烈的道德感和正义感而告状。因此,告状现象的产生及其动机变化折射了幼儿成长变化(特别是社会性层面的发展)的过程,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二)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在幼儿告状行为的现象中,我们总能发现,有些幼儿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愿望与想法,而相反,有些幼儿在告状时则表现得伶牙俐齿。固然,这与家庭的教育方式、生活背景等因素有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能从幼儿的告状行为中窥视其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契机。
(三)是幼儿对他人和自我进行评价的表现
幼儿3 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自我评价也逐渐从轻信别人的评价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但由于水平与能力的局限, 他们往往又是从自己的愿望出发, 通过与别人行为的对照来进行自我评价。幼儿的评价仍然存在片面性, 他们只注重现实结果的好坏,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因此当他人没有自己表现得好时, 他们便通过告状这一形式来说明自己表现好的现象。
三、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因素
(一)幼儿心理因素
告状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够成熟。首先,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成人的关注,他们需要通过告状吸引教师的注意力。其次,幼儿需要通过告状获得教师的帮助。幼儿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提出,幼儿的心智发展不够成熟,他们遇到问题时并不知道怎样解决,需要得到成年人的指导和帮助。比如,A 幼儿画画时被B 幼儿用画笔破坏了画面,此后,A 幼儿会向教师告状B 幼儿的行为,寻求教师的帮助,此时,教师可以帮助A 幼儿完成画面的修改。
告状行为能够表现出幼儿心理成长的特点,说明幼儿已经初步具备分辨事物正确与否的意识。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成人总结出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当幼儿发现其他小朋友出现错误行为时,他会以告状的方式引起成人对小朋友错误行为的关注。在幼儿园生活中,幼儿更多地和同龄小伙伴游戏活动,随着同伴交往的增多,同伴关系在幼儿心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受到自我中心观念的影响,幼儿难以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不知道怎样在具体活动中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导致了告状行为的产生,因此,告状是幼儿社会化程度低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幼儿教师因素
幼儿教师承担的幼儿教育工作相对于家庭教育更为复杂,一方面,幼儿教师主要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幼儿正确面对生活和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使幼儿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获得为人处世和适应生活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的言行对于幼儿的性格养成和道德素养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告状行为的指导应该倾注更多的感情,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事实上,大部分幼儿教师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后不再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没有进一步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加剧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三)家庭教育因素
当前的家庭组成中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娇生惯养、格外溺爱,导致幼儿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无形之中养成了幼儿经常向教师告状的行为,也使得幼儿欠缺与其他小朋友沟通的能力,遇到事情时只会求助于老师,缺少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意识。此外,一些父母认为告状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助长了幼儿告状情况的频繁发生,使幼儿从偶尔告状发展为习惯性告状,告状行为表现出幼儿对于教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
首先,幼儿更喜爱直观生动的形象教学,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喜爱的动画片或者童话故事引出幼儿的行为问题并展开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其次,幼儿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与幼儿教师的谈话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帮助幼儿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 尤其是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动手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同伴交往活动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帮助幼儿养成换位思考的意识,减少告状次数。具体而言,幼儿教师要尽量为幼儿提供平等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平等交流、互相帮助,当幼儿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应引导幼儿采取商量的方式解决问题,当幼儿发生告状行为时,幼儿教师除了公平公正地解决矛盾,还要科学地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只有积极的引导策略、科学正确的管理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
幼儿是日常生活与学习游戏活动的主体,因此,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减少说教,还可以采取间接引导的方式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如,争抢玩具是幼儿在游戏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更好地自主解决问题,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告状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引导教育使得幼儿从玩具被抢的情绪中走出来。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加强与幼儿的沟通,通过言传身教鼓励幼儿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此外,教师不需要对幼儿所有的告状行为给出回应,有些情况需要冷处理,有些需要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当幼儿独自解决问题时,幼儿教师在旁边加以引导即可。
(三)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和人格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该要求父母加强幼儿的思想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幼儿教育向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父母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应该开展思想教育,给予幼儿整体的行为指导,进而实现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在询问中理清事实
“耐心倾听,关注幼儿需要”是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学前教育教学法规政策所强调的。因而,在幼儿告状行为发生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通过倾听,教师不但能全面了解告状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能帮助幼儿客观分析事件。
在处理告状事件时,教师要关注原告、被告的情绪,批评、惩罚不是处理事件的要旨。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告状事件分析时,应引导幼儿对事不对人,不能将某一方“鉴定”为“坏孩子”或“捣蛋鬼”等。教师处理告状事件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客观分析事件,培养辨别是非能力,促进他们与同伴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潘霁野. 教师应对幼儿冲突的解决策略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5(1) .
[2]张博南.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5(2) .
[3]李雨姝.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J]. 科教导刊( 中旬刊) ,2015(5) .
[4]潘霁野. 教师应对幼儿冲突的解决策略研究[J]. 科教文汇( 中旬刊) ,2015(1) .
[5]张博南.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 科教导刊( 上旬刊) ,2015(2) .
[6]李雨姝.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J]. 科教导刊( 中旬刊) ,2015(5) .
[7] 孔京东.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3(10).
[8] 穆颖. 幼儿“告状”原因探讨[J].家教世界,2013(12).
[9] 姚怀莲. 浅析幼儿的告状行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6).
[10] 顾艳萍. 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11]赵亚. 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12]刘晶波,杨翠美. 5~7 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J].幼儿教育,2012(18).
[13]王蕾,吕晓捷.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山东教育:幼教刊,2012(12).
[14]顾燕萍. 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15]李静.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J].淄博师专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