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的效性
【作者】 郭玉梅
【机构】 青海省化隆县牙什尕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笔者对课堂的有效提问,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提问要以学生基础层次进行
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按照由易到难、逐层推进的顺序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在学生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形态的变化,教师首先为学生出示小蝌蚪图,然后提问:“你能看着图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小蝌蚪的样子吗?”;当学生描述出了“小蝌蚪的脑袋后”,教师再引导说“身子”“尾巴”,以此来引导学生描述小蝌蚪身体形态的变化过程,同时推进课文的学习进度。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学生在图的示意下有了表达的欲望而不知如何表达时,教师以问题来进行引导,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问题的层次性推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其求知欲。
二、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者,因而在选择问题时要把握一个度,要选择学生难懂易混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和引导思考。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能够激发教师课堂教学的激情,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这样就有利于双方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具体地说,要做到: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要精练、要有度(难度、梯度)。如:在教学《中彩那天》时,就设计了这样?3?个问题:父亲喜不喜欢汽车?喜欢汽车为什么中奖得了汽车却闷闷不乐???文中的作者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怎样处理这辆车呢?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有难度,而且层次分明,逐渐增加问题的梯度。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大胆发挥想象,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提问要立足于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四、提问点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在教《穷人》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做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题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中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五、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六、鼓励学生提问,发挥学生自主求疑优势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活动中来,主动质疑。只有如此,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行为真正变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里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时,我开门见山出示课题,直接发问:“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各抒己见:1、大作家是谁?2、大作家的小老师又是谁?3、大作家为什么要称她为老师?4、大作家是年龄很大吗?5、小老师是指年龄小的老师吗?等等。根据课题让学生提问,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节课目标的一部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这一环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挥了学生自主求疑优势,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获取新知的成就感。
总之,保证问题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对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大有裨益。
一、提问要以学生基础层次进行
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按照由易到难、逐层推进的顺序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在学生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形态的变化,教师首先为学生出示小蝌蚪图,然后提问:“你能看着图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小蝌蚪的样子吗?”;当学生描述出了“小蝌蚪的脑袋后”,教师再引导说“身子”“尾巴”,以此来引导学生描述小蝌蚪身体形态的变化过程,同时推进课文的学习进度。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学生在图的示意下有了表达的欲望而不知如何表达时,教师以问题来进行引导,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问题的层次性推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其求知欲。
二、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者,因而在选择问题时要把握一个度,要选择学生难懂易混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和引导思考。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能够激发教师课堂教学的激情,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这样就有利于双方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具体地说,要做到: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要精练、要有度(难度、梯度)。如:在教学《中彩那天》时,就设计了这样?3?个问题:父亲喜不喜欢汽车?喜欢汽车为什么中奖得了汽车却闷闷不乐???文中的作者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怎样处理这辆车呢?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有难度,而且层次分明,逐渐增加问题的梯度。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大胆发挥想象,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提问要立足于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四、提问点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在教《穷人》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做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题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中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五、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六、鼓励学生提问,发挥学生自主求疑优势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活动中来,主动质疑。只有如此,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行为真正变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里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时,我开门见山出示课题,直接发问:“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各抒己见:1、大作家是谁?2、大作家的小老师又是谁?3、大作家为什么要称她为老师?4、大作家是年龄很大吗?5、小老师是指年龄小的老师吗?等等。根据课题让学生提问,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节课目标的一部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这一环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挥了学生自主求疑优势,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获取新知的成就感。
总之,保证问题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对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