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 刘 萍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育才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梳理出一条相对实效的教学模式,但仍存在三个问题: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笔者认为教学时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要由“静态的”教学定义向“动态的”生成过程过渡。为此,需要结合几种呈现方式在概念教学中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打造高效概念教学课堂。
关键字:数学概念,呈现方式,注意问题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分析素材,形成表象——借助素材,总结概念——举例解释,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应用拓展。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个结构不是机械和僵硬的,要因人、因材、因时等客观因素而合理、灵活运用,可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删、穿插、整合。小学数学概念在教材中通常有以下几种呈现形式:用图画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描述的方法说明概念;用下定义的形式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还有一些概念从一年级起就开始逐步渗透,直到中高年级才给出定义。结合这几种呈现方式在概念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情境创设要能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通过创设情境来开启教学活动。要让情境创设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必须做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1.情境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教学中,教材给出了孙悟空金箍棒逐渐变大打死妖怪的情景,这是孩子们都最喜欢看的《西游记》里的故事情节,学生都很感兴趣,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学生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和事物更感兴趣,也更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和数学的价值。
2.要科学合理,不要牵强附会
例如,“生活中的小数——名数互化”的教学情境,就是由小朋友排排队比较四个数据的大小时,需要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而引出新知识——单、复名数的互化。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由生活情境过渡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情境的创设最好要形成情境串
让学生在一连串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本课乃至本单元的内容是情境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这一情境,串起了对小数加法、小数减法算法探究的整个教学的信息内容。将算法探究的教学都融入这一个情境之中,将数学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既能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知识的系统建构。
二、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在学习具体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具体事例,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具体事例,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抽象概括出一类事例的共同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具体可分为以下两大环节:
1.在操作观察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5根小棒、5只剪纸小鸟,点出班上5个同学的名字,拍5下手,走5步路……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协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大脑中逐步形成概念。
2.在归类中感悟
例如在“5”的认识一课,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5”的大小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抛弃小棒、小鸟、人等非本质属性,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东西的个数都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最后通过第5个、第5行、第5名,从序数的意义上丰富学生对“5”的认识。观察和操作为归类提供了外部信息,而归类则能使感知得以升华。
三、概念教学应注意在直观与抽象之间搭建桥梁
教师不要急于进行概括,可以让学生脱离直观事例,使表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进而过渡到抽象概括。例如让学生在直观感知黑板面、课桌面、课本面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充分体验出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表示的份数与分数的关系,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概念。
四、注重在辨析比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以将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当学生在标准图形上作出高之后,出示变式图形,让学生根据概念作出高。这样既使“三角形的高”的内涵得到强化,又会使其外延得以充分揭示。如果只提供标准图形,学生会在标准图形上作高,而不会再变式图形中作高,这样会缩小“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的外延。
对概念本质属性的识别,可以用与正例十分相近的反例来支持,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学生不容易弄清的那些概念,教师要先指导学生分析一些有关概念的实例和反例,再让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出正确的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加强辨析比较活动,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五、重视数学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教学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新的概念大都是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学生概念的学习就是对概念的同化、顺应的过程,即运用已掌握的概念去理解、获取新的概念。在概念学习中,学生原认知结构中概念的清晰和稳定程度直接决定着对新概念的学习。如角、形等概念是建立在点和线概念基础上的延伸概念,加法概念是定义减法、乘法概念的基础,而乘法概念又是定义除法概念的基础。因此,在学习新概念时,教师应先帮助学生回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与新概念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再引导学生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联的概念进行比较,可以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来加强。
概念教学,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并不断地进行修正,逐步建立表象并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引导学生从操作中获得新知,使数学概念课真正地达到有趣、高效。
参考文献:
[1]刘仍轩.情境串教学法与数学建模.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12.
[2]蒋红斌,张传燧.教师课堂教育智慧及其生成.中国教育学刊,2012(9):39-42.
关键字:数学概念,呈现方式,注意问题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分析素材,形成表象——借助素材,总结概念——举例解释,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应用拓展。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个结构不是机械和僵硬的,要因人、因材、因时等客观因素而合理、灵活运用,可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删、穿插、整合。小学数学概念在教材中通常有以下几种呈现形式:用图画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描述的方法说明概念;用下定义的形式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还有一些概念从一年级起就开始逐步渗透,直到中高年级才给出定义。结合这几种呈现方式在概念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情境创设要能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通过创设情境来开启教学活动。要让情境创设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必须做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1.情境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教学中,教材给出了孙悟空金箍棒逐渐变大打死妖怪的情景,这是孩子们都最喜欢看的《西游记》里的故事情节,学生都很感兴趣,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学生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和事物更感兴趣,也更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和数学的价值。
2.要科学合理,不要牵强附会
例如,“生活中的小数——名数互化”的教学情境,就是由小朋友排排队比较四个数据的大小时,需要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而引出新知识——单、复名数的互化。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由生活情境过渡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情境的创设最好要形成情境串
让学生在一连串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本课乃至本单元的内容是情境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这一情境,串起了对小数加法、小数减法算法探究的整个教学的信息内容。将算法探究的教学都融入这一个情境之中,将数学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既能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知识的系统建构。
二、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在学习具体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具体事例,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具体事例,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抽象概括出一类事例的共同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具体可分为以下两大环节:
1.在操作观察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5根小棒、5只剪纸小鸟,点出班上5个同学的名字,拍5下手,走5步路……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协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大脑中逐步形成概念。
2.在归类中感悟
例如在“5”的认识一课,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5”的大小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抛弃小棒、小鸟、人等非本质属性,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东西的个数都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最后通过第5个、第5行、第5名,从序数的意义上丰富学生对“5”的认识。观察和操作为归类提供了外部信息,而归类则能使感知得以升华。
三、概念教学应注意在直观与抽象之间搭建桥梁
教师不要急于进行概括,可以让学生脱离直观事例,使表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进而过渡到抽象概括。例如让学生在直观感知黑板面、课桌面、课本面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充分体验出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表示的份数与分数的关系,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概念。
四、注重在辨析比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以将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当学生在标准图形上作出高之后,出示变式图形,让学生根据概念作出高。这样既使“三角形的高”的内涵得到强化,又会使其外延得以充分揭示。如果只提供标准图形,学生会在标准图形上作高,而不会再变式图形中作高,这样会缩小“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的外延。
对概念本质属性的识别,可以用与正例十分相近的反例来支持,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学生不容易弄清的那些概念,教师要先指导学生分析一些有关概念的实例和反例,再让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出正确的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加强辨析比较活动,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五、重视数学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教学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新的概念大都是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学生概念的学习就是对概念的同化、顺应的过程,即运用已掌握的概念去理解、获取新的概念。在概念学习中,学生原认知结构中概念的清晰和稳定程度直接决定着对新概念的学习。如角、形等概念是建立在点和线概念基础上的延伸概念,加法概念是定义减法、乘法概念的基础,而乘法概念又是定义除法概念的基础。因此,在学习新概念时,教师应先帮助学生回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与新概念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再引导学生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联的概念进行比较,可以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来加强。
概念教学,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并不断地进行修正,逐步建立表象并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引导学生从操作中获得新知,使数学概念课真正地达到有趣、高效。
参考文献:
[1]刘仍轩.情境串教学法与数学建模.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12.
[2]蒋红斌,张传燧.教师课堂教育智慧及其生成.中国教育学刊,2012(9):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