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阅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作者】 沈 勇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这应该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可为什么在这儿还要强调这个问题呢?最近,到几处课堂教学改革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听了几节语文课。听后,收获不小,同时,又觉察到了课堂教学环节上的严重缺失。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作文
        有一节课学习的是文言文。课堂上,学生的确成了学习的主人。当教师把学习目标展示出来以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就在四周的黑板上板书起来。板书的内容,有文学常识,有重要词语的解释(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词类古今意义等),还有疏通文义等等。老师作为指导者,在学生们中间巡回指导。疏通文义也是由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一些,都无可挑剔。但在一边朗读原文,一边翻译句子的时候,有几个学生把原文中个别字的读音读错了,有些句子的停顿也没有把握好,教师却没有及时去纠正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而把重点放在了句子释义的正确与否上。我小声询问身边的学生,问他读过课文没有,他说老师已让他们在课外将课文预习过了,但没有认真去读。
        仅仅让学生在课外预习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的文言文,学生学起来是难度比较大的。特别是一些诸如“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之类的文言句子,拗口难读,这就需要教师用比较标准的范读,或利用多媒体的范读,引导学生去正确的反复的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准抑扬顿挫。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去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才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古代读书人的经验之谈。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有切身的体会:有些比较难懂的句子,初读时不知所云,经过反复地去读,尤其是反复地去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思考,大多能够慢慢领会句子的大体含义的。
        还有一节语文课,教师教授的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了一遍,就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有关课文的文学常识、字词;之后,教师开始让学生以课后练习题为主,疏通文义;最后,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赏析优美句子的环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要赏析的句子展示出来以后,学生们便逐句赏析,开始思考、讨论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赏析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未尝不可,但占用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交流,是否有点儿本末倒置了呢?试想,一篇浑然一体的优秀课文,不通过读,不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怎么能够真正领略到课文遣词用句的精当,领略到作者布局谋篇的艺术,领略到作者用饱蘸着感情的笔写下的感人肺腑的华章的内涵?
        音乐家之所以能够谱出婉转动听的曲子,是因为他们熟悉好多好多曲子的旋律,平时注重基本功的练习,不断地练习听力,不断提高耳朵对各种音程和声以及节奏的敏感程度。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来,是因为他们大多曾经阅读过(或“朗读过”)大量的优秀诗文,好多优秀的诗文被牢牢的铭记在脑袋里,随时都可以滔滔不绝的背诵下来。试想,一个肚子里装满了几百篇优秀诗文的人,大抵写起文章来会洋洋洒洒、一挥而就的。
        学生之所以不会写作文,是因为他们读、背的诗文太少了,他们的语言材料仓库里贮存的东西太少了。怎样才能让他们的语言材料仓库充实起来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阅读(尤其是朗读)、背诵,来有意识的积累字、词、句等写作材料,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写作资源库。通过阅读(尤其是朗读)、背诵不仅能够积累写作材料,还能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学习作文的表达方式,学习一些语言的组成结构,慢慢地内化为自己的才能,这样,慢慢地就会提高了自身的写作水平。
        小时候,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曾经背诵过许多篇“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向南飞,一会儿变成个人字,一会儿变成个一字”这样的课文。我想,就是背诵了许多篇这样的课文,让我们学会了写话,奠定了我们作文的基础,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什么是逻辑,怎样有条理地去记录自己想说的话。
        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这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可作家三毛却能够用二十多种不同的句子去描写这个现象。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去描写,恐怕只能够写出一两种干巴巴的句子来。究其原因,无非是三毛通过长时间持之以恒地大量阅读、背诵,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了一个丰富的写作资源的宝库的缘故。
        朗读背诵的过程,是一个内化渗透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与写作水平。语文教师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班级内凡朗读课文比较好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都比较高,写出的作文大多语句通顺,时有精彩的句子点缀其中,且病句很少;而那些朗读课文磕磕绊绊,把一句读成若干个分句的学生,语言表达水平较低,很少能写出优秀的作文,且作文的质量较差,病句也比较多。为什么呢?前者在抑扬顿挫的朗读过程中,将一些雅词靓句不知不觉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渐渐地吸收积累在了自己的材料仓库之中。一旦写起文章来,那些长期积累起来的东西就有了用场,它们会根据学生的需要,源源不断地从材料仓库里涌出来,争先恐后地往学生的笔下奔来。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恰当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来描述所要描述的场景、人物,来叙述生动的故事情节。
        评价一节语文课的优劣,不能只看那些让人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形式,应该看效果,看实实在在的效果。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在读书中收获了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种表达形式……,那就是一节有效的语文课。
        总之,一节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重视阅读(或朗读)的语文课。让学生反复读书不仅会理解课文的内容,还会从中汲取到得心应手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材料。一节听不到读书声的课堂,绝不是理想的课堂。明白了读书重要性,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书,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