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
【作者】 罗文卿
【机构】 广东兴宁市宁新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过程中,教师要向孩子们提出合理的要求,积少成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向上;采用各种形式方法,进行有效训练;做到家校配合,形成统一认识,分工合作,使孩子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
关键词:行为习惯 方法 习惯 配合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儿童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的。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开始,虽然对学习生活某些行为要求略知一二,但孩子的个性还没有真正形成,因为他们的行为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等心理特点。所以,儿童在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里,我们需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各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在不断改正错误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一)以道德教育为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的言行举止,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自身的道德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他们提高和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孩子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么即使他们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首先应该培养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懂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能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所以,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要始终贯穿着道德教育,要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深处发生变化,以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做事先做人,人以德为本”。小学是以德育人的主阵地,我们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而“做人”教育对孩子而言就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教育。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孩子身心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可塑性大,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抓住这良好“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英国作家查·艾霍尔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的确,重视、加强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合理要求,积少成多
俗话说的好“凡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在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时,一段时间内只能培养一、两个习惯。例如,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个月要培养孩子“上课铃响了,要快速进教室坐好”、“课前学习用具要准备好”的习惯。到了第二个月,在这两个习惯的基础上提出下一个要求“上课铃响了,要做到快、静、齐”,“课前把学习用具整齐地摆放在课桌上”的习惯。就这样,在一个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习惯要求。一个一个地培养,如果在一学期里能培养好孩子三个好习惯,那么一年下来就是六个,积少成多,这也是挺不错的成果。
(二)激发情感,积极向上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简单的规范讲解,而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向上性,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备的行为规范知识,积极的情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为了使学生明白哪些行为习惯的要求,千万不能只对孩子们做单一的说教,甚至是死记硬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多样性的方式方法把内容变得有趣些,比如把枯燥书面文字的《日常行为规范》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故事里、有趣快乐的游戏中等等,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浅而易懂,印象深刻,得到孩子们的认同,并能牢记在心。
(三)有效训练,促进形成
“习惯”要“习”才能“惯”,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良好习惯的行为要求,反复进行行为训练。通过多种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行为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从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小事入手,逐项训练
在训练中,我们可以从小事抓起,延伸到各个方面。比如:在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一周,我都会发现孩子们下课后不会先收拾桌面上的学习用品,而是一溜烟地跑出去玩了,桌面上杂乱无章。于是我向孩子们提出要求,进行整理桌面的训练。要求学生下课后应先把上一堂课的课本、作业本收拾好放进书包里,然后再把下一节课的课本和用具准备好,并整齐地放在桌面上。这时,我还乘机告诉学生,刚发下的课本,我们要让它们穿上“新衣服”,平时也要做到让课本、作业本保持干净,而且按分类把学习用品放好,接着又向孩子们提议:以后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的课本、作业本最干净,谁的书包最整洁。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我会每天利用放学前的五分钟,让孩子们整理自己的书包,看看能否把学习用品按分类放好,并检查课本、作业本是否会脏兮兮的、折角了没有、撕破了没有、会不会在内面乱涂乱画。经过几个星期后,习惯成自然了:下课后,桌面上不再是杂乱无章;无论你什么时候检查,小朋友们的书包里呈现给你的是整齐干净的书本。
从小事入手落实一个个行为习惯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这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真可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循序渐进,分步训练
在教育某一方面内容时,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比如在讲文明礼貌教育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内容上要以逐渐递进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以“学会打招呼”、“与人交流会用礼貌用语”、“懂得尊重别人,与人友好相处”为主,通过讲有礼貌的故事、观看现实生活中的有关视频、说一件自己怎样与人友好相处的事情等等,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貌是我们快乐生活的源泉。又如在进行“认真完成作业”这个目标的训练中,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它分解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认真完成作业;第二阶段为: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第三阶为: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样,不仅给了学生训练的阶梯,更给了学生前进的动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着达成目标后的快乐,同时,更有利于终极目标的达成。
