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任务驱动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杨 梅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任务驱动策略是新课标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策略,对于操作性强的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广泛的用武之地。运用这种策略,我们要精心设计任务,创设激趣、煽情情境,使之在情境和任务的双重驱动下进行自主或合作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任务驱动策略 应用
任务驱动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相关信息与发展能力的实践方法。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将来全面发展奠基的培养平台,不仅要发展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信息化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不仅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也是学科性质的必然。因为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是,更强调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因此,设计相关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目的完成,这个过程既是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任务驱动策略概念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在强烈问题解决意识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其要求“学习任务”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完成任务的情境性,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探究动机,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具体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场景中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会处理信息“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这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感,还能激发更大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任务驱动策略的实施
应用任务驱动策略,就是要坚持“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践中,我们重点要加强任务设计,通过情境的激趣、煽情和诱思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任务解决,直到完成,体验到成功感。
(一)创设情境,提出学习任务。实施任务驱动策略,设置有效“任务”是前提,而情境是催发学生学习欲望,驱动学生探究的动力源泉。因此,一个有效的任务驱动,必然是以创设情境,提出任务为前提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分析任务,确定解决策略。任务是教学的主线,也是引发学生探究完成的“导火索”。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设置任务,还要在学生产生强烈探究动机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方法、手段。因此,我们在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后,不能急于让学生去解决,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找到问题的重点所在,突破问题的关节有哪儿,我们现有策略能否解决,或者能不能把任务分阶段进行等,找到问题解决中的已备知识和技能,还有哪些不知或不能解决的,即未知的新知识。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我们可以给予适当提示。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提出问题时,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进行引导。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引导探索,相机点拨授法。进行学生解决问题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上机实践完成任务。这过程,学生可以自主探索,也可合作解决,当然也可先自主后协作进行。这要取决于任务的难度和实际需要。当学生围绕主题任务展开学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由于学生间慧个体差异,尽管我们已经把任务讨论清楚,找到了一定策略,但还是会出现一些学生不能解决的,甚至迷茫的,这时,我们教师就不能袖于旁观,要在巡回观察中,及时加强点拨引导,必要时还要授予方法,进一步细化策略,让这一部分学生也能走向成功,体验快乐。
(四)注重检查,加强激励评价。实施任务驱动策略,不能因为任务完成就结束了,检查还应是这种策略的必要环节。因为注重检查,不能可防止个别学生“偷懒”,还可在激励中让学生更多学生感受到学习成果带来的积极愉悦。因此,检查和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情实际,多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特别注意,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任务驱动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着广泛的用武之地,是提高其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创新运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思维,让他们在提升信息化素养过程中获得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艳,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年。
[2]赵喜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
[3]李正超,任务驱动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年。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任务驱动策略 应用
任务驱动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相关信息与发展能力的实践方法。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将来全面发展奠基的培养平台,不仅要发展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信息化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不仅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也是学科性质的必然。因为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是,更强调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因此,设计相关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目的完成,这个过程既是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任务驱动策略概念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在强烈问题解决意识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其要求“学习任务”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完成任务的情境性,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探究动机,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具体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场景中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会处理信息“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这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感,还能激发更大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任务驱动策略的实施
应用任务驱动策略,就是要坚持“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践中,我们重点要加强任务设计,通过情境的激趣、煽情和诱思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任务解决,直到完成,体验到成功感。
(一)创设情境,提出学习任务。实施任务驱动策略,设置有效“任务”是前提,而情境是催发学生学习欲望,驱动学生探究的动力源泉。因此,一个有效的任务驱动,必然是以创设情境,提出任务为前提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分析任务,确定解决策略。任务是教学的主线,也是引发学生探究完成的“导火索”。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设置任务,还要在学生产生强烈探究动机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方法、手段。因此,我们在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后,不能急于让学生去解决,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找到问题的重点所在,突破问题的关节有哪儿,我们现有策略能否解决,或者能不能把任务分阶段进行等,找到问题解决中的已备知识和技能,还有哪些不知或不能解决的,即未知的新知识。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我们可以给予适当提示。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提出问题时,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进行引导。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引导探索,相机点拨授法。进行学生解决问题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上机实践完成任务。这过程,学生可以自主探索,也可合作解决,当然也可先自主后协作进行。这要取决于任务的难度和实际需要。当学生围绕主题任务展开学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由于学生间慧个体差异,尽管我们已经把任务讨论清楚,找到了一定策略,但还是会出现一些学生不能解决的,甚至迷茫的,这时,我们教师就不能袖于旁观,要在巡回观察中,及时加强点拨引导,必要时还要授予方法,进一步细化策略,让这一部分学生也能走向成功,体验快乐。
(四)注重检查,加强激励评价。实施任务驱动策略,不能因为任务完成就结束了,检查还应是这种策略的必要环节。因为注重检查,不能可防止个别学生“偷懒”,还可在激励中让学生更多学生感受到学习成果带来的积极愉悦。因此,检查和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情实际,多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特别注意,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任务驱动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着广泛的用武之地,是提高其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创新运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思维,让他们在提升信息化素养过程中获得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艳,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年。
[2]赵喜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
[3]李正超,任务驱动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