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 廖文武
【机构】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建设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性是没有等级的,学生发明一种新游戏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都是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 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精于引导,在探究新知中孕育创新思维
教师在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张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并以此作为“引导点”,引导启发创新思维。例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我把“引导点”定在让学生通过摆奎逊耐彩条,直观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必须包含这两个数的所有质因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有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摆一摆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尝试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学生把直观的奎逊耐塔形图与短除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很快就找到答案了。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切忌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望而生畏。要多鼓励、少批评,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和活动形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来。
二、 培养兴趣激情投入
“兴趣和动力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采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展示:一个个飞驶的汽车轮子。然后把这些轮子在电脑中模拟成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然后让这些“轮子”在路面上奇怪地“跳舞”。接下来,提出问题“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学生从动画的感受中,很快提升了学习兴趣,激起思维的层层浪花,引发了对几何知识的美好情感。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另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合作性学习让学生明白教师并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也十分重要。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少,他们的自主能力就越强。
三、 激发想象动脑思考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打开思维的闸门: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境界跳到另一种境界。获得数学运用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要求学生根据三者的定义、展开思考:三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表述?能不能动手画图表示?问题一提出来,学生讨论、画图,气氛异常热烈,很快大家就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成功地用集合图表示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后,为了分析、归纳面积公式的共性,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我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了什么图形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的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我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变化。学生立即就想出: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是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 善于交流,在多向互动中激活创新思维
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运用多向交流策略,首先要求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师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首行用电脑显示“小熊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65—23,然后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想出65—3=62,62—20=42;有的学生用5—3=2,60—20=40,40+2=42;还有的学生大胆尝试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体现了教师注重培养和创新人格通过相互交流,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
学生的数学素质是自己通过研究、比较、建构、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重点探讨:如何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充分的时间、空间?应当教会学生说,“请再给一点时间让我想想”;“对这个问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等等。当学生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象时,数学课程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观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今天,它是否可以引发我们做这样的思考: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再使学生按刻板设定的“标志”解规定的题目,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变知识的结论为探究的过程,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中启迪思维,在实践中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一、 精于引导,在探究新知中孕育创新思维
教师在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张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并以此作为“引导点”,引导启发创新思维。例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我把“引导点”定在让学生通过摆奎逊耐彩条,直观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必须包含这两个数的所有质因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有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摆一摆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尝试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学生把直观的奎逊耐塔形图与短除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很快就找到答案了。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切忌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望而生畏。要多鼓励、少批评,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和活动形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来。
二、 培养兴趣激情投入
“兴趣和动力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采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展示:一个个飞驶的汽车轮子。然后把这些轮子在电脑中模拟成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然后让这些“轮子”在路面上奇怪地“跳舞”。接下来,提出问题“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学生从动画的感受中,很快提升了学习兴趣,激起思维的层层浪花,引发了对几何知识的美好情感。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另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合作性学习让学生明白教师并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也十分重要。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少,他们的自主能力就越强。
三、 激发想象动脑思考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打开思维的闸门: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境界跳到另一种境界。获得数学运用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要求学生根据三者的定义、展开思考:三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表述?能不能动手画图表示?问题一提出来,学生讨论、画图,气氛异常热烈,很快大家就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成功地用集合图表示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后,为了分析、归纳面积公式的共性,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我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了什么图形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的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我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变化。学生立即就想出: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是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 善于交流,在多向互动中激活创新思维
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运用多向交流策略,首先要求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师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首行用电脑显示“小熊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65—23,然后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想出65—3=62,62—20=42;有的学生用5—3=2,60—20=40,40+2=42;还有的学生大胆尝试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体现了教师注重培养和创新人格通过相互交流,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
学生的数学素质是自己通过研究、比较、建构、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重点探讨:如何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充分的时间、空间?应当教会学生说,“请再给一点时间让我想想”;“对这个问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等等。当学生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象时,数学课程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观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今天,它是否可以引发我们做这样的思考: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再使学生按刻板设定的“标志”解规定的题目,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变知识的结论为探究的过程,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中启迪思维,在实践中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