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搞好初中数学教学
【作者】 刘光云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那伦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对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些作用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只注重“教”,不注重“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协调运用的效果决定的,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是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学好数学?它是刚步入初中的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大家在以前学习数学时,往往偏重于模仿,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不够,很少去探究知识问的联系和应用,到了中学,这种学习方法必须改变,那么如何学好数学呢?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我的建议。
一、增加阅读量
主要是指认真阅读数学课本。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部分学生不知怎么阅读,这是他们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地,阅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预习时,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要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教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必须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二、勤思考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教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数学不是单纯靠做题做出来的,方法永远比单纯做题更重要。如果仅仅记住了一道题,而不仔细思考它的每一步是怎样想出来的话,做再多的题也没用,反而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好的做法是:首先上课认真听讲,并不要求把教师讲的每道题都记下来(这样复习时要花很多时间),只要是自己已经懂、解题思路也与教师一样的题目就大可不必再记,关键要记那些自己不懂或自己已懂但教师的方法更简便的题目。记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最好不要在教师讲的时候同时记,这样教师讲的一些没法写出来的思路就有可能被漏掉。要掌握数学的解题思路,不提倡随便地做些繁杂的课外习题,上课时,教师常常会在讲完一道题目时再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们记笔记,使学生听记两不误。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还掌握了许多有效的解题方法。
三、适量的练习
主要是指做习题。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韵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是课后:数学不像别的科目,一天不练就会生疏一些。当天的内容一定要当天复习,否则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要想再赶上就会比较吃力。复习主要靠做练习来巩固,也不必漫无边际地做,主要是教师布置的练习一定要完成。如果学有余力的话,再去找课外题来做。否则就不必强求。做不出的题第二天教师讲时一定要做好笔记,理清思路,并且当天就要把它掌握,隔几天再复习几遍,直到记牢为止,到考前那几天,数学还是以看题为主,关键是看自己平时做错或者不会做的题目(平时就应注意把这类题用红笔标出),记住解题方法。如果要做题的话,就做最近各地的模拟试题,那些题一般针对性更强些。总之,还是三个字——不要断,坚持每天都花一点时间在数学上,肯定会有提高。
四、多问
多问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有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经验的教师认为:能够发现和提出疑问的学生才更有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反之,那种一问三不知,自己又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学生,是无法学好数学的,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呢?第一,要深入观察,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第二,要肯动脑筋,不愿意动脑筋,不去思考,当然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提不出疑问,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向教师、同学、家长,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怕别人看不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虚心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
五、增强记忆
有的学生认为,数学不像英语、史地,要背单词、背年代、背地名,数学靠的是智慧、技巧和推理,其实只讲对了一半,数学同样也离不开记忆。试想一下,小学的加、减、乘、除运算要不是背熟了“乘法九九表”,你能顺利地进行运算吗?尽管你理解了乘法是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但你在做9×9时用九个9去相加得出81就太不合算了,而用“九九八十一”得出就方便多了,同样是运用大家熟记的法则做出来的,同时,数学中还有大量的规定需要记忆,比如规定(a≠0)等等,我觉得数学更像游戏。它有许多游戏规则(即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谁记住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能顺利地做游戏,谁违反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会被判错罚下,因此,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整式乘法三个公式”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特别是初二即将学的因式分解,其中相当重要的三个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协调运用的效果决定的,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是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学好数学?它是刚步入初中的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大家在以前学习数学时,往往偏重于模仿,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不够,很少去探究知识问的联系和应用,到了中学,这种学习方法必须改变,那么如何学好数学呢?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我的建议。
一、增加阅读量
主要是指认真阅读数学课本。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部分学生不知怎么阅读,这是他们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地,阅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预习时,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要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教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必须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二、勤思考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教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数学不是单纯靠做题做出来的,方法永远比单纯做题更重要。如果仅仅记住了一道题,而不仔细思考它的每一步是怎样想出来的话,做再多的题也没用,反而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好的做法是:首先上课认真听讲,并不要求把教师讲的每道题都记下来(这样复习时要花很多时间),只要是自己已经懂、解题思路也与教师一样的题目就大可不必再记,关键要记那些自己不懂或自己已懂但教师的方法更简便的题目。记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最好不要在教师讲的时候同时记,这样教师讲的一些没法写出来的思路就有可能被漏掉。要掌握数学的解题思路,不提倡随便地做些繁杂的课外习题,上课时,教师常常会在讲完一道题目时再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们记笔记,使学生听记两不误。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还掌握了许多有效的解题方法。
三、适量的练习
主要是指做习题。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韵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是课后:数学不像别的科目,一天不练就会生疏一些。当天的内容一定要当天复习,否则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要想再赶上就会比较吃力。复习主要靠做练习来巩固,也不必漫无边际地做,主要是教师布置的练习一定要完成。如果学有余力的话,再去找课外题来做。否则就不必强求。做不出的题第二天教师讲时一定要做好笔记,理清思路,并且当天就要把它掌握,隔几天再复习几遍,直到记牢为止,到考前那几天,数学还是以看题为主,关键是看自己平时做错或者不会做的题目(平时就应注意把这类题用红笔标出),记住解题方法。如果要做题的话,就做最近各地的模拟试题,那些题一般针对性更强些。总之,还是三个字——不要断,坚持每天都花一点时间在数学上,肯定会有提高。
四、多问
多问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有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经验的教师认为:能够发现和提出疑问的学生才更有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反之,那种一问三不知,自己又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学生,是无法学好数学的,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呢?第一,要深入观察,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第二,要肯动脑筋,不愿意动脑筋,不去思考,当然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提不出疑问,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向教师、同学、家长,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怕别人看不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虚心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
五、增强记忆
有的学生认为,数学不像英语、史地,要背单词、背年代、背地名,数学靠的是智慧、技巧和推理,其实只讲对了一半,数学同样也离不开记忆。试想一下,小学的加、减、乘、除运算要不是背熟了“乘法九九表”,你能顺利地进行运算吗?尽管你理解了乘法是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但你在做9×9时用九个9去相加得出81就太不合算了,而用“九九八十一”得出就方便多了,同样是运用大家熟记的法则做出来的,同时,数学中还有大量的规定需要记忆,比如规定(a≠0)等等,我觉得数学更像游戏。它有许多游戏规则(即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谁记住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能顺利地做游戏,谁违反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会被判错罚下,因此,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整式乘法三个公式”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特别是初二即将学的因式分解,其中相当重要的三个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