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初中思品实施活动课中的误读与解读
【作者】 李琼英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引入活动课教学,对于丰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知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活动课教学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在实践中的成效: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内容活动化, 让活动内容化;活动课教学体现思想品德课课标实际中的教学观念:力求通过活动课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构建个性。所以课标中在设计中体现的教学实践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展示类、操作类、辩论类、社会实践类;课标中要求达到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和补充了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开展活动课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在高效课堂改革过程中,教师积极探究活动课设计方式能为政治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1 、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活动课设计就是为了尊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建议: 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道德践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2、增强教师教学信心,体验成功喜悦
活动课程的引入为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它不是对以往德育课程模式在实践方面的简单增补,而是体现品德课的价值和丰富品德课内涵的重要形式,是品德课教育观念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展现。 活动课程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活动性质,重视思想品德课对活动组织实施,强调创设并引导学习者参与各类生动、活泼的活动,通过对情境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习者自我教育的愿望、兴趣和需要,在活动中展示其才华,增进其自我认同。
二 、 活动课的误读与解读
如何有效的设计活动课,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就我在教学中实践中的感悟以及在观摩一些教师活动课实施中感受,归纳如下:
误 读1:
只有活动过程,没有活动总结,即注重内容的活动化呈现,而没有活动过程回归教学内容的过程。
我们的解读1:
学生的自主活动是知识内化、品德养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要实现内容活动化,更要达到活动内容化的高度,这就是活动 设计的意义问题。如九年级《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参观访问等形式,去发现变化,从而引入 讨论主题,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味。
误读2:
活动课重在活动,一定要有学生“动”起来的过程,因此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考、讨论、辩论等形式能否称之为活动课?
我们的解读2:
活动形式是非常丰富的,如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评论、开展辩论、上网查询、收集资料、现场采访、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情境扮演、演讲展示等。但是,活动的设计不是练习册,也不同于一般的课程资源。活动课不仅仅是动手的操作性活动,也包括讨论、辩论等思维性活动。
如关于道德与法律冲突时对与错的讨论?
廖丹为救患尿毒症的妻子,为了多报医疗的费用,伪造公章,以便多领国家的医疗报销,缓解家庭困难,延长妻子的生命。他的这种行为对与不对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也许从道德的角度这个家庭值得同情,但从法律的角度,任何人都应该做到法不可违,任何人都应该尊重法律。
误读3:
为活动而活动,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和目标;设计的活动过多过滥,质量不高,甚至脱离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衔接不密切;活动太抽象,缺乏可操作性。
我们的解读3:
活动不是越多越好,教师要注意思考,活动课的质量由什么决定?活动的素材、活动的过程设计、活动的实施过程、活动中的设问、活动中的师生和生生交流孰重孰轻?也就是要注意内容衔接。
如七年级《情绪》一课,体味紧张情绪与正常情绪对做同一件事的影响。教师设计活动30秒穿针比赛
游戏活动:穿针引线
比赛项目:30秒内看谁穿的针最多?
活动过程:第一轮 练习赛 记录个人穿针数量
第二轮 正式比赛
增加倒计时,穿针数最少者表演节目
提问:正常情绪下,我们的水平发挥的怎样?
比赛紧张的情绪下,我们的水平发挥怎样?
能否消除紧张情绪?我们在考试前出现的紧张情绪,你怎么看?
