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平等造就师生关系的和谐
【作者】 范 强 满翠苹
【机构】 山东滕州级索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师生关系要和谐依赖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学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教师只有在空间上把学生看成是自由的人、在语言上尊重学生、在思想上看成和自己是一样的具有独立人格和在评价时采用积极鼓励的方式,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也才能获得师生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和谐 师生 平等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教室),其中教师、学生是充满变数的两个组成部分,而教育的最终功能将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我们常看到:有的教师文弱,学生却乐于听他的教诲,他出现在哪里,学生就会追到哪,欢声笑语也会到哪;有的教师膀大身宽、嗓门也不小,学生见了他也是大气不敢喘,在这只是表象,当他不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能把“天”吵翻;有的教师对学生不闻不问、明哲保身,学生的学与不学都与他无关,他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学生也只会我行我素、、、 、、、同样都是教书育人,为什么中间的差别会这么明显,除去地域间的差别外,我认为最大的关系应是教师是否喜欢学生,是否爱学生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也是有感情的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苏霍林姆斯基早就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的感觉最为灵敏会采用相同频率的波段配合你,有时我们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常听到学生聊老师的话题,特别是聊班主任的话题多些,有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甚至学生还给老师起“外号”,老师在学生面前也常常拿这些“外号”自嘲,这不仅说明这位教师的心态平和、不摆架子,也说明师生关系非常平等、和谐,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风都会进入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对他今后的人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应做到四个平等:
1、空间上的平等
教师必须让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真切的感受到,教师拥有整个教室,学生无论座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教师给他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亲切,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任何时间到教室的任何地方都是正常的。空间上的平等表现在教室内的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眼里都是等距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合适的时间离开讲台到学生中间去,特别是到教室的最后一排,这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是一种鼓励,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爱和关注,学生上课听讲的劲头就会比较足,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于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能保障教学活动的全员参与。
教师站在讲台前看到学生思想不集中时,若听之任之,学生有可能就会为了逃避责任而慢慢形成习惯,整个课堂也会变得死气沉沉;若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不仅破坏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也可能造成本节课学习任务的落空。若教师在教室走动时,看到课堂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就有可能把问题消化在端倪,既保证了学生的面子,也不影响课堂秩序,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上的艺术性。
2、语言上的平等
吉诺特说过: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我们家长、老师多使用的是语言暴力功能,如质问、训话、恐吓等等。语言的暴力,是我们送给孩子的一把“屠刀”。语言上的平等表现在平等对话,不是说教,是让学生敢于把内心的话说出来。只有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育才真正开始。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鼓励性,才能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当学生做没有把握事情的时候,心里是忐忑不安的,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学生心里的恐惧表现的更为明显,具体表现有:怕失败,回答错误丢脸面;被同学嘲笑;对不起老师的信任;怕同学联想以前的过失等等。
我们教师都知道这样的现象:当有其他教师在课堂上听课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胆量就明显减少和减弱,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恐惧让他不能充分展示他自己的才能。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倾听,在对学生回答的答案,我们不能以简单的对错来进行评判,要弄清学生这样回答的目的何在,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教师要善于发现答案后面的新的教学闪光点,而我们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也是激发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展示自己的想法的内驱力。
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为自己申辩的机会,让学生说出这么做的理由。如果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情合理的解释,且也没有出现什么不良效应,教师就可以“抬抬手”不去追究学生的责任,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维权,也可以让学生在为自己申述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对学生自己也是一种教育。
让孩子把话说完,让孩子有表现的机会,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这也许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与教育,更是语言平等的具体表现。我们在校园里常见教师依据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实”和第一印象为准则,对学生进行评判,没有听孩子想说什么话和想表达什么意思,就做出了结论。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初见小林校长时,小林校长把椅子拉到小豆豆眼前,面对着小豆豆坐了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都说给老师听。”小豆豆一口气说了四个小时。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小林校长一次呵欠也没有打,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像小林校长一样,听一听学生的心声,你只要适时地问一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让学生感受到你在认真地听,这样当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完后,仅是你的耐心、你真诚的态度,就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那么教育就在你无言的倾听中取得了完满的效果。
