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构建学科资源,提高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 范百荣
【机构】 山东省潍坊北海国际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潍坊北海国际中学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坚持营造公平、自由的校园,倡导学术自由,尽量给教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用个性化促进教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展。课程开设方面,实施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生本化,教学生态上,通过教室转型实现了国家课程分层走班,校本课程个性化走班,倡导“一师一特色”,鼓励“一生一发展”,从多层面践行学习者社区理念,让教师、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一、构建学科资源教室,改变教与学的环境
学校把资源教室的建设、使用、管理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师真正成为学科教室的主人,把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变成学习的资源,教室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组织,而是一个真正能满足学生学习、探究和拓展视野的场所,是一个集学科学习室、教师工作室、研究室、图书室、 学生自修室、学生探究室和学科博物馆于一体的资源中心。
学科教室催生了教与学的改变。如果把教室当作一个戏台子,在传统的教室里,教师是主角,占据教室十分之一面积的讲台是他的舞台,在大多数时间里教师在跳独舞,学生只能当观众。在学科教室里,把讲台打掉,整个教室则成为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语文有语文的舞台,数学有数学的舞台,在这个舞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道具,大家都可以选一个角色展示自己,教师只是其中的一员。需要老师表演,则老师站出来,需要学生表演,则学生站出来,需要共同表演,则共同站出来。
在学科教室里,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的境况,实现分层教学,例如有的教师形成了“走位”模式。尊重小组的差异性,将学生分成专家组和普通组,实现了优生、中等生、弱生的差异组合。解放专家组学生,提供时间、空间和附加值资源,加快学习速度和知识的深度、广度。同时,进入专家小组的学生即为本学科学术代表,学术代表包靠普通小组,成为包靠小组的学习指导员,监督普通小组的学习进度,并依靠专家组的力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此既能尊重差异,各得其所,又能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走位教学”让教师大胆地将自主学习时间交还给学生,分层次提供高效的课程资源课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启发,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更深刻的了解。
学习社区还使老师和学生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使老师们对“师道尊严”有了新的理解,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感受到的是孩子们天真、纯洁的心灵,这份纯真让我感动”。“是孩子们的求知欲改变了我,现在我很少盯着孩子们的缺点,而是不停地鼓励孩子,也许这就是爱”。在这样一个充满关爱的场所,一切教育就会变得简单而精彩。
二、打造学校课程,为获得学科理解而教学
北海国际中学的课程理念是:用世界顶尖的学科思想、观点引领教学,用具体的核心概念探究诠释教育,促进学科理解,在学习体验中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个理念的支撑下,学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课堂观:
我们的课程观。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实际,构建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适性课程体系,其基本路径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生本化战略。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将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师而宜,因生而宜,进行统合、整合、补充、改造,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
我们的课堂观。建设“生态课堂”,不追求时间模式、内容模式、组织模式、意识形态模式,把课堂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去建构,从物理环境、人文环境、教法、学法、评价等各个要素形成我校的课堂价值观,促进师生主动发展、自主发展、共同发展。
课堂的核心形式。“生态课堂”的核心形式是讨论班;显性指标是能够观察到学生善读、善听、善思、善辩;要给学生足够的时空进行独立思考、扩展视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要形成论辩传统,形成对话式的课堂。
课堂的三个评价维度。一是科学性,个性化处理教材,保持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科学、正确的,符合认知规律;二是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对学生阅读、倾听、思考、问答、讨论、练习、成果展示等参与方式,评估教师如何采用个性化策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三是发展性,观察课堂的传统是讲听灌输,还是在自由提问中因势利导,还是升华到论辩论证,评估课堂原生态的学术氛围。
三、建立“赢分”机制,鼓励“一生一发展”
学校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评价。学校实施逆向评价计划,利用评价引领学生的发展。学生赢学分评价包括“学业发展”和“领导力”两大赢分模块。学业发展模块,设置55个学分,包括学科能力、审美与健康、研究性学习三个评价大项。领导力模块,设置45个学分,包括:领导力体验、生活能力、适性课、学生社团、公益活动和自我修养六个评价大项,每个评价大项再细分出若干评价小项和具体的评价指标。
赢学分评价,坚持多元评价。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着手,用辨证、多元的观点去激励每一个孩子,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内容上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比例,增加学生发展度评价指标。在评价方式上更重视过程性评价,杜绝单一纸笔测试的终结性评价,弱化学科考试成绩。在评价结果使用上更重视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弱化甄别功能。例如学期末学生和导师共同撰写评价报告,进行有效反思,促进自我成长。
“赢”的思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有效促进了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同时也关注学习的过程;赢分机制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效度,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积极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们会继续探索自己的个性化教育,真正的把学校变为学生向往的地方,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发展,让我们的教师健康发展,胸怀天下,有所担当。这个担当,就从生活在这个校园里的每一个人受到尊重开始,从每一个人尽到自己的责任开始,为每一名孩子找到成才的道路,让发展成为全体师生的终生追求!
