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作者】 唐银秀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万善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计算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计算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关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纵观各地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绝大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但实际计算中,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要寓教于乐,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3.注重口算能力的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多次强调了要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第一学段要“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第二学段要“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口算就是心算,它基于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因此口算是用脑子算,而不是在脑子里算。口算不是笔算的台阶,它是一种不同的训练,是课程中独立的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并根据内容的要求,围绕重点,经常组织有效的系列训练,持之以恒,以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都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进行口算,以提高其心算能力。口算不仅有实践意义,而且是数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供保证。
  4.让算法算理双管齐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可见,不管是何种计算都应讲清算理,让学生明确算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清晰地思路、简练得讲解和灵活的探究方式,让学生理清计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以及计算公式等,帮助学生掌握好计算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计算中,应用这些知识来寻求简捷合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加快计算速度。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我力求采用问题情境,同时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1.2×0.8=0.96的竖式计算过程,让学生口头表达算理,理解算理,然后组织学生探讨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这样,很好地提高学生计算小数乘法的能力。
  5.有效练习培养计算能力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的有效性不在于老师出了多少道题,而是在于这几道题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其习题的功能。练习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默算、听算,还有算法交流、找规律、相互出题、师生比赛、游戏等,特别是联系实际进行计算练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6.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生出现差错的重要原因。第一是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解题兴趣不高。认为解题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所以没有力求准确的欲望。造成做题时心不在焉,草草了事的情况,结果出现了计算差错。第二是在计算时希望尽快算出结果,当遇到计算题的数字较大或者过繁时,容易就出现排斥心理,于是不去认真分析,不细心审题,敷衍了事,在这种心理下计算也容易出现差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整体,而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同时存在的,而非智力因素往往是干扰智力因素的原因。积极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力活动,消极的非智力因素会干扰智力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活动,调节消极的非智力活动,使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出现。
  总之,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重点是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在各种应用中,逐渐积累提高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