综上所述,教师在认识活动课应思考什么样的活动课是最好的活动课,在设计活动课是应注意:(1)设计需要考虑活动的价值,是否符合三维的教学目标?(2)要围绕着核心内容来设计。(3)通过有效设问,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 、 关注活动体验,重视活动设计
1.情境设计————外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适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种情境,创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
如:父母的爱是宝贵的,展示一:父母把孩子婴儿时的啼哭声,呀呀学语录音,一直到14周岁快乐与烦恼父母写下的日记。让学生感悟父母的爱,展示二:走入《与父母的交往》,我们可以通过情景,让学生讲述与父母交往中遇到烦恼,引起共鸣,让后让学生明白,与父母交往出现的问题原来他们也和我一样,那么会引起学生思考,有没有应对策略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
2.问题设计,它是活动的主题,活动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问题或产生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之中,或产生于对阅读材料的反思,或产生于课堂内外的某个冲突,总之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如走进青春,找不同:青春时期处于不同年代的人,他们青春的代言人、青春梦想、青春行动都一样吗?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所解释,既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资源占有度和能力状况。
——问题呈现以小见大,从具体到抽象,明确方向;可采取更为丰富的手段,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把学生带入更加生动有趣的境界,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重视提问,即强调问题切入、问题引导,作为“生成性”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并广泛运用。
3.设问设计,指课程在提炼内容目标、呈现教学内容时通过精心设计而提出的各种问题。
“设计问题”的问题,不是要不要以问题为载体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是如何通过提问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帮助他们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破解迷惑点,彰显提问的价值。但有的教师在设问中存在如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
为了提问而提问,而不是基于思维的过程来提问。例如,问题的设计仅仅以事实导向为主,停留在“谁”、“是什么”等浅层的信息描述层面。 这是一种封闭性、暗示性较强的提问,这种提问容易使学生误以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仅仅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进行真实、开放的探究活动。设计的问题与情境两张皮。问题的设计必须基于具体的情境,只有二者有机整合,才能共同作用于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大而不当、内容空泛,或者适用于多种情境的问题,容易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设计的问题指向不明、含混不清,导致学生产生犯难情绪,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误区二:
设计的提问直白单一,缺乏启迪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串。设计的提问直白单一,是导致说教味的主要症结之一。问题串需要具备要素:要有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步步引向后续问题;问题设置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一个大问题可以分解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问题之间的连接不是孤立的,它们能够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误区三:
问题游离于学生的生活之外,没有真正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当中。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只有与真实、丰富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才能变得鲜活、生动。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才能变得鲜活、真实、深刻。如果在设计提问时,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真情实感缺乏了解,就容易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提出一些远离学生实际的问题,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这样的问题即使再有价值,对于学生来说也只能是隔靴搔痒。 设问应做到设计理解性、探索性、批判性、发现性问题。教师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准备:资源—提供材料,分析、整理,解决问题;思考—在活动中产生、证实观念,进行意义建构。操作—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创造力。总结——对整个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
总之,只要教师新审视活动课的意义,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活动类型课,重新定位教师教师角色,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主线,活动课教学会在新课程改革中彰显独特的魅力。
一、开展活动课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在高效课堂改革过程中,教师积极探究活动课设计方式能为政治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1 、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活动课设计就是为了尊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建议: 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道德践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2、增强教师教学信心,体验成功喜悦
活动课程的引入为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它不是对以往德育课程模式在实践方面的简单增补,而是体现品德课的价值和丰富品德课内涵的重要形式,是品德课教育观念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展现。 活动课程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活动性质,重视思想品德课对活动组织实施,强调创设并引导学习者参与各类生动、活泼的活动,通过对情境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习者自我教育的愿望、兴趣和需要,在活动中展示其才华,增进其自我认同。
二 、 活动课的误读与解读
如何有效的设计活动课,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就我在教学中实践中的感悟以及在观摩一些教师活动课实施中感受,归纳如下:
误 读1:
只有活动过程,没有活动总结,即注重内容的活动化呈现,而没有活动过程回归教学内容的过程。
我们的解读1:
学生的自主活动是知识内化、品德养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要实现内容活动化,更要达到活动内容化的高度,这就是活动 设计的意义问题。如九年级《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参观访问等形式,去发现变化,从而引入 讨论主题,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味。
误读2:
活动课重在活动,一定要有学生“动”起来的过程,因此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考、讨论、辩论等形式能否称之为活动课?
我们的解读2:
活动形式是非常丰富的,如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评论、开展辩论、上网查询、收集资料、现场采访、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情境扮演、演讲展示等。但是,活动的设计不是练习册,也不同于一般的课程资源。活动课不仅仅是动手的操作性活动,也包括讨论、辩论等思维性活动。
如关于道德与法律冲突时对与错的讨论?
