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史仕才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泥凼镇金竹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础,学生才能达到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
一、创设悬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预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 新课程标准 悬念 实践 创意 因势利导 成就感 课外阅读
阅读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必经之路。在信息时代阅读更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建构学习化社会即是建构“阅读社会”。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础,学生才能达到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悬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都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就会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因而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喜欢寻根究底的特点,利用文章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金色的鱼钩》时,我创设了如下悬念: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3、诚实的反义词是什么?文章中老班长为什么要对三个病号撒谎?4、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要解决上述悬念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文章,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指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能超越作者,超越文本,是创造性阅读的高级层面。学生的“创造”,不能拿成人甚至是科学家、文学家的标准来要求,其创造性阅读主要指超越自身体验。文本的意义也许是他人已知的、已会的,但“我”还不知、不会,通过阅读而达到以知、以会,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造”。当然,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学会思考。比如,我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是这样展开的:首先提出假设,假设自己回到一百多年前做一次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的左臣右相,如果你是保家卫国、驻守边疆的战士,如果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等等,面对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你会怎么做?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根据自己选择角色说出自己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感受。学生经过思考、激烈的讨论后纷纷根据自己选择的角色说出了自己的做法和感受。这时,我因势利导指出: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 杀进北京?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同学们从这扇门出发,去收集整理文字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俄人生。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靠阅读实践中的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举出古今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读书。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给学生讲孔子“韦篇三绝”、《三国演义》中东吴大将吕蒙“手不释卷”以及“凿壁借光”、“囊萤夜读”、等故事激励学生勤奋读书,同时,我还告诉学生,读书贵在点滴勤。从古到今,凡是有大的成就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是惜时如金的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颜真卿写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警示世人珍惜时间的千古绝唱。可见,善于利用时间,日积月累,就能获得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阅读的成就感。
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预读能力
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指导学生选择书籍,推荐优秀的课外书。
教师在推荐优秀的课外书时不能给学生开书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推荐。
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大致有一下两类:一种是虽然并非是为学生编写的,但是确实是学生应该读的书。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前苏联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种是专为学生提高读写编写的书,如各种作文书籍、介绍写作的书籍。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在阅读时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阅读后写读后感等,让学生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创设悬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预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 新课程标准 悬念 实践 创意 因势利导 成就感 课外阅读
阅读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必经之路。在信息时代阅读更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建构学习化社会即是建构“阅读社会”。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础,学生才能达到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悬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都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就会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因而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喜欢寻根究底的特点,利用文章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金色的鱼钩》时,我创设了如下悬念: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3、诚实的反义词是什么?文章中老班长为什么要对三个病号撒谎?4、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要解决上述悬念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文章,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指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能超越作者,超越文本,是创造性阅读的高级层面。学生的“创造”,不能拿成人甚至是科学家、文学家的标准来要求,其创造性阅读主要指超越自身体验。文本的意义也许是他人已知的、已会的,但“我”还不知、不会,通过阅读而达到以知、以会,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造”。当然,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学会思考。比如,我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是这样展开的:首先提出假设,假设自己回到一百多年前做一次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的左臣右相,如果你是保家卫国、驻守边疆的战士,如果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等等,面对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你会怎么做?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根据自己选择角色说出自己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感受。学生经过思考、激烈的讨论后纷纷根据自己选择的角色说出了自己的做法和感受。这时,我因势利导指出: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 杀进北京?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同学们从这扇门出发,去收集整理文字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俄人生。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靠阅读实践中的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举出古今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读书。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给学生讲孔子“韦篇三绝”、《三国演义》中东吴大将吕蒙“手不释卷”以及“凿壁借光”、“囊萤夜读”、等故事激励学生勤奋读书,同时,我还告诉学生,读书贵在点滴勤。从古到今,凡是有大的成就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是惜时如金的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颜真卿写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警示世人珍惜时间的千古绝唱。可见,善于利用时间,日积月累,就能获得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阅读的成就感。
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预读能力
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指导学生选择书籍,推荐优秀的课外书。
教师在推荐优秀的课外书时不能给学生开书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推荐。
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大致有一下两类:一种是虽然并非是为学生编写的,但是确实是学生应该读的书。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前苏联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种是专为学生提高读写编写的书,如各种作文书籍、介绍写作的书籍。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在阅读时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阅读后写读后感等,让学生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