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我国农林经济发展研究
【作者】 贾伟震
【机构】 山东省东明县三春集镇政府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林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而对于农业经济而言,农民收入则是其发展的一个“晴雨表”。农民要想增加经济收入,单纯依赖小农业发展模式并不可取,因此应推动农林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与绿色化,实现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林经济 现状 问题 可持续发展 对策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农村生活环境有了显著改善。根据现阶段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建设需求,我们应推进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从根本上满足农产品中主要种类的基本供给,使农村民生问题得到切实解决。但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思路不明确的问题,这对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制约。农林经济发展既依赖于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涉农政策扶持更需要农民积极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对现有丰富的农林资源加以综合开发,对农林经济发展各项措施予以辨证安排,从而推动农林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农林经济发展问题
1、未从意识层面深刻认识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村人口基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群体知识层次不高,未充分认识土地利用能力,未掌握充足的涉农知识,同时也未从意识层面认识到农业发展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就不可能对农林经济这一宝藏做出有效开发。
2、农业基础地位相对薄弱。农业、农村以及农民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为第三产业以及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农业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地位。然而,自古以来农民阶层都处于社会生产链的最底层,虽然农民阶层为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但其发展水平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滞后。在国家经济发展体系中,农村是重要单位,其具有范围大、覆盖地域广的特点,并且对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3、林业地域具有较大差异性,难以达成同向发展模式。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气候水文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同时还存在高原、丘陵、山地以及平原等不同地表形态,因此植被发展也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显得异彩纷呈。在此情况下,农林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很难达成同向发展模式,而不同区域农林经济发展水平也自然存在高下之分。
二、我国农林经济发展的改善策略
随着现在农民非农化以及农业市场化趋势的加强,农村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农村经济即将全面转轨。我们应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主要宗旨,着眼于新模式下的农林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创新式发展。
1、推行新的农业模式,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应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林经济实现放射性、多元化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逐步提高农村人均收入。以华南丘陵以及东南丘陵区域为例,该区域人民从农林发展规律出发,营造桑基鱼塘一体化模式,建立放射性农业生产基地,推动农林渔牧多元化发展。此外还应针对现阶段农业生产“大量投入――应用大量资源――排放大量农残”这一现状,改善粗放式经营方式,跳出传统农业生产范畴,合理开发丰富生物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即基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链条的流动型物质闭环经济模式,其遵循减量化、再使用以及再循环基本原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模式下尽量降低非可再生资源投入量以及污染物质残留与排放量,尽可能保护森林、土壤、水体以及草地等生态资源,恢复动植物群落可再生功能抵御有害物种侵入,对农业生产、产品加工与整个产品消费系统中所涵盖的能量与物质加以最大化利用,确保农业经济高质量、高效益运行。循环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相互协调,改善物质循环利用效果,是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前提。
2、重视林地物质与能量循环管理。传统农耕以及耕作方式属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一种初级模式,其对于现阶段国内农林经济实现循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以园林和林地管理为例,管理人员在劳作过程中将枯枝落叶或者修剪后残留的碎叶予以有意识的保留,腐熟后作为有机肥料,或直接覆盖在林地土层上,实现林地物质各部分各环节循环路径耦合为整体,实现物质与能量在农林生产过程中相互转化与循环,为林木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支持。除此之外,对于水体污染控制环节还应着眼于水体自我净化容量,严格控制水产品、水生物养殖密度,输入水体污染物不可超出预定值,使水体生产力维持在稳定状态。与此同时还应对生物物种资源予以充分保护,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农林生态圈。
3、构建资源化生态体系。反观以往种植模式,农业生产流程往往对于单一农作物生产较为关注,粮食作物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大部分糠秕以及秸秆等都被直接浪费。统计数字表明,每年我国农林生产资源中农作物秸秆高达6亿吨,而油料秸秆生产量则高达3000万吨,其经济开发潜力以及生态发展潜力巨大。然而相当一部分地区均采取焚烧归田这一方式处理秸秆,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所以笔者建议在农林生产中推行回收性利用,以“过腹回田”为主,加工秸秆使之成为动物饲料,动物摄入秸秆后经过消化后形成粪便排出,然后将粪便施入田中。当前,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还可直接处理农作物纤维成分,从小麦以及水稻秸秆中提取生物纤维,用于取代其他纤维材料。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林经济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积极开发农林资源,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农林经济实现稳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运龙.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与农林牧业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J].资源科学,1999,21(5):37-41.