3、坚持不懈,反复训练
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孩子的行为常有反复,要“反复抓,抓反复”,才会成效。因此,我总是抓住每一个契机,对学生的每一个行为习惯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从而使整个班级变得文明、有序、向上。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排队的情景是:不知怎样排;边说边玩;你推,我搡;左顾,右盼……面对这种现象,如果你用枯燥强硬的方法去训练,会令小朋友厌烦无趣,末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于是我采用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排队训练。首先,听从老师安排站的位置,站好后要求牢记自己站在第几排,站在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接着,分排进行比赛,先让小朋友们解散,听到老师发出的口令后,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排好队。当然,刚开始会是紧张、吵闹的场面,当孩子们能找着自己位置站好时,我会提出下一个要求“快速安静地排好队”,能做到后,紧接着提出下一个要求“快速安静整齐地排好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孩子们都能快速安静整齐地排好队,这时我又延伸到了排好队整齐行走的训练,训练过程和排队训练一样,分步、坚持、反复进行。就这样,无论是去参加升旗仪式,还是去上体育课,或是去做课间操等等,孩子们都能自觉地排好队,整齐地到达指定地点,养成了排着整齐的队伍能安静行走的好习惯。
(四)优化评价,激励强化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所以,平时的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建立规范合理的班级评价制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特点,我采用了打分评比制,激发孩子们的热情,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在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时,可以把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礼仪习惯、安全习惯等五个方面,每一个习惯下面再分解出具体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每周进行量化打分评比。根据每块内容的累计积分,每周评出学习之星、卫生之星、劳动之星、礼仪之星、安全之星,并把学生的名单张贴在周明星栏中。孩子们为了能成为“文明之星”,每一周都能朝着争做明星的目标而努力,以周明星为榜样引路,弘扬文明行为,让孩子们自觉、主动地向榜样靠近,这种行为习惯的教育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五)家校配合,统一认识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去培养,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性很高,很多习惯都是从自己的家长身上去学习、模仿。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神仙跳大神。所以,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长首先要做好表率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要做到的, 家长首先要做到,做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其次,学校、家庭要密切配合起来,形成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分工合作。我们可以通过家访、电访、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家长和老师都是孩子的引导者,我们要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矫正,不要让不良行为发展成不良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老师耐心教导,需要学生长期努力,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6月
关键词:行为习惯 方法 习惯 配合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儿童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的。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开始,虽然对学习生活某些行为要求略知一二,但孩子的个性还没有真正形成,因为他们的行为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等心理特点。所以,儿童在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里,我们需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各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在不断改正错误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一)以道德教育为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的言行举止,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自身的道德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他们提高和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孩子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么即使他们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首先应该培养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懂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能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所以,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要始终贯穿着道德教育,要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深处发生变化,以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做事先做人,人以德为本”。小学是以德育人的主阵地,我们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而“做人”教育对孩子而言就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教育。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孩子身心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可塑性大,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抓住这良好“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英国作家查·艾霍尔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的确,重视、加强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合理要求,积少成多
俗话说的好“凡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在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时,一段时间内只能培养一、两个习惯。例如,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个月要培养孩子“上课铃响了,要快速进教室坐好”、“课前学习用具要准备好”的习惯。到了第二个月,在这两个习惯的基础上提出下一个要求“上课铃响了,要做到快、静、齐”,“课前把学习用具整齐地摆放在课桌上”的习惯。就这样,在一个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习惯要求。一个一个地培养,如果在一学期里能培养好孩子三个好习惯,那么一年下来就是六个,积少成多,这也是挺不错的成果。
