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刘成书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对《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中,将原来总目标中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更加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 巧设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易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笔者通过如下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双胞胎小明、小刚的生日快到了,他们的爸爸给他们准备了6支铅笔,大家看看怎么分公平?用数字把分配的情况写出来。还准备了4双袜子,大家看看怎么分公平?再用数字把结果写出来。还给他们准备了一个蛋糕,现在怎样分才公平?你能用数字把分配情况写出来吗?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错误!未定义书签。这样的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所以情景的前两个问题是突出等分,其结果学生可以用学过的整数表述,问题难度较低,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第三个问题在等分的基础上提出,其结果无法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学生就产生了困惑,学生急于想解决产生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构建和谐民主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害怕问题不恰当会受到他人的否定和嘲笑。教师应多方统筹形成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觉得班级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学习的伙伴,可以是学习上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样学生才愿意、才敢于把观察到的问题提出来。 
  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意识上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从传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平等的身份看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其次在课堂行为上,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目光注视等向学生传达重视的信号,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和问题中的正确成分,而后再引导学生对原有问题进行修正;最后在班级管理中,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形成平等、民主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实施师生、生生相互之间赏识与批评想结合的和谐评价策略。笔者在平时组织生生互评的时候,始终坚持“二拖二”原则。即每评价一个学生或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让学生说两个优点及两个需要改正的地方。这样被评价者易于接受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辩证客观的看待事物,有助于学生科学人身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三、给予科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优秀问题的提出离不开对素材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处理,离不开对素材的科学思考。这些科学的处理方法和思考方法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予以渗透。当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后,所提的问题才不会着眼于事物的表面。所提的问题才有探讨的价值。
  笔者在教学速度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游泳比赛的画面,问学生谁是冠军?谁在水中游得最快?(此情景是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时间)。接着展示了计时跑的成绩





  再问学生这次比赛与游泳比赛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谁跑得快?理由是什么?(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路程)再出示不同时间,不同距离情况下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情况






  问学生现在的情况与前面两次的比赛情况又有什么不同?能根据通过距离的远近或时间的多少来比较快慢了吗?你有什么的样的解决方案?理由是什么?
  三个情景的展示由简单到复杂,前两个情景从表面看是告诉学生要进行快慢的比较需路程或时间相同才能进行,但本质上是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设置的问题的侧重于科学思维方式的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情景和思考引导问题,可以感性地认识到要比较快慢,必须在路程或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比较,学生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的时就会有科学的方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想问、乐问、敢为、善问,使学生在不断的询问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