[2] 孙雅娟,张景波,孙志成等.解决林农矛盾促进林区经济发展[J].吉林农业C版,2011,(11):167.
关键词:农林经济 现状 问题 可持续发展 对策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农村生活环境有了显著改善。根据现阶段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建设需求,我们应推进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从根本上满足农产品中主要种类的基本供给,使农村民生问题得到切实解决。但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思路不明确的问题,这对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制约。农林经济发展既依赖于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涉农政策扶持更需要农民积极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对现有丰富的农林资源加以综合开发,对农林经济发展各项措施予以辨证安排,从而推动农林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农林经济发展问题
1、未从意识层面深刻认识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村人口基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群体知识层次不高,未充分认识土地利用能力,未掌握充足的涉农知识,同时也未从意识层面认识到农业发展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就不可能对农林经济这一宝藏做出有效开发。
2、农业基础地位相对薄弱。农业、农村以及农民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为第三产业以及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农业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地位。然而,自古以来农民阶层都处于社会生产链的最底层,虽然农民阶层为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但其发展水平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滞后。在国家经济发展体系中,农村是重要单位,其具有范围大、覆盖地域广的特点,并且对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3、林业地域具有较大差异性,难以达成同向发展模式。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气候水文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同时还存在高原、丘陵、山地以及平原等不同地表形态,因此植被发展也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显得异彩纷呈。在此情况下,农林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很难达成同向发展模式,而不同区域农林经济发展水平也自然存在高下之分。
二、我国农林经济发展的改善策略
随着现在农民非农化以及农业市场化趋势的加强,农村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农村经济即将全面转轨。我们应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主要宗旨,着眼于新模式下的农林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创新式发展。
1、推行新的农业模式,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应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林经济实现放射性、多元化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逐步提高农村人均收入。以华南丘陵以及东南丘陵区域为例,该区域人民从农林发展规律出发,营造桑基鱼塘一体化模式,建立放射性农业生产基地,推动农林渔牧多元化发展。此外还应针对现阶段农业生产“大量投入――应用大量资源――排放大量农残”这一现状,改善粗放式经营方式,跳出传统农业生产范畴,合理开发丰富生物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即基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链条的流动型物质闭环经济模式,其遵循减量化、再使用以及再循环基本原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模式下尽量降低非可再生资源投入量以及污染物质残留与排放量,尽可能保护森林、土壤、水体以及草地等生态资源,恢复动植物群落可再生功能抵御有害物种侵入,对农业生产、产品加工与整个产品消费系统中所涵盖的能量与物质加以最大化利用,确保农业经济高质量、高效益运行。循环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相互协调,改善物质循环利用效果,是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前提。
2、重视林地物质与能量循环管理。传统农耕以及耕作方式属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一种初级模式,其对于现阶段国内农林经济实现循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以园林和林地管理为例,管理人员在劳作过程中将枯枝落叶或者修剪后残留的碎叶予以有意识的保留,腐熟后作为有机肥料,或直接覆盖在林地土层上,实现林地物质各部分各环节循环路径耦合为整体,实现物质与能量在农林生产过程中相互转化与循环,为林木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支持。除此之外,对于水体污染控制环节还应着眼于水体自我净化容量,严格控制水产品、水生物养殖密度,输入水体污染物不可超出预定值,使水体生产力维持在稳定状态。与此同时还应对生物物种资源予以充分保护,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农林生态圈。
3、构建资源化生态体系。反观以往种植模式,农业生产流程往往对于单一农作物生产较为关注,粮食作物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大部分糠秕以及秸秆等都被直接浪费。统计数字表明,每年我国农林生产资源中农作物秸秆高达6亿吨,而油料秸秆生产量则高达3000万吨,其经济开发潜力以及生态发展潜力巨大。然而相当一部分地区均采取焚烧归田这一方式处理秸秆,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所以笔者建议在农林生产中推行回收性利用,以“过腹回田”为主,加工秸秆使之成为动物饲料,动物摄入秸秆后经过消化后形成粪便排出,然后将粪便施入田中。当前,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还可直接处理农作物纤维成分,从小麦以及水稻秸秆中提取生物纤维,用于取代其他纤维材料。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林经济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积极开发农林资源,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农林经济实现稳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运龙.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与农林牧业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J].资源科学,1999,21(5):37-41.
[2] 孙雅娟,张景波,孙志成等.解决林农矛盾促进林区经济发展[J].吉林农业C版,2011,(1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