3、思想上的平等
面对孩子的不良表现,我想每个家长在心里上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思绪在作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是优秀的,特别是在大众场合下,若孩子有一点点,家长感到自己的孩子没有给自己“长面子”,会对孩子当众批评、甚至语言辱骂,无非只是希望孩子能在“教训”中改掉某“笨懒蠢”的行为。我们教师也具有这样的私心,当我们在教室内批评学生的时候,若学生公然和我们顶撞,我们没有想学生为什么会顶撞我们,我们只注意到自己的面子下不来,会对学生“暴风骤雨”。却不知,我们嘴里的每一句“否定”,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止是“我这样的行为很蠢”,更会在学生的心里会产生恐惧、羞耻、怀疑、嫉妒等负面思想,这不是在教育学生,这是在羞辱学生、破坏学生“心理秩序”的平衡,常被羞辱的学生最乖,也最没自信。心理学说:“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愤怒,而是羞耻感。”羞耻感,是一种最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释放的隐秘情感。在感到羞耻时,我们会尽量减少面部神情,不希望他人觉察。它不止隐秘,还充满了破坏力。长期被指责、否定下产生的过度羞耻感,会让学生在内心给自己搭建出一个牢笼——“我不会,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我不敢,我做了就会被人笑”、、、、、、这个牢笼确实让学生学会了克制、听话,常常感到羞耻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也特别差。“我是他班主任,我骂几句有什么不可”、“我是他任课教师,我说几句怕什么”、、、、、、这些语调都是教师在思想上优越感的表现,但就是教师的这几句怕什么,也会令学生开始对自我产生怀疑,一点点地圈死了他们的观察力、好奇心、安全感、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思想上尊重学生的教师可以在“武断处理”问题前做到: 指出学生的问题,但不必张扬,不贴“标签”、 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你认为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听听学生说他的感受,别总以自己的角度与臆想去武断评价、别吝啬对他的认可和称赞,记得肯定他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当他遇到问题时,站在他身后支持他等等。教师要把自己炼成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把学生当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4、 评价上的平等
我们教师要切忌对学生大声吼叫。如果对学生大声吼叫只能说明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已经没有办法了,学生就会变本加利地想方设法“折磨”老师。当我们面对学生没有办法处理时,可进行冷处理、延时处理等等,我们教师一定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学生。用积极的评价语言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一般教师对学生应多用赞扬、鼓励性的语言,以激发学生的自信。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上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对落后的学生,过多的处罚和批评是无济于事的。若我们找到一件他值得表扬的事,对他进行赞扬,他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懂事了也遵守纪律了。如果学生做错了事,必须要进行批评教育,我们所使用的话语也要力求简明,最好只用一两句话就使对方明白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去做就可以了。不要喋喋不休地列举对方发过错,让学生感到你总是揪住他的错误不放。我们教师在开始批评学生之前,应先想想自己所持的是什么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没有敌意的等等。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来看待,时刻以一种反思的意识来处理师生间的关系,相信我们师生都能在各自的人生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百条建议 》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
克里希那穆提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九州出版社2010
关键词:和谐 师生 平等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教室),其中教师、学生是充满变数的两个组成部分,而教育的最终功能将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我们常看到:有的教师文弱,学生却乐于听他的教诲,他出现在哪里,学生就会追到哪,欢声笑语也会到哪;有的教师膀大身宽、嗓门也不小,学生见了他也是大气不敢喘,在这只是表象,当他不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能把“天”吵翻;有的教师对学生不闻不问、明哲保身,学生的学与不学都与他无关,他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学生也只会我行我素、、、 、、、同样都是教书育人,为什么中间的差别会这么明显,除去地域间的差别外,我认为最大的关系应是教师是否喜欢学生,是否爱学生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也是有感情的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苏霍林姆斯基早就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的感觉最为灵敏会采用相同频率的波段配合你,有时我们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常听到学生聊老师的话题,特别是聊班主任的话题多些,有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甚至学生还给老师起“外号”,老师在学生面前也常常拿这些“外号”自嘲,这不仅说明这位教师的心态平和、不摆架子,也说明师生关系非常平等、和谐,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风都会进入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对他今后的人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应做到四个平等:
1、空间上的平等
教师必须让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真切的感受到,教师拥有整个教室,学生无论座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教师给他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亲切,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任何时间到教室的任何地方都是正常的。空间上的平等表现在教室内的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眼里都是等距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合适的时间离开讲台到学生中间去,特别是到教室的最后一排,这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是一种鼓励,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爱和关注,学生上课听讲的劲头就会比较足,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于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能保障教学活动的全员参与。
教师站在讲台前看到学生思想不集中时,若听之任之,学生有可能就会为了逃避责任而慢慢形成习惯,整个课堂也会变得死气沉沉;若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不仅破坏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也可能造成本节课学习任务的落空。若教师在教室走动时,看到课堂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就有可能把问题消化在端倪,既保证了学生的面子,也不影响课堂秩序,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上的艺术性。