廖丹为救患尿毒症的妻子,为了多报医疗的费用,伪造公章,以便多领国家的医疗报销,缓解家庭困难,延长妻子的生命。他的这种行为对与不对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也许从道德的角度这个家庭值得同情,但从法律的角度,任何人都应该做到法不可违,任何人都应该尊重法律。
误读3:
为活动而活动,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和目标;设计的活动过多过滥,质量不高,甚至脱离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衔接不密切;活动太抽象,缺乏可操作性。
我们的解读3:
活动不是越多越好,教师要注意思考,活动课的质量由什么决定?活动的素材、活动的过程设计、活动的实施过程、活动中的设问、活动中的师生和生生交流孰重孰轻?也就是要注意内容衔接。
如七年级《情绪》一课,体味紧张情绪与正常情绪对做同一件事的影响。教师设计活动30秒穿针比赛
游戏活动:穿针引线
比赛项目:30秒内看谁穿的针最多?
活动过程:第一轮 练习赛 记录个人穿针数量
第二轮 正式比赛
增加倒计时,穿针数最少者表演节目
提问:正常情绪下,我们的水平发挥的怎样?
比赛紧张的情绪下,我们的水平发挥怎样?
能否消除紧张情绪?我们在考试前出现的紧张情绪,你怎么看?
综上所述,教师在认识活动课应思考什么样的活动课是最好的活动课,在设计活动课是应注意:(1)设计需要考虑活动的价值,是否符合三维的教学目标?(2)要围绕着核心内容来设计。(3)通过有效设问,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 、 关注活动体验,重视活动设计
1.情境设计————外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适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种情境,创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
如:父母的爱是宝贵的,展示一:父母把孩子婴儿时的啼哭声,呀呀学语录音,一直到14周岁快乐与烦恼父母写下的日记。让学生感悟父母的爱,展示二:走入《与父母的交往》,我们可以通过情景,让学生讲述与父母交往中遇到烦恼,引起共鸣,让后让学生明白,与父母交往出现的问题原来他们也和我一样,那么会引起学生思考,有没有应对策略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
2.问题设计,它是活动的主题,活动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问题或产生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之中,或产生于对阅读材料的反思,或产生于课堂内外的某个冲突,总之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如走进青春,找不同:青春时期处于不同年代的人,他们青春的代言人、青春梦想、青春行动都一样吗?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所解释,既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资源占有度和能力状况。
——问题呈现以小见大,从具体到抽象,明确方向;可采取更为丰富的手段,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把学生带入更加生动有趣的境界,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重视提问,即强调问题切入、问题引导,作为“生成性”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并广泛运用。
3.设问设计,指课程在提炼内容目标、呈现教学内容时通过精心设计而提出的各种问题。
“设计问题”的问题,不是要不要以问题为载体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是如何通过提问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帮助他们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破解迷惑点,彰显提问的价值。但有的教师在设问中存在如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
为了提问而提问,而不是基于思维的过程来提问。例如,问题的设计仅仅以事实导向为主,停留在“谁”、“是什么”等浅层的信息描述层面。 这是一种封闭性、暗示性较强的提问,这种提问容易使学生误以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仅仅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进行真实、开放的探究活动。设计的问题与情境两张皮。问题的设计必须基于具体的情境,只有二者有机整合,才能共同作用于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大而不当、内容空泛,或者适用于多种情境的问题,容易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设计的问题指向不明、含混不清,导致学生产生犯难情绪,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误区二:
设计的提问直白单一,缺乏启迪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串。设计的提问直白单一,是导致说教味的主要症结之一。问题串需要具备要素:要有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步步引向后续问题;问题设置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一个大问题可以分解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问题之间的连接不是孤立的,它们能够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误区三:
问题游离于学生的生活之外,没有真正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当中。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只有与真实、丰富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才能变得鲜活、生动。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才能变得鲜活、真实、深刻。如果在设计提问时,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真情实感缺乏了解,就容易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提出一些远离学生实际的问题,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这样的问题即使再有价值,对于学生来说也只能是隔靴搔痒。 设问应做到设计理解性、探索性、批判性、发现性问题。教师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准备:资源—提供材料,分析、整理,解决问题;思考—在活动中产生、证实观念,进行意义建构。操作—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创造力。总结——对整个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
总之,只要教师新审视活动课的意义,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活动类型课,重新定位教师教师角色,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主线,活动课教学会在新课程改革中彰显独特的魅力。