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作者】 钟志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从现实生活中物体和图形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关系入手,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图形及物体,建立丰富表象、形成直觉思维,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切实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并激发其创新意识。本文从新课标的评价体系入手,探讨了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学习兴趣;空间与图形
  不同于过去教学只注重于简单的几何计算,“空间与图形”在新课标中的提出表明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注重小学生的空间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原型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源泉。所谓空间观念是指为了能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人们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所具有的直觉。让学生通过实物联想出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图形与实物图形之间的自由转换。为科学的实施教学并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不断发展、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一、新课标下教学的评价原则。
  1、开放性、多元化原则。
  所谓开放性是指在评价学生时要以动态、整体的、过程的、对照课程目标进行评价,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以传统的教育观念去衡量一个学生资质的高低。学会寻找多种角度去解决问题,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提倡“不同人身上发展不同数学”这一全新教学理念。而多元化是指根据评价的角度、语言、方式、标准等来激励学生积极发展空间观念,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来多方面探讨生活中的数学。
  2、个性化原则。
  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状态的好坏,程度的深浅决定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素材而不是模仿对象。它不仅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活动的基本素材、基本内容,也为数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新一轮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个性化教育,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的思维特点为出发点,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因此,“因材施教”是发展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原则。
  二、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教学的设计策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为学生提供数学教学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懂得交流,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交流经验。
  1、注重生活化、现实性、过程性和体验性。
  数学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生活中才能形成与发展空间观念。新课标更注重让学生去感受实际意义,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获得直观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经历过程与体验实例。将只是认识知道长度(面积)单位的硬性规定转变为经历长度(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掌去比较桌面与书本的表面大小,椅子表面与黑板表面的大小等等后提出面积的概念是物体表面的大小。这就比单纯的向学生强调物体表面大小就是物体面积的概念要强的多,学生记得也更加牢靠。新课标注重启蒙教育,从实物——图形——实物三者之间的转换,为学生构建空间观念。
  例如数一数图中各种图形的个数出现在了小学一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课本中。如果只是单纯的按教材直观规定,按顺序不遗漏不重复数出图形个数就不能实现新课标发展空间观念的核心价值。所以教师要在立体图形中对学生进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立体图形中会经常有一个或两个图形隐藏在“里面”,刚开始做这种类型的题的同学很容易忽略。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图形摆出来,学生就会发现缺少“里面”的图形是不能将图形正确体现出来的,再让他做类似题目时他就会快速而准确的找到答案。我们要从形感、比较距离和面积、图形的分解组合、数立方体个数、图形概括和推理、找出复杂图形中的隐蔽图形、组合判断和展开、折叠图形、图形的辨认等十个方面进行知觉能力的培养。采用直观教学方式,例如数立体图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建立并发展其空间观念。
  2、设计现实作品解释现实问题。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中的造型构图与空间又有着密切联系。而在进行艺术设计时,数学的空间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用实际物体展现现实问题成为可能。
  3、用现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依赖着数学,他们宛如孪生姊妹般不离不弃。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不能背离实际,从他们最熟悉的事物着手。不同的生活背景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应用同样的例子。例如,再向小学生讲述立体图形时,城市的老师可以向他们提供积木等实体玩具进行讲解,而一些山区儿童可能连积木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更别说去理解了。尽管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用他们的好奇心,依据教材特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学生在经过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引导后,不仅积累了数学知识,更引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以及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思维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核心,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身临其境”地去学数学,学生不仅不会有陌生感,还会接纳他的似曾相识。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和推理生活中的数学后,学生逐渐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空间是三维的。学生从立体图形中去接受和学习图形。新课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改编,让小学生先学习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柱体材等立体图形,在将其展开去研究平面图形,然后在回归到对立体的学习。可以说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无不体现着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渗透。多样化的世界让他们对生活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数学是把握科学、历史、地理艺术等多样化世界的基石。他们对探索这样的多样化世界乐此不疲。
  总之,我们不断的在尝试一些新的“空间与图形”教育研究,在不断完善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不足。我们要不断寻找合适的教育实践,不断研究和探索“空间与图形”更深层的领域,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