一、构建学科资源教室,改变教与学的环境
学校把资源教室的建设、使用、管理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师真正成为学科教室的主人,把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变成学习的资源,教室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组织,而是一个真正能满足学生学习、探究和拓展视野的场所,是一个集学科学习室、教师工作室、研究室、图书室、 学生自修室、学生探究室和学科博物馆于一体的资源中心。
学科教室催生了教与学的改变。如果把教室当作一个戏台子,在传统的教室里,教师是主角,占据教室十分之一面积的讲台是他的舞台,在大多数时间里教师在跳独舞,学生只能当观众。在学科教室里,把讲台打掉,整个教室则成为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语文有语文的舞台,数学有数学的舞台,在这个舞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道具,大家都可以选一个角色展示自己,教师只是其中的一员。需要老师表演,则老师站出来,需要学生表演,则学生站出来,需要共同表演,则共同站出来。
在学科教室里,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的境况,实现分层教学,例如有的教师形成了“走位”模式。尊重小组的差异性,将学生分成专家组和普通组,实现了优生、中等生、弱生的差异组合。解放专家组学生,提供时间、空间和附加值资源,加快学习速度和知识的深度、广度。同时,进入专家小组的学生即为本学科学术代表,学术代表包靠普通小组,成为包靠小组的学习指导员,监督普通小组的学习进度,并依靠专家组的力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此既能尊重差异,各得其所,又能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走位教学”让教师大胆地将自主学习时间交还给学生,分层次提供高效的课程资源课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启发,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更深刻的了解。
学习社区还使老师和学生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使老师们对“师道尊严”有了新的理解,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感受到的是孩子们天真、纯洁的心灵,这份纯真让我感动”。“是孩子们的求知欲改变了我,现在我很少盯着孩子们的缺点,而是不停地鼓励孩子,也许这就是爱”。在这样一个充满关爱的场所,一切教育就会变得简单而精彩。
二、打造学校课程,为获得学科理解而教学
北海国际中学的课程理念是:用世界顶尖的学科思想、观点引领教学,用具体的核心概念探究诠释教育,促进学科理解,在学习体验中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个理念的支撑下,学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课堂观:
我们的课程观。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实际,构建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适性课程体系,其基本路径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生本化战略。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将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师而宜,因生而宜,进行统合、整合、补充、改造,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
我们的课堂观。建设“生态课堂”,不追求时间模式、内容模式、组织模式、意识形态模式,把课堂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去建构,从物理环境、人文环境、教法、学法、评价等各个要素形成我校的课堂价值观,促进师生主动发展、自主发展、共同发展。
课堂的核心形式。“生态课堂”的核心形式是讨论班;显性指标是能够观察到学生善读、善听、善思、善辩;要给学生足够的时空进行独立思考、扩展视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要形成论辩传统,形成对话式的课堂。
课堂的三个评价维度。一是科学性,个性化处理教材,保持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科学、正确的,符合认知规律;二是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对学生阅读、倾听、思考、问答、讨论、练习、成果展示等参与方式,评估教师如何采用个性化策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三是发展性,观察课堂的传统是讲听灌输,还是在自由提问中因势利导,还是升华到论辩论证,评估课堂原生态的学术氛围。
三、建立“赢分”机制,鼓励“一生一发展”
学校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评价。学校实施逆向评价计划,利用评价引领学生的发展。学生赢学分评价包括“学业发展”和“领导力”两大赢分模块。学业发展模块,设置55个学分,包括学科能力、审美与健康、研究性学习三个评价大项。领导力模块,设置45个学分,包括:领导力体验、生活能力、适性课、学生社团、公益活动和自我修养六个评价大项,每个评价大项再细分出若干评价小项和具体的评价指标。
赢学分评价,坚持多元评价。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着手,用辨证、多元的观点去激励每一个孩子,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内容上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比例,增加学生发展度评价指标。在评价方式上更重视过程性评价,杜绝单一纸笔测试的终结性评价,弱化学科考试成绩。在评价结果使用上更重视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弱化甄别功能。例如学期末学生和导师共同撰写评价报告,进行有效反思,促进自我成长。
“赢”的思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有效促进了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同时也关注学习的过程;赢分机制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效度,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积极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们会继续探索自己的个性化教育,真正的把学校变为学生向往的地方,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发展,让我们的教师健康发展,胸怀天下,有所担当。这个担当,就从生活在这个校园里的每一个人受到尊重开始,从每一个人尽到自己的责任开始,为每一名孩子找到成才的道路,让发展成为全体师生的终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