2、语言上的平等
吉诺特说过: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我们家长、老师多使用的是语言暴力功能,如质问、训话、恐吓等等。语言的暴力,是我们送给孩子的一把“屠刀”。语言上的平等表现在平等对话,不是说教,是让学生敢于把内心的话说出来。只有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育才真正开始。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鼓励性,才能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当学生做没有把握事情的时候,心里是忐忑不安的,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学生心里的恐惧表现的更为明显,具体表现有:怕失败,回答错误丢脸面;被同学嘲笑;对不起老师的信任;怕同学联想以前的过失等等。
我们教师都知道这样的现象:当有其他教师在课堂上听课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胆量就明显减少和减弱,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恐惧让他不能充分展示他自己的才能。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倾听,在对学生回答的答案,我们不能以简单的对错来进行评判,要弄清学生这样回答的目的何在,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教师要善于发现答案后面的新的教学闪光点,而我们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也是激发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展示自己的想法的内驱力。
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为自己申辩的机会,让学生说出这么做的理由。如果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情合理的解释,且也没有出现什么不良效应,教师就可以“抬抬手”不去追究学生的责任,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维权,也可以让学生在为自己申述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对学生自己也是一种教育。
让孩子把话说完,让孩子有表现的机会,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这也许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与教育,更是语言平等的具体表现。我们在校园里常见教师依据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实”和第一印象为准则,对学生进行评判,没有听孩子想说什么话和想表达什么意思,就做出了结论。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初见小林校长时,小林校长把椅子拉到小豆豆眼前,面对着小豆豆坐了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都说给老师听。”小豆豆一口气说了四个小时。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小林校长一次呵欠也没有打,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像小林校长一样,听一听学生的心声,你只要适时地问一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让学生感受到你在认真地听,这样当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完后,仅是你的耐心、你真诚的态度,就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那么教育就在你无言的倾听中取得了完满的效果。
3、思想上的平等
面对孩子的不良表现,我想每个家长在心里上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思绪在作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是优秀的,特别是在大众场合下,若孩子有一点点,家长感到自己的孩子没有给自己“长面子”,会对孩子当众批评、甚至语言辱骂,无非只是希望孩子能在“教训”中改掉某“笨懒蠢”的行为。我们教师也具有这样的私心,当我们在教室内批评学生的时候,若学生公然和我们顶撞,我们没有想学生为什么会顶撞我们,我们只注意到自己的面子下不来,会对学生“暴风骤雨”。却不知,我们嘴里的每一句“否定”,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止是“我这样的行为很蠢”,更会在学生的心里会产生恐惧、羞耻、怀疑、嫉妒等负面思想,这不是在教育学生,这是在羞辱学生、破坏学生“心理秩序”的平衡,常被羞辱的学生最乖,也最没自信。心理学说:“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愤怒,而是羞耻感。”羞耻感,是一种最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释放的隐秘情感。在感到羞耻时,我们会尽量减少面部神情,不希望他人觉察。它不止隐秘,还充满了破坏力。长期被指责、否定下产生的过度羞耻感,会让学生在内心给自己搭建出一个牢笼——“我不会,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我不敢,我做了就会被人笑”、、、、、、这个牢笼确实让学生学会了克制、听话,常常感到羞耻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也特别差。“我是他班主任,我骂几句有什么不可”、“我是他任课教师,我说几句怕什么”、、、、、、这些语调都是教师在思想上优越感的表现,但就是教师的这几句怕什么,也会令学生开始对自我产生怀疑,一点点地圈死了他们的观察力、好奇心、安全感、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思想上尊重学生的教师可以在“武断处理”问题前做到: 指出学生的问题,但不必张扬,不贴“标签”、 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你认为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听听学生说他的感受,别总以自己的角度与臆想去武断评价、别吝啬对他的认可和称赞,记得肯定他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当他遇到问题时,站在他身后支持他等等。教师要把自己炼成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把学生当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4、 评价上的平等
我们教师要切忌对学生大声吼叫。如果对学生大声吼叫只能说明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已经没有办法了,学生就会变本加利地想方设法“折磨”老师。当我们面对学生没有办法处理时,可进行冷处理、延时处理等等,我们教师一定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学生。用积极的评价语言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一般教师对学生应多用赞扬、鼓励性的语言,以激发学生的自信。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上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对落后的学生,过多的处罚和批评是无济于事的。若我们找到一件他值得表扬的事,对他进行赞扬,他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懂事了也遵守纪律了。如果学生做错了事,必须要进行批评教育,我们所使用的话语也要力求简明,最好只用一两句话就使对方明白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去做就可以了。不要喋喋不休地列举对方发过错,让学生感到你总是揪住他的错误不放。我们教师在开始批评学生之前,应先想想自己所持的是什么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没有敌意的等等。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来看待,时刻以一种反思的意识来处理师生间的关系,相信我们师生都能在各自的人生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百条建议 》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
克里希那穆提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九州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