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探究

【作者】 吴玉萍

【机构】 河南省淮滨县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叶老的话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深刻又形象地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不可不重视的意义。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只有抓好养成教育,才能培养出举止得体、道德高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促进其终生发展。                   
  养成教育是一种点滴入微的教育,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效。从实践经验来看养成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养成教育要先抓思想教育,从内在唤醒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 思想影响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先从思想教育入手。学生是养成教育的主体,必须从内在入手,唤醒主体内在的力量及自觉性。
  (一)抓好入学第一课,渗入养成教育意识
  所谓“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若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学初的建章立制显得十分重要。开学带一课是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训或类似于“好习惯,我知道”“养成好习惯、争做文明少年”的主题教育或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常规制度,让学生有“法”可依、照章执行十分有必要。让学生在入学初就树立规矩意识、习惯意识,可为后期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和自然化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巧用主题班队会,助良好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制能力、辨别是非的都还不足,借助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习惯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如为了促进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推进,我校每学期各班都会举行“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队会的观摩活动。班会紧紧围绕“好习惯伴我成长”的教育主题,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们看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更让学生们在思想受到洗礼之后深刻地意识到养成好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更要付诸实践。
  (三)进行学科德育渗透,多方面促养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在各学科中都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丰富内容。对此我们坚持做到了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的育人功能,我们坚持制定每节课的德育渗透点。渗透对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让学生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我们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出努力。
  二、养成教育重在落实,多管齐下
  (一)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养成教育行为细的特点决定了养成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细微行为的发现。 然后对其行为施以肯定与否定,表扬与批评等教育行为。使受教育者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等。
  许多学生虽熟知《守则》、《规范》,却还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虽深谙道德大义却口出脏话;因此,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边小事做起。例如从生活习惯抓起,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 
  另一方面,执教者还必须否定、指正那些不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细微行为。诸如扔一粒瓜壳、乱涂一笔画、说一句粗话脏话等。执教者批评、杜绝这些细微行为,才会有利于承认和弘扬那些有益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行为,才会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优秀品质,才会有利于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坚持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必须坚持严而有爱的原则。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但不能灰心。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如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建立量化评比制度,在检查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凭简单的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总要在实践中得以训练和体现。因此,为了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我校持之以恒地开展“日查、周结、月评、期末奖”的常规教育评比活动。把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班级集体的荣誉结合起来,学生能比较自觉地遵守规范,在学生中形成一个争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每天由老师和小卫士(学生)组成的检查小组,按照“进校”、“卫生”、“放学”、“课间”、“两操”五项,进行全天检查,随时随地纠正学生行为偏常的现象。同时对学生的违规行为逐人登记,逐班评分(采用加分制),逐日公布,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及时评价,激励为主
  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手段,注意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众以肯定表扬为主,纠错批评的以个别进行为宜,且应注重赏识教育的渗透,多表扬多鼓励,慎用批评。
  例如,我校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评价手段以激励表扬为主。在班内实施个人积分制,从早读、作业、课堂纪律、课间操、眼操、路队、卫生七个方面对全部学生进行评价,制作表格,每天根据常规表现进行加分,积到一定分数段后可以找老师兑换自己喜欢的奖励。在校园内,学校德育处通过宣传板、广播室及时表扬好人好事及文明行为,同时专门设计了表扬激励卡激励做好事学生,此外还定时开展文明少年评选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和老师的肯定是莫大的荣耀和奖励,必将激发起争取更大进步的巨大动力。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观察孩子们的方方面面、一言一行,对符合规范的及时给予肯定,与规范相背的及时予以纠正,这是对小学生养成最现实的引导。
  (四)创造坏境,营造氛围
  学生成长环境中最小的但却最重要的环境就是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
  此外,还要关注校园大环境,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环境对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为此学校努力追求育人环境的构筑。如:校训石、文化墙,楼梯口设置文明警示语,楼道悬挂名人画像,宣传栏展示学生作品,班级设荣誉栏、少先队角、教育角等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行为都能很好地为学生营造养成教育的氛围。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读书活动的氛围中,滋润心田,陶冶情操,并最终渗透他们自身的行动。实践证明,具有浓厚的、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的校园环境是能够有效促使学生优良行为品质的养成,使养成教育的各项要求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 
  (五)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强化养成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养成教育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而真实性、有序性、参与性、有效性的实践活动,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在社会实践体验中,感受文明人的快乐,感受行为习惯的重要。
  我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次实践活动中。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活动的机会、实践的平台,我们学校开展了践行“三不”即不乱丢垃圾、不吃零食、不乱涂乱画的倡议签名活动;校园内时刻活跃着由老师和学生组合而成的义工小队伍,他们自愿行动维护校园清洁;处处可见由一群学生自愿者组成的“校园小官家”,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记录纠正者一些不文明行为并力争劝导,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值日生,他们时刻向大家昭示着“弯弯腰是美德”的精神,用自己随手捡垃圾的行为来带动更多人。
  在社会上我们也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例“排队推动日”的活动中,学生和家长在长安街上手持“文明乘车、方便你我”,“遵守秩序、排队候车”,“好形象、好榜样”的宣传牌,维持站台秩序;在红绿灯口,学生们身披“文明礼仪小使者”的红色绶带,手持“珍爱生命、请文明出行”,“保安全、请走斑马线”,“讲文明、请看绿灯行”的宣传牌,维持路口的交通秩序,劝阻闯红灯的行人;在县“世界地球日”的宣传活动中,同学们身穿用废弃物制作的环保服装,向行人发放宣传单和布袋,宣传环保理念,倡导环保行为。 “小手拉大手”影响了社会,做文明的社会人,为社会文明作贡献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加坚定了自己养成好习惯的立场。
  三、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关键期错过后,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我们低年级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我们可以进行评比活动,评出课堂表现好的同学;卫生表现好的同学;和站队、做操表现好的同学。让他们在评比的活动中去体验,去理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中树立遵守纪律的榜样,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了,他们也会努力遵守纪律,希望被老师表扬,也成为榜样,让他们时时处处向榜样学习,带动这些学生,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校联手,共铸养成
  学校教育长于言教,家庭教育长于身教,家庭影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以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发挥着特殊作用。学校教育永远是处在大环境中的,是与家庭教育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今天的孩子们非常幸运的成长在相对稳定与进步的社会,可以说“两代人共同成长”是新型社会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文明素质,是促进家庭教育的必然趋势。
  我们的责任不仅要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质,同时还要力求影响和带动家长,营造家庭的文明氛围,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这不仅是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部分家庭教育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学校作为孩子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养成,通过信息平台、家长会、家访等途径积极向家长宣传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家长一起正确地教育孩子,只有让学生做到了在家与在校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如果脱节或某一方过分地滞后,孩子就会出现无所适同,甚至出现道德的双重性。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路漫道远,贵在坚持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因此,要想把养成教育做好就必须认识到他的长期性、持续性,一定要坚持做下去,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改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教育方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且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在坚持,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师能提高认识,注重方法,常抓不懈,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的生活的角角落落,文明之花就会常开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