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合作教学
【作者】 张春玮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高中物理课堂合作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探究了合作过程中问题的引入、情境的营造和操作的有效性,并对知识应用、实践方法的拓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和归纳总结。
关键词:合作教学 情境 参与 交流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是: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要培养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课堂是实施“合作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开发者,只有教师的认识提高、理念到位,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组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研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笔者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教学”,在实践中感悟经验与收获,以下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合作教学” )
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课堂互动活动,设计提问要根据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灵活运用。不仅要选准问题的突破口,还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达到与全体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1.提出的问题力求简明扼要、恰如其分,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引入,提出问题:刚骑上自行车,为什么要使劲蹬几下?跑步时,重量越大的同学为什么越难停下来?上述两个问题都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并且在这两个问题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物理规律——加速度的影响因素问题。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合作探讨。
2.设问的情境要有总体设计,注意逻辑顺序,不可信手拈来。如在《电源和电流》一课的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1)水流是怎样形成的?电流是怎样形成的?(2)怎样在电路中保持持续的电流?(3)电流的强弱如何计算?这三个问题逐层深入、紧扣重点,目标直指电流成因的探究过程,自然引发了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演示、讨论和归纳,学生容易对本节内容形成比较清晰的理解。
二、营造活动氛围( 展示“合作教学”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营造出活泼热烈的课堂气氛,让他们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化枯燥为快乐,转紧张为轻松,形成平衡、和谐的动态情境。
比如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一课的教学中,利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电灯、电流表等器材,上台与老师合作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考虑到电表内阻的影响,将电流表外接和内接分别会产生怎样的误差;(2)从减少误差的角度来选择电流表是用外接法还是用内接法;(3)尝试将滑动变阻器以不同方式接入电路,体会其功能;(4)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式接法及作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本节课的两个难点(电表接法、滑动变阻器使用),还总结出了电路连接的规范,掌握了系统误差的分析技巧。
三、加强合作交流( 分组“合作教学” )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更多的应该是同学之间的分工协作、研究交流。新课程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情境,提供了充足的感性体验。实际教学中考虑到课堂时间的局限性,小组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它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优势。
如《电阻定律》一节中,学生根据猜想影响电阻大小因素拟定了4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验证电阻大小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的关系,每组成员重点落实其中的两项任务,最后各小组交流讨论: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金属导体电阻的大小还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而归纳出电阻定律的表达式,并明确了电阻率是受温度影响的一种物理属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设想能力,建立了猜想与实证相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合作学习的功效。
总之,物理是一门实践的科学,虽然学习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但实践要延伸到课外。只有把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真正得到有效的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合作教学,不只是在课堂上多一些学生间、师生间的讨论和对话,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在分享成果当中既能肯定他人,又能表现自己,从而培养一种公平友好的竞争精神,以适应21世纪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丁伯荣.走进新课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马利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4.
[3]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钟启泉,刘徽.教学机智新论—兼谈课堂教学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8.
关键词:合作教学 情境 参与 交流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是: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要培养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课堂是实施“合作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开发者,只有教师的认识提高、理念到位,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组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研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笔者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教学”,在实践中感悟经验与收获,以下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合作教学” )
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课堂互动活动,设计提问要根据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灵活运用。不仅要选准问题的突破口,还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达到与全体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1.提出的问题力求简明扼要、恰如其分,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引入,提出问题:刚骑上自行车,为什么要使劲蹬几下?跑步时,重量越大的同学为什么越难停下来?上述两个问题都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并且在这两个问题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物理规律——加速度的影响因素问题。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合作探讨。
2.设问的情境要有总体设计,注意逻辑顺序,不可信手拈来。如在《电源和电流》一课的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1)水流是怎样形成的?电流是怎样形成的?(2)怎样在电路中保持持续的电流?(3)电流的强弱如何计算?这三个问题逐层深入、紧扣重点,目标直指电流成因的探究过程,自然引发了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演示、讨论和归纳,学生容易对本节内容形成比较清晰的理解。
二、营造活动氛围( 展示“合作教学”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营造出活泼热烈的课堂气氛,让他们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化枯燥为快乐,转紧张为轻松,形成平衡、和谐的动态情境。
比如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一课的教学中,利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电灯、电流表等器材,上台与老师合作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考虑到电表内阻的影响,将电流表外接和内接分别会产生怎样的误差;(2)从减少误差的角度来选择电流表是用外接法还是用内接法;(3)尝试将滑动变阻器以不同方式接入电路,体会其功能;(4)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式接法及作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本节课的两个难点(电表接法、滑动变阻器使用),还总结出了电路连接的规范,掌握了系统误差的分析技巧。
三、加强合作交流( 分组“合作教学” )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更多的应该是同学之间的分工协作、研究交流。新课程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情境,提供了充足的感性体验。实际教学中考虑到课堂时间的局限性,小组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它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优势。
如《电阻定律》一节中,学生根据猜想影响电阻大小因素拟定了4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验证电阻大小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的关系,每组成员重点落实其中的两项任务,最后各小组交流讨论: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金属导体电阻的大小还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而归纳出电阻定律的表达式,并明确了电阻率是受温度影响的一种物理属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设想能力,建立了猜想与实证相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合作学习的功效。
总之,物理是一门实践的科学,虽然学习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但实践要延伸到课外。只有把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真正得到有效的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合作教学,不只是在课堂上多一些学生间、师生间的讨论和对话,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在分享成果当中既能肯定他人,又能表现自己,从而培养一种公平友好的竞争精神,以适应21世纪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丁伯荣.走进新课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马利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4.
[3]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钟启泉,刘徽.教学机智新论—兼谈课堂教学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