(二)激发情感,积极向上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简单的规范讲解,而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向上性,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备的行为规范知识,积极的情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为了使学生明白哪些行为习惯的要求,千万不能只对孩子们做单一的说教,甚至是死记硬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多样性的方式方法把内容变得有趣些,比如把枯燥书面文字的《日常行为规范》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故事里、有趣快乐的游戏中等等,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浅而易懂,印象深刻,得到孩子们的认同,并能牢记在心。
(三)有效训练,促进形成
“习惯”要“习”才能“惯”,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良好习惯的行为要求,反复进行行为训练。通过多种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行为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从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小事入手,逐项训练
在训练中,我们可以从小事抓起,延伸到各个方面。比如:在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一周,我都会发现孩子们下课后不会先收拾桌面上的学习用品,而是一溜烟地跑出去玩了,桌面上杂乱无章。于是我向孩子们提出要求,进行整理桌面的训练。要求学生下课后应先把上一堂课的课本、作业本收拾好放进书包里,然后再把下一节课的课本和用具准备好,并整齐地放在桌面上。这时,我还乘机告诉学生,刚发下的课本,我们要让它们穿上“新衣服”,平时也要做到让课本、作业本保持干净,而且按分类把学习用品放好,接着又向孩子们提议:以后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的课本、作业本最干净,谁的书包最整洁。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我会每天利用放学前的五分钟,让孩子们整理自己的书包,看看能否把学习用品按分类放好,并检查课本、作业本是否会脏兮兮的、折角了没有、撕破了没有、会不会在内面乱涂乱画。经过几个星期后,习惯成自然了:下课后,桌面上不再是杂乱无章;无论你什么时候检查,小朋友们的书包里呈现给你的是整齐干净的书本。
从小事入手落实一个个行为习惯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这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真可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循序渐进,分步训练
在教育某一方面内容时,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比如在讲文明礼貌教育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内容上要以逐渐递进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以“学会打招呼”、“与人交流会用礼貌用语”、“懂得尊重别人,与人友好相处”为主,通过讲有礼貌的故事、观看现实生活中的有关视频、说一件自己怎样与人友好相处的事情等等,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貌是我们快乐生活的源泉。又如在进行“认真完成作业”这个目标的训练中,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它分解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认真完成作业;第二阶段为: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第三阶为: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样,不仅给了学生训练的阶梯,更给了学生前进的动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着达成目标后的快乐,同时,更有利于终极目标的达成。
3、坚持不懈,反复训练
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孩子的行为常有反复,要“反复抓,抓反复”,才会成效。因此,我总是抓住每一个契机,对学生的每一个行为习惯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从而使整个班级变得文明、有序、向上。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排队的情景是:不知怎样排;边说边玩;你推,我搡;左顾,右盼……面对这种现象,如果你用枯燥强硬的方法去训练,会令小朋友厌烦无趣,末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于是我采用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排队训练。首先,听从老师安排站的位置,站好后要求牢记自己站在第几排,站在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接着,分排进行比赛,先让小朋友们解散,听到老师发出的口令后,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排好队。当然,刚开始会是紧张、吵闹的场面,当孩子们能找着自己位置站好时,我会提出下一个要求“快速安静地排好队”,能做到后,紧接着提出下一个要求“快速安静整齐地排好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孩子们都能快速安静整齐地排好队,这时我又延伸到了排好队整齐行走的训练,训练过程和排队训练一样,分步、坚持、反复进行。就这样,无论是去参加升旗仪式,还是去上体育课,或是去做课间操等等,孩子们都能自觉地排好队,整齐地到达指定地点,养成了排着整齐的队伍能安静行走的好习惯。
(四)优化评价,激励强化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所以,平时的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建立规范合理的班级评价制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特点,我采用了打分评比制,激发孩子们的热情,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在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时,可以把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礼仪习惯、安全习惯等五个方面,每一个习惯下面再分解出具体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每周进行量化打分评比。根据每块内容的累计积分,每周评出学习之星、卫生之星、劳动之星、礼仪之星、安全之星,并把学生的名单张贴在周明星栏中。孩子们为了能成为“文明之星”,每一周都能朝着争做明星的目标而努力,以周明星为榜样引路,弘扬文明行为,让孩子们自觉、主动地向榜样靠近,这种行为习惯的教育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五)家校配合,统一认识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去培养,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性很高,很多习惯都是从自己的家长身上去学习、模仿。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神仙跳大神。所以,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长首先要做好表率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要做到的, 家长首先要做到,做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其次,学校、家庭要密切配合起来,形成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分工合作。我们可以通过家访、电访、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家长和老师都是孩子的引导者,我们要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矫正,不要让不良行为发展成不良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老师耐心教导,需要学生长期努力,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