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色 呷

【机构】 四川省康定县瓦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既是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需要,也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需要。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抓住学生数学生活现实,利用其生活经验,引导其发现规律,形成数学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实施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及其空间形式的抽象概括。正因如此,数学是抽象化的,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故而较难学。小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面对如此抽象概括的数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如何让学生快速走进数学,学好数学是数学作为奠基教育的必然应思考的现实课题。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这就是典型的生活化教学理念,数学课堂应用这种理念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只要我们寻找身边的数学施教,教学效果就非常的好。
  一、运用生活中的原型直接进行教学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我们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学习原因,也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实用性、提高知识反哺生活能力的重要平台。教学中,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才能让课堂有生活之基而显得有生命力。我们知道,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学到积极主动、兴趣较高。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这样的实际操作,现实性特别强,学生学习兴趣也很浓。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们可到现场来让学生观察教学楼、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归”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学生就会因有生活经验作基础,理解更快,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二、运用学生生活经验直接化为间接知识
  从学生生活经验施教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基于学生生活现实的实际操作。我们知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这些经验还很模糊,零散,相互间不能构建。但这些经验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起到铺垫作用。因此,我们如果利用这些经验作学生数学现实来教学,显然就起到帮助构建和消化的作用。而且学生会觉得新知是熟悉的,有亲切感,进而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们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小强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我们就可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这些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寻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例如,我们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就可设计一道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寻数学规律的练习题:小明家有黑山羊8只,绵羊5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我又请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自信心。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数学本质的需要,也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教学中,我们要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应用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应用感,发展反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跃贵,浅析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2013年。
  [2]金秀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
  [3]李永桃,论小学数学生活化应用题的特征及其教学意义[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