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语文教学更绿色生态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张海林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朝阳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让语文教学更绿色生态是我们的追求,也是让语文回归本真的方向。在弃“应试”目的的过程中,我们应着力让语文课堂更具有语文味、学生味、生活味和余韵味。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绿色生态 实践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由于为“应试”埋单,功利性太强,常把语文的工具性放在首位,强调认知,注重“应试”技能培养,导致语文人文性减弱,轻情感,使得语文课堂变成“灰色”的技能培训课。语文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走在语文应有回家路上,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科本应有的作用上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真正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我们倡导绿色课堂、生态课堂,让语文课堂强调情智生态平衡、充满生命活力,在师生在知识与情感方面进行互动对话。
“绿色生态”代表着勃勃生机,孕育着生命,赋予了和谐,昭示着发展。那怎样的课堂才是绿色生态课堂呢?笔者认为,就教学目标而言,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己任,而不应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驯化”为承载知识的“容器”,迷信考分的“奴隶”;就师生关系而言,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倡导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不应是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听的“师道尊严”式的关系;就课堂教学而言,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呈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生态环境,应充满生命活力,而不应重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正襟危坐地听的沉寂授学。要达到这种效果,要创建出这样的生态绿色课堂,除了我们要转变观念,还需要创新策略,让语文教学“尽干些”语文学科应该干的事。
一、还原语文味。这是让语文课堂更绿色生态的首要要求
语文姓语,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按照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在有关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一句话,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那么,如何上出语文味呢?首先,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学生味,这是让语文课堂更绿色生态的重要体现
课堂的活跃不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是学生学得主动,有快乐感。这是让语文课堂更绿色生态的重要体现。新课标要求更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合作、探究、自主等新的方式来彰显学生主体性,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主体。而不是太多的“教师讲、学生听”。所谓的学生味,就是要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课堂生态,把教师的角色在引导者、组织者、释疑者中发挥作用,能引领学生在探索新知、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中变得积极主动。
三、充满生活味,这是让语文课堂更绿色生态的有效策略
我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多层面多角度反映生活。因此说没有生活味的课堂是死的课堂,离开了生活来谈语文教学,犹如“直竿进巷”。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必须把教学内容与真实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使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去感悟、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学生思维得到了放飞,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焕发生命活力。
四、富有余韵味,这是让语文课堂更绿色生态的重要支撑
新课标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内容提倡“活、新、宽”,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的确,如果光凭一篇课文,学生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发展。因此,教学必须以课文为起点,以课文为凭借,注重激发生命活力,致力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生命价值,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沟通生活,沟通课内外,沟通各学科。要抓住一切契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双方感受生活、感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如在教学《背影》时,课文结尾处这样写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作者为什么不能相见?如果是你,就以《他乡姥姥还好吗?》为题写一封信。这一拓展,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了学习内容与现实内容的连接,为学生搭建了情感交流的支架,使学生情感得到引领和升华,足以让学生回味许久。
总之,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是洋溢浓浓人情味的课堂,是既开放又富有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既关注语文,又关注生命,灵动而充盈。让我们共同来创建这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绿色生态课堂吧。
参考文献:
[1]方锦娣,让语文课堂回归绿色生态[J].文学教育,2010年。
[2]王潇枭,生态化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陈丽梅,绿色课堂,本真回归——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J].作文成功之路,2014年。
[4]魏本亚. 论创新型语文教师[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绿色生态 实践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由于为“应试”埋单,功利性太强,常把语文的工具性放在首位,强调认知,注重“应试”技能培养,导致语文人文性减弱,轻情感,使得语文课堂变成“灰色”的技能培训课。语文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走在语文应有回家路上,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科本应有的作用上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真正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我们倡导绿色课堂、生态课堂,让语文课堂强调情智生态平衡、充满生命活力,在师生在知识与情感方面进行互动对话。
“绿色生态”代表着勃勃生机,孕育着生命,赋予了和谐,昭示着发展。那怎样的课堂才是绿色生态课堂呢?笔者认为,就教学目标而言,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己任,而不应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驯化”为承载知识的“容器”,迷信考分的“奴隶”;就师生关系而言,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倡导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不应是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听的“师道尊严”式的关系;就课堂教学而言,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呈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生态环境,应充满生命活力,而不应重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正襟危坐地听的沉寂授学。要达到这种效果,要创建出这样的生态绿色课堂,除了我们要转变观念,还需要创新策略,让语文教学“尽干些”语文学科应该干的事。
一、还原语文味。这是让语文课堂更绿色生态的首要要求
语文姓语,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按照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在有关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一句话,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那么,如何上出语文味呢?首先,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学生味,这是让语文课堂更绿色生态的重要体现
课堂的活跃不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是学生学得主动,有快乐感。这是让语文课堂更绿色生态的重要体现。新课标要求更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合作、探究、自主等新的方式来彰显学生主体性,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主体。而不是太多的“教师讲、学生听”。所谓的学生味,就是要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课堂生态,把教师的角色在引导者、组织者、释疑者中发挥作用,能引领学生在探索新知、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中变得积极主动。
三、充满生活味,这是让语文课堂更绿色生态的有效策略
我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多层面多角度反映生活。因此说没有生活味的课堂是死的课堂,离开了生活来谈语文教学,犹如“直竿进巷”。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必须把教学内容与真实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使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去感悟、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学生思维得到了放飞,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焕发生命活力。
四、富有余韵味,这是让语文课堂更绿色生态的重要支撑
新课标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内容提倡“活、新、宽”,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的确,如果光凭一篇课文,学生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发展。因此,教学必须以课文为起点,以课文为凭借,注重激发生命活力,致力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生命价值,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沟通生活,沟通课内外,沟通各学科。要抓住一切契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双方感受生活、感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如在教学《背影》时,课文结尾处这样写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作者为什么不能相见?如果是你,就以《他乡姥姥还好吗?》为题写一封信。这一拓展,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了学习内容与现实内容的连接,为学生搭建了情感交流的支架,使学生情感得到引领和升华,足以让学生回味许久。
总之,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是洋溢浓浓人情味的课堂,是既开放又富有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既关注语文,又关注生命,灵动而充盈。让我们共同来创建这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绿色生态课堂吧。
参考文献:
[1]方锦娣,让语文课堂回归绿色生态[J].文学教育,2010年。
[2]王潇枭,生态化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陈丽梅,绿色课堂,本真回归——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J].作文成功之路,2014年。
[4]魏本亚. 论创新型语文教师[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