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中段作文入门的教学
【作者】 何进霞
【机构】 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给观察方法 ,培养好观察生活的习惯; 适可而“放”,放开内容,放低要求,保护好学生良好的习作兴趣;读写结合,形成一定的习作技巧;改变教学批改模式,训练学生自改作文技能。
关键词:小学中段 习作技巧 培养
小学中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包括承担学生作文入门的指导。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学生怕作文,甚至把作文视为是一项“苦事”。经过近几年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实践总结,我觉得学生能否由怕作文到爱作文,这与作文入门的指导有很大的的关系。下面就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教给观察方法 ,培养好习惯。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以往的作文教学听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对观察的指导与重视。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我教学生写习作《我喜欢的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好习惯。
1、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闻一闻、尝一尝: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不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摸一摸: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带来的苹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二、适可而“放”,呵护好兴趣。
1、内容放开有话说。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同学之间的交谈、考试前的焦急、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电视新闻、广播广告、张贴的宣传画、餐桌上的闲聊、节日的欢乐、心中的委屈、和同学的争吵、一次游戏、一次冲动、一次体验、一阵风、一阵雨、一张相片、一个过客、一次电话,甚至梦境、想象中的情境等都是作文的内容。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上的训练或考试内容的要求,总写来写去是《记一个人》、《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些题目好象很容易写,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下笔,写来写去,只好编造、抄袭,缺乏真情实感,造成千篇一律,既折磨了学生,也折磨了老师。现在,我每周都让学生写一篇文章,不定内容,自由发挥,学生松了绑,十分活跃。
2、要求放低乐于说。学生刚学写作,能写、愿写已经很不错了。本来都很幼稚的心灵,本来就学得东西不多,你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怎样立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突出中心,就好象刚栽下的树,都不知道能不能成活,你还每天去摇一摇,再拔高一点,再怎么有生命力的树也很难成活。我也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学生交来的文章,总觉得有很多缺点,因此辛辛苦苦地改,认认真真地批,改得文章面目全非,还认为学生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受教育。没想到,学生只看一下分数就塞进抽屉。原来他们觉得自己的文章一无是处,才被老师改得体无完肤,反而失去作文的兴趣。为此,我每接手一个班级,对学生交来的第一篇作文,我都从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出发,发现其优点,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只要字写得好,格式正确或者卷面整洁,甚至有一个词用得好或用了一个新词等都会得到肯定。尤其是那些表达了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尽管错字病句很多,甚至不够通顺,我也在班上宣读,并张贴出来,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它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你怎么想就怎么写,完全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三、读写结合,提高技巧。
万事开头虽然难,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节作文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教师还得注重培养他们读写结合的习惯,所谓读写结合,就是读不离写,写不离读,这就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怎样把一些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刚开始作文,不要求学生篇幅的长短,只要求语句通顺、连贯,把所有学的字、词、句恰当地利用上去就行了。
四 、改变批改模式,训练技能。
以往“学生写——老师改——学生看”的作文训练模式,缺少主动,疏于互动,取得的效果有限。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善于修改作文。并在修改习作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形成能力,提高作文水平。批改模式可以是:①面批面评。在学生写完作文时,当面批示,在遇到学生表达不够完美的地方,即时启发学生自我修改,虽然费时费力,但效果明显,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批改中师生可以直接对话。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原始动机,批改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更为恰当。②自写自改。要求学生写作文时完成后自己即时修改,在批改栏内写出修改的理由,以此引发学生深思,使之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有效地避免了犯同类失误。③互批互改。让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互批互改,并备注批改说明和简要评语,把作文的修改权让给学生。这种方法有新鲜感,易于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如果加以检查指导,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审慎态度,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撰写和自改作文的技能。常要求学生同一篇作文要多次修改,反复揣摩,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反复推敲的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不积跬步,无以到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素材和方法的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流水不腐”,作文亦是如此,胸中有足够的“工料和技巧”,写作时才有底气。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练习,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中段 习作技巧 培养
小学中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包括承担学生作文入门的指导。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学生怕作文,甚至把作文视为是一项“苦事”。经过近几年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实践总结,我觉得学生能否由怕作文到爱作文,这与作文入门的指导有很大的的关系。下面就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教给观察方法 ,培养好习惯。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以往的作文教学听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对观察的指导与重视。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我教学生写习作《我喜欢的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好习惯。
1、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闻一闻、尝一尝: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不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摸一摸: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带来的苹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二、适可而“放”,呵护好兴趣。
1、内容放开有话说。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同学之间的交谈、考试前的焦急、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电视新闻、广播广告、张贴的宣传画、餐桌上的闲聊、节日的欢乐、心中的委屈、和同学的争吵、一次游戏、一次冲动、一次体验、一阵风、一阵雨、一张相片、一个过客、一次电话,甚至梦境、想象中的情境等都是作文的内容。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上的训练或考试内容的要求,总写来写去是《记一个人》、《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些题目好象很容易写,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下笔,写来写去,只好编造、抄袭,缺乏真情实感,造成千篇一律,既折磨了学生,也折磨了老师。现在,我每周都让学生写一篇文章,不定内容,自由发挥,学生松了绑,十分活跃。
2、要求放低乐于说。学生刚学写作,能写、愿写已经很不错了。本来都很幼稚的心灵,本来就学得东西不多,你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怎样立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突出中心,就好象刚栽下的树,都不知道能不能成活,你还每天去摇一摇,再拔高一点,再怎么有生命力的树也很难成活。我也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学生交来的文章,总觉得有很多缺点,因此辛辛苦苦地改,认认真真地批,改得文章面目全非,还认为学生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受教育。没想到,学生只看一下分数就塞进抽屉。原来他们觉得自己的文章一无是处,才被老师改得体无完肤,反而失去作文的兴趣。为此,我每接手一个班级,对学生交来的第一篇作文,我都从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出发,发现其优点,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只要字写得好,格式正确或者卷面整洁,甚至有一个词用得好或用了一个新词等都会得到肯定。尤其是那些表达了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尽管错字病句很多,甚至不够通顺,我也在班上宣读,并张贴出来,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它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你怎么想就怎么写,完全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三、读写结合,提高技巧。
万事开头虽然难,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节作文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教师还得注重培养他们读写结合的习惯,所谓读写结合,就是读不离写,写不离读,这就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怎样把一些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刚开始作文,不要求学生篇幅的长短,只要求语句通顺、连贯,把所有学的字、词、句恰当地利用上去就行了。
四 、改变批改模式,训练技能。
以往“学生写——老师改——学生看”的作文训练模式,缺少主动,疏于互动,取得的效果有限。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善于修改作文。并在修改习作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形成能力,提高作文水平。批改模式可以是:①面批面评。在学生写完作文时,当面批示,在遇到学生表达不够完美的地方,即时启发学生自我修改,虽然费时费力,但效果明显,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批改中师生可以直接对话。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原始动机,批改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更为恰当。②自写自改。要求学生写作文时完成后自己即时修改,在批改栏内写出修改的理由,以此引发学生深思,使之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有效地避免了犯同类失误。③互批互改。让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互批互改,并备注批改说明和简要评语,把作文的修改权让给学生。这种方法有新鲜感,易于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如果加以检查指导,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审慎态度,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撰写和自改作文的技能。常要求学生同一篇作文要多次修改,反复揣摩,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反复推敲的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不积跬步,无以到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素材和方法的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流水不腐”,作文亦是如此,胸中有足够的“工料和技巧”,写作时才有底气。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练习,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